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花香袭人

(2006-12-15 13:30:40)
     珍爱红楼----花香袭人
          后人对袭人多有非议,曹公说的明白:堪羡优伶有福,可惜公子无缘。一个堪羡一个可惜,可见曹公是肯定袭人的,否则还说什么可惜。
         袭人是劳苦大众的孩子,家里穷得没法子,才卖了女儿,不到不得已谁家会卖女儿。从小就当了奴才,没了父母的照顾,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她一个小孩子,没依没靠的孤伶伶的独立生存,说起来容易,生存可是不容易。这一点她就够可怜的了。她的起点注定了她比别的女孩子更知道生活的艰苦,所以她不得不现实些 。这样的人生起点,任谁也不会笑看风云的。她不是最美丽的,美丽的女孩子太多了,她不是机灵的,有晴雯她们在呢。她不是能说的,老太太喜欢的特点她都没有,她唯一能做的是小心谨慎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想想她的付出肯定是多于别人的,她细心的体贴 着别人,做着别人不想做的事。老太太 是个贵族,见过大世面的,虽然有自己的喜好,可是 也知道袭人这样的丫环的好处,那就是让主子省心,她周到所以主子就舒服了。她老实所以不会发脾气。所以贾母才让她去照顾宝玉,那可是个有前途的地方,宝玉是府里未来的继承人,袭人明白,那里比贾母这里有未来。
      她成功了第一步,找到了一个好所在,你想想,要是伺候贾环,那还有什么意思,贾环自己让人瞧不起,他的丫环那不是更没出息。所以当对了兵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她成了怡红院的管家,可是那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宝玉的奶妈,最是没无找事,惹得宝玉先生了气,还没眼色的找事非,袭人知道她的地位,所以只好忍着,被骂了也不敢还口。还有个晴雯,仗着自己长得美,是什么活也不干,没事还要损损袭人,袭人也忍了,她要和大家处好关系。她要有个好人缘,就只能忍了。
           她是最先走近黛玉的人,宝玉和黛玉亲厚,自然袭人就要小心和黛玉相处了,这可是难办呀。二人经常吵闹,袭人要劝宝玉去赔不是,否则真闹出矛盾,挨训的还是她们这些丫环。宝钗来了,她体贴袭人,又送东西给袭人,袭人当然要向着宝钗了。人是有感情的。一个丫环突然遇见宝钗这样的主子,如此礼遇当然要感动了。
          她见到了王夫人,真不知道她什么了解了王夫人的喜好,这一点可不容易,跟了王夫人十多年的金钏都不了解,否则也不会去跳井了。袭人的一番大道理可是入了王夫人的心,这下子总算是找对了地方。王夫人马上给了袭人隆重的待遇和权利。这下子袭人是名利双得。她真的好开心,她终于看见了个晴朗的未来。她是真的想留在宝玉身边,只有王夫人同意了,才有可能,这 一点她比晴雯明白,决定权不在宝玉手里,在太太手里,宝玉是做不了主的。他是一个孩子,根本没任何权利。袭人选对了领导。走了一大步。
     守了宝玉那么多年,她看着宝玉长大,当然一心希望宝玉好。她为宝玉流过泪担过心,她一想到宝玉的不读书当然要烦恼了。黛玉的孩子气,宝玉的任性,这当然让袭人不安心了。而宝钗那么的体贴别人那么的好脾气,这当然让袭人省心了。袭人是喜欢宝钗的,这一点很明白。但是她对黛玉也是很好的,必竟黛玉的身份在那里。她当着宝玉的面说黛玉的不是,其实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必竟她当宝玉是自己人。
        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走近宝玉,照管宝玉,终于得到了王夫人的认可,可是最后却嫁了戏子,这不是她能做主的事。她的人生始终不是她能决定的。她的心事也落了空,可是她没守着的身份,她不是宝钗。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不是黛玉。她只能做一个顺水漂流的人,这不是她的错。连宝钗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如果能宝钗是不会嫁一个想着黛玉的宝玉。宝钗顺从命运,袭人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当时的社会,她只能这么做。
       她是温和的,她是善良的。她有过梦,她努力过,最后的结局于她还是不错的。必竟她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在去做别人的奴才。而玉含要比贾珍贾蓉等人强多了!
 珍爱红楼----海棠花
       书中说怡红院是有蕉有棠,所以宝玉开始起名是才写红香绿玉,后来元春改为怡红快绿。有人说海棠是云儿,而芭蕉是指黛玉,红香为湘云,绿玉是黛玉,暗指宝玉最重视的两个女子。
        宝玉最重要的两个女子,是宝钗和黛玉, 或是湘云和黛玉, 凡正黛玉是绿玉,那么另一个 红是宝钗还是湘云!
     宝玉拆开是宝钗和黛玉,而且书中多处明写宝钗和黛玉是兼美的两面,所以如果说和黛玉并列应该是宝钗。所以这个海棠应该是宝钗。湘云抽签抽的是海棠花,但那是指上面的“只恐夜深花睡去”不是指怡红院象征意义的海棠花。宝钗抽的是牡丹,可是整个大观园里并没有提到牡丹。那么牡丹去哪了。牡丹隐在海棠花上了。其实湘云去 怡红院的次数并不多,真正去怡红院最多的是黛玉和宝钗,因为宝钗去的多,晴雯还嫌影响自己休息了,而不给黛玉开门,可见宝钗是经常去的。红与绿应该是指宝钗和黛玉。
        后文书抄捡怡红院后的第二天宝钗就搬了出去,等到过了节王夫人去怡红院撵走了晴雯,宝玉说好好的海棠花枯了半截,其实是因为宝钗刚刚离去,所以花才如此。若是湘云就不好解释了。湘云好好的,这花与她对不上号。书中反复说黛玉飘逸,宝钗鲜艳 ,海棠花正是最鲜艳的。
     二人一个是宝玉的精神知己,一个是红尘安排,她们才 宝玉最重要的二个女子!
 珍爱红楼----宝钗入贾府
        黛玉入贾府,是因为母亲死了,外祖母怜惜要照顾她,让父亲送了来的,应该说黛玉本不想来的。宝钗去贾府的原因就不相同了。她的理由是入京待选,这个理由堂皇气派,一个美丽的未来。所以黛玉来时是五岁,她已经十四了。五岁的小女孩子,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是有很多 的顾忌的。十四岁的宝钗和母亲哥哥一起来,她的思想已经成熟,对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意。
      宝钗进了府里,就再没提过入选 的事,也可能是入选的事朝廷取消了,也 可能是因病未能参选,总之是错过了。宝钗是安分随时,没选成也没见她多介意。她可能像元春一样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了。接下来,她母亲就做了另一个打算,金玉良缘,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必竟府里条件也是好的,门当户对,而且对方是自己姐姐的孩子,宝玉又是个神采飘逸的好孩子,比薛蟠强多了,当然是女儿的最好选择。知根知底的人家 ,让薛姨妈最放心的,她爱这个女儿胜过儿子,当然要为宝钗做打算了。做为母亲 她的想法是对的。
      接下来的几年里,有房有业的薛家母女就住在了府里,自家的主人不做,做人家的客人。所以宝钗要忍受黛玉的冷嘲热讽,要看着宝玉对黛玉的一片深情,要接爱劝导宝玉读书之后,宝玉的冷淡。这位家中的大小姐开始了新的生活,不再是从前的无忧无虑,不再是从前的随心所欲,在人家当客人,看着老太太的眼色,还要周全着赵姨娘的态度,连对下人也是了如指掌。这样的日子是不轻松的。
     最无奈的是宝钗也爱上了宝玉,她去送药时的深情,连宝玉都大为感动,为了宝玉和哥哥争执,最后自己也哭了。她给黛玉送燕窝,终于不让黛玉以她为敌。她帮湘云请客,她送袭人礼物,帮袭人做针线。她给赵姨娘送礼物,和贾环玩,这一切黛玉不屑于做的事她都做了,连贾母也挑不出她的毛病。元春表态了,赐她和宝玉一样的礼物,分明就是暗示。她帮着探春管家,也是小心谨慎。她不用贾府的东西,独善其身,不让人挑出毛病。宝钗严格的要求着自己,真心的付出着,这一切终于为她赢得了好人缘,终于让人们接纳了她。
        最后她终于嫁入了府里,成了主人,再也不是客人 了。这条路走来也好难,可是宝玉出家了,全然没想到她的付出和以后的岁月该如何,宝玉心中没有她,可是她的一生却给了宝玉,她没有得到想要的,只有一个名份!
 
 珍爱红楼----探春和赵姨娘
      这一对母女也是奇怪的,赵姨娘整天喊着探春是她的女儿,可探春总是在公开场合表白,眼里中有老爷太太。一个是拚命要证明些什么,一个是反复的划清着界线。这样的母女也是少见。
     探春从小是跟着贾母长大的,应该说最初的探春对赵姨娘的认识,是模糊的, 不认为这个地位低而且没什么教养的女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贾府的四位小姐除了元春都是庶出,而且迎春和惜春的母亲又早早的亡故了。在这点上和探春的背景是一样的。黛玉入府时,宝玉为黛玉起字,探春马上说他杜撰,那时的探春也就五岁大,其机敏干练可见一斑,在贾母面前敢挑宝玉的话,在她眼里,她和宝玉是一样的, 她的开朗 她的气质当时已然 显现。
       长大后的探春终于明白了正出和庶出的区别,别人对她的态度让她更加明白了这一切,而她的母亲给她的 不是母爱,而是处处的提及让她无奈的事,她不明白好书承担了庶出的所有歧视,为什么赵姨娘却不遵守 当时的规则,却要处处喧扬,她不明白这样会伤害探春的利益,进而可能最爱吃探春的未来,那样的才情不凡志向高远的她当然不想和一个没见识没规矩让人瞧不起的赵姨娘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对她的不敬。她沾不上母亲的光,可也不希望她总是处处给自己难堪呀。难道一定要逼着王夫人公开针对她们才好!
      探春给宝玉做双鞋,赵姨娘听见了也要抱怨,说为什么 不管贾环,真是糊涂,王夫人就怕探深和贾环联手伤害宝玉,赵姨娘还要每每提及。难怪探春说她,也不懂得保全自己。后来探春管家,赵姨娘又跑去为了二十两银子闹,还一口一口一个袭人的叫着,真是贬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降到了丫环的位置,最后让探春哭了,平儿来了,她才住吲,真是让人看 笑话,她难道不明白袭人是王夫人开的特例,根本不合规矩,她还到处嚷,这不是让王夫人恨。再说探春说的好,有宝玉的就有环儿的,这才是正理,这样才是帮环儿,赵姨娘没学会用规矩来保护自己,只知道用规矩来伤害自己,她真正要的是贾环的利益,这才是正点。探春不是不管母亲和弟弟,她是用合理的办法来争取生存空间,而不是像赵姨娘那样无理取闹,最后  得不到利益还让人笑话。
       书中也得到赵姨娘常去看探春,而探春实际上也在保护着母亲和弟弟,平儿就是因为探春的面子才帮彩云瞒下了偷东西的事实。贾环为什么怕三姐姐,其实三姑娘还是经常管束她的。从这一点上说明探春是有话不明说,全放在了真刀实枪上,让王夫人挑不出毛病,这一点是她的精明。不是大喊大叫的做无用功,而是看清了问题弄明白的规矩来保卫自己,这是她的大气所在。所以凤姐单怕她三分,所以王夫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能夸她好。所以探春给王夫人解围,中秋夜她陪着老太太到最后,这是她的聪明,她把规矩做透了,谁也挑不了她的问题,只能按规矩尊重她。
       只是探春把一切放在了心里,所以赵姨娘气愤,她不解探春,她不懂就 是因为这个女儿别人才尊重了她,赵姨娘不懂还怪探春不帮她,这是她的悲哀,也是探春的无奈,她们不能像正常母女那样愉快有生活,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