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在马路上,红灯亮的时候,停下来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突然想起了吴秀波的那首歌:感激你还能让我哭。
曾经一个人走过 也曾经一个人哭过
我问你到底有没有天长地久 你说你也不想分手
如果你真的是一心的为我好 就情你再对我笑笑
每天接触的那么多人里,有多少是真的真心真意,有多少是过眼就忘了。有多少情怀已成记忆。这一生有多少情缘是自己不珍惜才失去的,又有多少人是不能明白我们的付出。在这样的错失里,一个人人能让自己哭也是件幸福的事了。
感激你还能让我哭 感激你还能让我痛苦
曾经告诉自己要坚强,让风风雨雨不入我心,可是突然想起一个人,一个曾在记中鲜明生动的人,一个曾给青春无数梦幻的人,一个想起会让自己哭的人,这一刻真的是幸福。
想起宝黛那个还泪的传说,寄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黛玉的泪中有委屈有无奈有伤心可也有幸福吧。
一个人让你遇上了,成了你的知音,在患得患失中在反反复复的猜想中想着这份感情是如何的结局,也是一种难遇的缘吧。
红尘是真的孤独,能遇上一个知音是缘,最深的伤是,这一生你也没能遇上那个读懂你泪的人。高山流水,千年不变的风景,知音难遇不也是千年的惆怅。在万千繁华中,在欢声笑语中,只有你自己明白你的孤独,没有知己的心,晶莹是晶莹可是真的沧凉!痛就痛在无人懂不能说!
黛玉遇上了宝玉,心事有了寄托,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多少欢笑,一见倾心是几世的缘,一生的泪水只为一个你,你不在梦中,你就在眼前,是何等的福。一生一世一双人,那个美丽的大观园,承载了多少似水流年,黛玉的泪是天上的星星,多少年后能让人心痛,照得见尘世的深情!
感激你还能让我哭 感激你还能让我痛苦
黛玉于宝玉的泪于他的哭,也是种幸福!
珍爱红楼---黛玉与妙玉
同是苏州人,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又都是因逢变故,离家离乡到了荣国府,一个是投亲一个是因遇贵妃省亲而被请至府中。
黛玉的出场是费了些笔墨,交代其出身背景,又特写其母,连她的教师贾雨村也是交代的极其详细。黛玉是有着灵河岸边的背景,那个还泪的传说让她的出身有了一层神秘的光彩。她与宝玉相遇时的一见倾心,黛玉的清高,想来凡人是不入她眼的,宝玉在她眼中是何等眼熟至此,宝玉又说这个妹妹我见过,接下来宝玉摔玉,在他心中命一样的宝玉如何能比得上神仙似的妹妹,黛玉在他心中份量可见不同。接下来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黛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贾母的宠爱宝玉的呵护,是黛玉无忧。这段时光直到宝钗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那番金玉之说,敏感的黛玉马上看到了自己和宝玉感情的危机。这时候没父母寄人篱下的悲哀笼罩在黛玉心上,她的清高她的美丽她的才华都深深吸引了宝玉,他们原是志同道合的,读懂黛玉葬花的只有宝玉,看的清宝玉的精致的淘气的只有黛玉,在别人眼中的怪与不合时宜,恰恰是他们之间的心照不宣,唯独面对感情,却是千言万语无语,不能说,连放在心里都不敢直面,多少次的争争吵吵,多少回的摔玉,都是为了一个不能开口的情字,红尘原不许真情表白,在当时的环境有情就是大不对,宝黛头上的大山,让情成了痛。
妙玉入贾府时,才交代了她不凡的出身,原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因体弱多病才入了空门,读书识字,经文也是极好的,可当贾府一个请字。她对宝玉也是另眼相看,给宝玉喝茶,赠那些红梅,连宝玉生日她都寄贴子,可见她对宝玉却是与众不同。黛玉小时也有和尚说若要病好须出家,到底黛玉不肯,所以一世的体弱多病,黛玉与妙玉像是一个人和她的影子,临水照花,岸上的黛玉是一生泪水只为一段深情,纵然为世不容,然而此情无悔。水中的妙玉是离了红尘然而内心对红尘仍有一份情怀,明明看透了人情却又忍不住对红尘的宝玉有一份祝福,茶,梅、贴子,她的礼物向来出尘,她的心原是清明也是矛盾的,大观园的花柳繁华,人世的欢声笑语,又怎让她不心动,所以她喜欢宝钗和黛玉,她没有拒宝玉于千里之外,她的心是水晶,原该远离红尘,可是又有些舍不得。就像是黛玉对宝玉明知那份情不容于世,是自己做不得的主,可是又放不开。用尽了一生的爱,不去管结果是什么,结果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生来了,遇上了,真心相对了,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此生也是无憾了。
妙玉与黛玉相遇,也不见得比别人亲,只是多了份亲切,所以清茶有她,所以中秋改诗有她,妙玉难得几次待人,其中都有黛玉。一向清高的黛玉见了妙玉,倒多了份耐心,人家说她是俗人,她也不恼,好脾气的惊人。妙玉略评了几句诗,她马上请人家改改,此时黛玉好像是面对着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客气的很。妙玉也坦然,好像原该如此,二人之间的默契更胜宝黛之间。
面对宝玉时,一样的珍惜,她们原是宝玉的知己,知他不容于尘,却是有几分难得,还算不俗。一个是红尘没缘,一个是尘外无缘,黛玉门前的清竹,绿的苍凉,却是公子无缘。一朵红梅,开的灿烂,却是春至已无痕。
同是苏州人,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又都是因逢变故,离家离乡到了荣国府,一个是投亲一个是因遇贵妃省亲而被请至府中。
黛玉的出场是费了些笔墨,交代其出身背景,又特写其母,连她的教师贾雨村也是交代的极其详细。黛玉是有着灵河岸边的背景,那个还泪的传说让她的出身有了一层神秘的光彩。她与宝玉相遇时的一见倾心,黛玉的清高,想来凡人是不入她眼的,宝玉在她眼中是何等眼熟至此,宝玉又说这个妹妹我见过,接下来宝玉摔玉,在他心中命一样的宝玉如何能比得上神仙似的妹妹,黛玉在他心中份量可见不同。接下来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黛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贾母的宠爱宝玉的呵护,是黛玉无忧。这段时光直到宝钗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那番金玉之说,敏感的黛玉马上看到了自己和宝玉感情的危机。这时候没父母寄人篱下的悲哀笼罩在黛玉心上,她的清高她的美丽她的才华都深深吸引了宝玉,他们原是志同道合的,读懂黛玉葬花的只有宝玉,看的清宝玉的精致的淘气的只有黛玉,在别人眼中的怪与不合时宜,恰恰是他们之间的心照不宣,唯独面对感情,却是千言万语无语,不能说,连放在心里都不敢直面,多少次的争争吵吵,多少回的摔玉,都是为了一个不能开口的情字,红尘原不许真情表白,在当时的环境有情就是大不对,宝黛头上的大山,让情成了痛。
妙玉入贾府时,才交代了她不凡的出身,原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因体弱多病才入了空门,读书识字,经文也是极好的,可当贾府一个请字。她对宝玉也是另眼相看,给宝玉喝茶,赠那些红梅,连宝玉生日她都寄贴子,可见她对宝玉却是与众不同。黛玉小时也有和尚说若要病好须出家,到底黛玉不肯,所以一世的体弱多病,黛玉与妙玉像是一个人和她的影子,临水照花,岸上的黛玉是一生泪水只为一段深情,纵然为世不容,然而此情无悔。水中的妙玉是离了红尘然而内心对红尘仍有一份情怀,明明看透了人情却又忍不住对红尘的宝玉有一份祝福,茶,梅、贴子,她的礼物向来出尘,她的心原是清明也是矛盾的,大观园的花柳繁华,人世的欢声笑语,又怎让她不心动,所以她喜欢宝钗和黛玉,她没有拒宝玉于千里之外,她的心是水晶,原该远离红尘,可是又有些舍不得。就像是黛玉对宝玉明知那份情不容于世,是自己做不得的主,可是又放不开。用尽了一生的爱,不去管结果是什么,结果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生来了,遇上了,真心相对了,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此生也是无憾了。
妙玉与黛玉相遇,也不见得比别人亲,只是多了份亲切,所以清茶有她,所以中秋改诗有她,妙玉难得几次待人,其中都有黛玉。一向清高的黛玉见了妙玉,倒多了份耐心,人家说她是俗人,她也不恼,好脾气的惊人。妙玉略评了几句诗,她马上请人家改改,此时黛玉好像是面对着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客气的很。妙玉也坦然,好像原该如此,二人之间的默契更胜宝黛之间。
面对宝玉时,一样的珍惜,她们原是宝玉的知己,知他不容于尘,却是有几分难得,还算不俗。一个是红尘没缘,一个是尘外无缘,黛玉门前的清竹,绿的苍凉,却是公子无缘。一朵红梅,开的灿烂,却是春至已无痕。
珍爱红楼----红楼女儿
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所以这一生注定爱博而心劳,一个刘姥姥口中的茗玉小姐,也让他劳神的牵肠挂肚,让小厮去找了一天。一个偶遇的二丫头,也让他留恋。龄官划蔷人家痴了,他更痴,没白痴 ,悟出个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能得众人眼泪葬他,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总算明白天下不是只有他一个男儿了。
他的眼前一个是艳冠群芳的宝姐姐,一个是清灵钟秀的黛玉妹妹,一个是冷静的完美,一个是清水出芙蓉超脱的人间能得几回见。宝玉是世界原也算是完美了。一面是姐姐是谆谆教导,一面是妹妹的俏语娇音,一个是红尘的富贵,一个是理想世界的知音。这样组合是如何的天然完美,让人也只有梦中见。可是总觉得宝钗和黛玉都不像是红尘中人,一个太冷总看不透,一个看透了,又是人间留不住。倒是其余的几位更像是这世界中人。
凤姐的出场便让人眼前一亮,那样的人未至声先到,那样的彩绣辉煌,再加上伶伶俐俐的口齿,真真是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让一个刚入府的小黛玉惊呆了,那场景让人过目不忘。那样的活色鲜明,一口一个妹妹,叫的那个亲,真真的如在眼前。凤姐自己就是一部书,一本红尘最亮丽的华章。后来的协理宁国府,看到了一个精明强干的职业经理人,可是在可卿的灵前,她也是哭的伤心,那个美丽的女子是真的入了凤姐的心,也算是英雄相惜。骗尤二姐入府时的温良贤惠,明一套暗一套让尤二姐千言万语无语,刚烈的凤姐遇上了一个小绵羊,而且是一个没有坚持到底不认输精神的小绵羊,没多久就自杀了。凤姐的战争兵不血刃的赢了,只是未免狠毒了。越到后来,越看出凤姐处境的不妙。她的后台是贾母,刑夫人是在等着有朝一日算总帐,王夫人是只要保住自己就行了,可是贾母的身份让她不可能过多的一次次的替凤姐撑腰,而且贾琏还在想着替尤二姐报仇。赵姨娘更是恨她入骨,那些看笑话的多了去了。这样的环境中的凤姐,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只有一个平儿是忠心替她想的,可是又是她的丫环,在大场面上替她不说不上话。在凤姐身上充分写出了大家庭内部的恩怨事非,其斗争之惨烈可比得上战场了。
三小姐探春是贾府的玫瑰花,是凤姐也佩服的人物,她的庶出让她痛苦,偏又碰上一个看不透大局的赵姨娘,自己女儿管几天家,她也跑来闹,自己人拆自己人的台,让别人冷眼看笑话。难怪探春会哭。但是人家哭完了,照样理事,马上开始了大观园的经济改革,这一次也算动了真格了,能省的钱省了,该理顺的理顺了。马上让大观园热闹繁荣起来。好一个三小姐,不过是去管家的家里吃了顿饭,马上借见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这现学现用的水平真是高。她组织的诗社是大观园的唯一文化组织,让大家团结了在一起,有了固定的活动,诗歌由个人爱好变成了团体文化项目,这层次就是不一样。抄捡大观园时,她打出去的那一掌,最是气势惊人,给那起小人狠狠一击,让人大快于心。她的个性鲜明,明敏冷静,最是让人难忘。
曹公不光小姐写的好,丫环也个个出彩,平儿的温和大气不输主了。判冤决狱时的清醒,弄清事非后,让宝玉出面承担责任,保全了彩云和探春,这份细心周到,对人的爱护与体贴,让人感动。怡红院的丫环偷了她的手镯,她反到替宝玉和袭人留面子,说是自己找到了。难怪会引得探春等人主动给她过生日,她的爱心细心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感激。
一个紫娟对黛玉就像姐姐对妹妹般的呵护,不光是照顾着黛玉的起食饮居,还担心着黛玉以后的命运。她试宝玉那一场,也是惊心动魄,宝玉是府里的凤凰,若有个好歹紫娟的小命也就危险了。可是为了黛玉她胆大心细冒险一试,试出了宝玉的一片真心。这份姐妹情,怎一个慧字了得。
一个袭人,作者说她空云似桂如兰,桂花和兰花皆是好花,尤其是兰花,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可见作者对袭人原无贬意,否则不会用兰花写她,她在怡红院的处事哲学,可称为现代版的职场翻身记,她先是跟对了人,放弃了对宝玉的希望,因为宝玉是做不了主的,得宠的人未必有权利管得了别人,他们充其量是保住自己,却是顾不了别人的,这一点她比晴雯清醒,晴雯的心思都用在宝玉身上,到了王夫人撵晴雯的时候,宝玉一句话也说不出。就连晴雯的服饰还是袭人做主才能送出去,在实际的执行权上宝玉连袭人不如。袭人也知道她虽是贾母派来的,贾母的权利是大,可是贾母并不欣赏袭人这一类型的,所以她对袭人的安排也是到此为止,不会再上一层楼,所以袭人除了和鸳鸯保持友好的关系,心里是不对贾母抱任何希望,而把重点放在了对宝玉有决对控制权的王夫人身上,王夫人对宝玉的希望最大,她和宝玉的关系最是密切,宝玉的未来直接关系着王夫人的后半生,看明白了这一层利害关系,袭人把重点放在了王夫人身上,那番夜话,绝非袭人的一时兴起,她一定是观察了解王夫人很久了,才会冒险说了那番宝玉也须让老爷教训的话,最后建议让二爷离开园子,这番话因为是选在了金钏死,宝玉因为结识戏子让老爷痛打了顿之后,才起到了最大的作用,若是在平时入不了王夫人的心,那个母亲愿意让人批评自己的儿子,只有在那时,宝玉的前程性命最要紧地时候王夫人才会听了进去。所以袭人是精明的,她平日观察入微早知道了王夫人的脾气性格,找对了时机,准确出击,这段话决定了袭人在王夫人心中的份量,从此袭人的地位收入才大大的改变,确定了她在怡红院的位置,在后来的清查运动中才会幸免于难。其实在怡红院里并不安全,赵姨娘的目标是宝玉自然会盯着怡红院的一举一动,而且那些下人们也在挑丫环们的毛病,一个宝玉的奶妈就不是省油的灯,把一个病中的袭人数落的哭哭泣泣还是凤姐解了围。所以袭人行动的意义是保护了她不受小人的伤害,因为王夫人的红人是没人敢惹的,比贾母的红人地位还要高,晴雯是贾母的红人不还是让王夫人给撵了。袭人的夜话,保护了自己而且职场翻身。
另一个职场翻身的是小红,她在怡红院久受打击,也没机会接近王夫人这样的上层人物给自己加分,连正经主管宝玉的面前也走不到。最后果断放弃了怡红院在凤姐面前表现了一次,离开了女儿国的事非之地,去了一个能大显才干的凤姐那里。这样也好不用日后让王夫人打击了。
晴雯是个性鲜明的美女,而且还能干,别人干不了的补衣服的活也非她莫属,只是脾气太坏,既不和上层搞好关系,也不和同事友好相处,连不相干的人也得罪了,最后离开了怡红院,真是冤枉。
你看红楼梦这本书多热闹!
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所以这一生注定爱博而心劳,一个刘姥姥口中的茗玉小姐,也让他劳神的牵肠挂肚,让小厮去找了一天。一个偶遇的二丫头,也让他留恋。龄官划蔷人家痴了,他更痴,没白痴 ,悟出个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能得众人眼泪葬他,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总算明白天下不是只有他一个男儿了。
他的眼前一个是艳冠群芳的宝姐姐,一个是清灵钟秀的黛玉妹妹,一个是冷静的完美,一个是清水出芙蓉超脱的人间能得几回见。宝玉是世界原也算是完美了。一面是姐姐是谆谆教导,一面是妹妹的俏语娇音,一个是红尘的富贵,一个是理想世界的知音。这样组合是如何的天然完美,让人也只有梦中见。可是总觉得宝钗和黛玉都不像是红尘中人,一个太冷总看不透,一个看透了,又是人间留不住。倒是其余的几位更像是这世界中人。
凤姐的出场便让人眼前一亮,那样的人未至声先到,那样的彩绣辉煌,再加上伶伶俐俐的口齿,真真是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让一个刚入府的小黛玉惊呆了,那场景让人过目不忘。那样的活色鲜明,一口一个妹妹,叫的那个亲,真真的如在眼前。凤姐自己就是一部书,一本红尘最亮丽的华章。后来的协理宁国府,看到了一个精明强干的职业经理人,可是在可卿的灵前,她也是哭的伤心,那个美丽的女子是真的入了凤姐的心,也算是英雄相惜。骗尤二姐入府时的温良贤惠,明一套暗一套让尤二姐千言万语无语,刚烈的凤姐遇上了一个小绵羊,而且是一个没有坚持到底不认输精神的小绵羊,没多久就自杀了。凤姐的战争兵不血刃的赢了,只是未免狠毒了。越到后来,越看出凤姐处境的不妙。她的后台是贾母,刑夫人是在等着有朝一日算总帐,王夫人是只要保住自己就行了,可是贾母的身份让她不可能过多的一次次的替凤姐撑腰,而且贾琏还在想着替尤二姐报仇。赵姨娘更是恨她入骨,那些看笑话的多了去了。这样的环境中的凤姐,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只有一个平儿是忠心替她想的,可是又是她的丫环,在大场面上替她不说不上话。在凤姐身上充分写出了大家庭内部的恩怨事非,其斗争之惨烈可比得上战场了。
三小姐探春是贾府的玫瑰花,是凤姐也佩服的人物,她的庶出让她痛苦,偏又碰上一个看不透大局的赵姨娘,自己女儿管几天家,她也跑来闹,自己人拆自己人的台,让别人冷眼看笑话。难怪探春会哭。但是人家哭完了,照样理事,马上开始了大观园的经济改革,这一次也算动了真格了,能省的钱省了,该理顺的理顺了。马上让大观园热闹繁荣起来。好一个三小姐,不过是去管家的家里吃了顿饭,马上借见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这现学现用的水平真是高。她组织的诗社是大观园的唯一文化组织,让大家团结了在一起,有了固定的活动,诗歌由个人爱好变成了团体文化项目,这层次就是不一样。抄捡大观园时,她打出去的那一掌,最是气势惊人,给那起小人狠狠一击,让人大快于心。她的个性鲜明,明敏冷静,最是让人难忘。
曹公不光小姐写的好,丫环也个个出彩,平儿的温和大气不输主了。判冤决狱时的清醒,弄清事非后,让宝玉出面承担责任,保全了彩云和探春,这份细心周到,对人的爱护与体贴,让人感动。怡红院的丫环偷了她的手镯,她反到替宝玉和袭人留面子,说是自己找到了。难怪会引得探春等人主动给她过生日,她的爱心细心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感激。
一个紫娟对黛玉就像姐姐对妹妹般的呵护,不光是照顾着黛玉的起食饮居,还担心着黛玉以后的命运。她试宝玉那一场,也是惊心动魄,宝玉是府里的凤凰,若有个好歹紫娟的小命也就危险了。可是为了黛玉她胆大心细冒险一试,试出了宝玉的一片真心。这份姐妹情,怎一个慧字了得。
一个袭人,作者说她空云似桂如兰,桂花和兰花皆是好花,尤其是兰花,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可见作者对袭人原无贬意,否则不会用兰花写她,她在怡红院的处事哲学,可称为现代版的职场翻身记,她先是跟对了人,放弃了对宝玉的希望,因为宝玉是做不了主的,得宠的人未必有权利管得了别人,他们充其量是保住自己,却是顾不了别人的,这一点她比晴雯清醒,晴雯的心思都用在宝玉身上,到了王夫人撵晴雯的时候,宝玉一句话也说不出。就连晴雯的服饰还是袭人做主才能送出去,在实际的执行权上宝玉连袭人不如。袭人也知道她虽是贾母派来的,贾母的权利是大,可是贾母并不欣赏袭人这一类型的,所以她对袭人的安排也是到此为止,不会再上一层楼,所以袭人除了和鸳鸯保持友好的关系,心里是不对贾母抱任何希望,而把重点放在了对宝玉有决对控制权的王夫人身上,王夫人对宝玉的希望最大,她和宝玉的关系最是密切,宝玉的未来直接关系着王夫人的后半生,看明白了这一层利害关系,袭人把重点放在了王夫人身上,那番夜话,绝非袭人的一时兴起,她一定是观察了解王夫人很久了,才会冒险说了那番宝玉也须让老爷教训的话,最后建议让二爷离开园子,这番话因为是选在了金钏死,宝玉因为结识戏子让老爷痛打了顿之后,才起到了最大的作用,若是在平时入不了王夫人的心,那个母亲愿意让人批评自己的儿子,只有在那时,宝玉的前程性命最要紧地时候王夫人才会听了进去。所以袭人是精明的,她平日观察入微早知道了王夫人的脾气性格,找对了时机,准确出击,这段话决定了袭人在王夫人心中的份量,从此袭人的地位收入才大大的改变,确定了她在怡红院的位置,在后来的清查运动中才会幸免于难。其实在怡红院里并不安全,赵姨娘的目标是宝玉自然会盯着怡红院的一举一动,而且那些下人们也在挑丫环们的毛病,一个宝玉的奶妈就不是省油的灯,把一个病中的袭人数落的哭哭泣泣还是凤姐解了围。所以袭人行动的意义是保护了她不受小人的伤害,因为王夫人的红人是没人敢惹的,比贾母的红人地位还要高,晴雯是贾母的红人不还是让王夫人给撵了。袭人的夜话,保护了自己而且职场翻身。
另一个职场翻身的是小红,她在怡红院久受打击,也没机会接近王夫人这样的上层人物给自己加分,连正经主管宝玉的面前也走不到。最后果断放弃了怡红院在凤姐面前表现了一次,离开了女儿国的事非之地,去了一个能大显才干的凤姐那里。这样也好不用日后让王夫人打击了。
晴雯是个性鲜明的美女,而且还能干,别人干不了的补衣服的活也非她莫属,只是脾气太坏,既不和上层搞好关系,也不和同事友好相处,连不相干的人也得罪了,最后离开了怡红院,真是冤枉。
你看红楼梦这本书多热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