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不是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落泪处(话宝钗之无情)

(2006-12-05 18:23:45)
          珍爱红楼---不是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落泪处(话宝钗之无情
人说宝钗无情,她抽的签文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她的出场是: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从这段描述中宝钗是大家闺秀的气质与容貌,聪明懂事的心地,小小年纪就知道替母亲分忧,一句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足见其是有情之人。并非大小姐的不管不顾。
宝钗入贾府并不是她的主张,从来人们对她的非议多因宝黛的姻缘,只是没有宝钗,宝玉与黛玉也是无缘。贾府不成全木石前盟,还会另为替宝玉物色别的人选,以宝玉的出身人品,想嫁他的人多了,黛玉与宝玉无缘,是她自身的情况未能入了贾府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她的身体和性格与王夫人不投缘,所以是被排除在外,与宝钗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因为宝钗才失去宝玉,是因为她不合适才给了宝钗机会,这个机会宝钗不争取也自有别人争取。宝黛无缘,还泪一生,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问题,其实与别人无干,与宝钗无关。宝钗对宝玉有情。她为宝玉做针线,她对怡红院的大小丫环皆是了如指掌,她拉拢袭人,她为王夫人解忧,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着宝玉转,她对宝玉有心,才会一次次劝宝玉读书,即使得罪了宝玉也依然如固,足见她的用心良苦。宝玉挨打,她跑去送药,贾家的凤凰还少药吗,不过是她一片真心,她为宝玉和哥哥争吵,结果被气哭了,这是书中第一次写宝钗落泪,直哭了一夜,她不是黛玉,从不会如此哭泣,一片真心原是为了宝玉,只是宝玉不知,梦中喊什么不要金玉良缘,结果让在旁边为宝玉做活的宝钗怔住了。宝钗理智,原是她早已看清了社会,人情的冷暖她早已知道,可是为了家庭为了母亲,她只好按着那个时代的规则去办。她有她的无可奈何,她到想大哭大闹,只是怕母亲烦恼,她倒是想清高,又怕哥哥吃亏。她的心思用在宝玉身上,可是却被宝玉于梦中高喊着拒绝。她的从容在宝玉面前改了形。她的泪她的怔,只能深藏于心,连母亲也不能说,那一刻,她的心事也是飘零,花落无声,连是原叹息都不能让自己听不见,原是载不动这份情。
金钏死了,她去安慰王夫人,人说她冷,不为金钏叹息,却忘了,她只是在贾府的一个客人,王夫人是主人,她能跑去把主人责备一通,人情远近上王夫人才是她的亲人,让她主持正义,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一个家业凋零,投靠姨妈的小姐,能对姨妈说什么,不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距离,单说一个主人与客人的分寸,她也无话可说。 她与金钏并非知己,也没什么交情,所以她选择了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她,何尝不是一份情义,众人只说她是讨好王夫人,可是她对金钏能说什么,天下的事不是谁都有能力管的,她知道她管不了的,她能作的是送几件衣服。与其为不能做的事烦恼,还不如给人点实惠,有用。
湘莲死了,她不悲伤,这也成了别人指责她的依据。可是也不见别的小姐悲伤呀,香菱也没流泪。宝钗没见过尤三姐和湘莲,他们的事于她是一个故事,若是非让人为了一个故事流泪才算有情,那么为未免眼泪太不值钱了,所有的人都只能做黛玉了。人有情无情不在于在不能决定的事情上烦恼,而在于对可做的事尽力而为。她带香菱入园,后来金桂针对香菱,她把香菱带在自己身边,算是帮了香菱。她对湘云的体贴,对黛玉的温暖,对岫烟的照看,都是原于真心,这些人其实并不能带给她什么好处,所以她有她对情的方式。
所以她才会因宝玉落泪,才会细致的替湘云和岫烟着想,她有她的情,只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别人轻易瞧不出来!
 
 
珍爱红楼----宝黛情缘
从前看知己二字总觉渺茫,高山流水太高太清,好像抬起脚也是俨然。总想看明白,总觉得茫然,到了红楼梦,才算看懂了知己的意义。
宝黛是天生的知己,一见之下都觉似曾相识,这个头开的好,人生若只初相见,即使没有后来的明月清风,只这一面也是半生回想。
接下来的故事更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最是单纯的年华最是美丽的人生,此时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有情也是天然。
故事总是有些波折才让人回味,宝钗出场了,这个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富商女子,更像个大家闺秀,一下子把荣府的小姐们比下去了,连黛玉也感到了威胁,宝玉的心被人吸引了,宝玉不自知,黛玉已是草木皆兵,所以开始了和宝玉的怄气和流泪,一面是泪流的委屈,一面是赔礼赔的小心,日子突然间不再是从前的风和日丽,黛玉的泪开始流淌。
但是他们终是知己,所以黛玉为花伤感宝玉惜花,二个人才会去埋花,也只有他们能如此为之,在别人眼里还不是呆子,可是他们却是灿然一笑的心领神会,人生的境遇难料,但对事物的看法于会心处不在多言,于是他们才是知己。宝钗会让宝玉读书,会给宝玉送药,却不屑于去理解和欣赏他文人情怀的天真。只有黛玉肯懂,于是宝 玉不孤单,天下间总有一个人的眼泪只是为他。他的心事不再是凋零。
看红楼梦,总觉得遇上一个知己太难,人家是木石前盟的前缘,可依然是人间的无缘。看到秋夜风雨中,宝玉冒雨来看黛玉,那份温暖让人感动,说的都是家常话,明早吃什么,雨里点的什么灯,淡淡的,那种感觉是知己才有的平和与温柔,黛玉在那一刻是幸福的。这一生有了这一刻也是无憾。
宝玉过生日,那真是热闹,是大观园里最自由最开心的一晚,黛玉抽的是芙蓉花,众人都说只有她才配。可是宝玉没想到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别离,此情已是无缘。只是人都是快乐的,也就够了。
最爱看宝玉讲耗子精的故事,哄的黛玉要揍他,那一节足见宝玉精致的淘气,他也只有在妹妹这才能如此精致的淘气,他的那些混帐话也只敢在黛玉这里说。
一天三次的看黛玉吃什么,一双眼睛只是看黛玉的神情是忧是喜,这样的情也是红尘之福。寄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终还是负了。黛玉看此情如生命,所以她去了,宝玉看此情是红尘唯一,所以他出家了。原来知己的心另一半在对方身上。
 

珍爱红楼---职场翻身记
红楼职场翻身最成功的是怡红院里的两个丫环。
第一个是袭人,袭人是因家穷被卖进贾府的,做奴才就够可怜的了,在一个满是家生奴才的世界里,她孤身一人,就更加不易了。在贾母身边,都是机灵美丽活泼可爱的,看看鸳鸯、晴雯,就知道以袭人的个性,是难入贾母的眼了。可是人家硬是凭着细致周到眼中只有一个贾母让老太太放了心,被借调到了宝玉身边。这宝玉是老太太的心尖子,府里的凤凰,老太太总怕没得力人照顾这宝玉,才把袭人分到了怡红院,可见老太太对袭人的信任。有一种人让人信任却不一定让人喜欢,袭人于老太太就是如此。她不是老太太喜欢的那一类人,却是老太太放心的人。
袭人的脾气好做事周到,能忍耐,李妈妈成天找麻烦,晴雯是不客气的,但是袭人总是哄着劝着,她知道一个女孩子的名誉是重要的,像李妈妈这种人得罪不得,不一定去哪里打打小报告,人家资历又老,连凤姐还要给点面子。袭人是喜欢宝玉的,宝玉的好性子,宝玉气质容貌都比一般的公子哥强,而且贾家这样的人家也是中上,一般人家的小姐连这里的丫环都不如。袭人是苦出身的,她是现实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她不会不想,留在宝玉身边是最好的选择,她是穷怕了的,不想在让人卖来卖去,那种感觉是让人害怕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长长远远的留在宝玉身边才是她最佳的选择。
袭人是聪明的,知道她不入老太太的眼,她的目光落在了王夫人身上,王夫人的为人爱好,想必袭人也是观察了许久,这个未来的婆婆其实是贾府中最在意宝玉的人,她比任何人都在乎宝玉的前途,那可是她后半生的依靠和面子。王夫人的为人不似贾母,她喜欢端庄识大体的,这一层和了袭人想法。可是有些事是急不得,终于等到了宝玉挨打,王夫人又疼又气又无奈的时候,袭人向王夫人表达了态度:论理二爷也该让老爷教训,并提出了保全宝玉体面的方法,搬出大观园,又说出了二爷若有事,太太也难见老爷。这些话正和了王夫人的心事,想想宝玉的名誉可不是王夫人最在意的,一个金钏已让王夫人怕了,现在袭人的话合了意,马上王夫人表态,我把他交给你了,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负你。结果袭人地位稳固了,成了内定的姨娘,并且提前享受到了姨娘的待遇。这一次职场翻身,是袭人在努力干几年也得不到的,她的一席话让王夫人放心把宝玉交给她,成全了自己的心意。应该是袭人找对了时机,若没有金钏的事,若没有戏子的事,若不是老爷打宝玉在前,王夫人正是惊慌的时候,袭人那片话是会让王夫人大怒把她赶走的,这些话也是有风险的,而且是王夫人听了中了意,若是老太太才不会这么听进去呢。找对了时机,找对了人,让袭人职场翻身。
另一个是小红,小红本来也是想留在怡红院的,宝钗说她眼空心大,可见小红对宝玉本是有心,可是没机会。晴雯秋纹碧痕,那一个不是牙尖嘴利的,小红不是死心眼的人,一看如此,便另作打算。恰好遇上凤姐使唤人出去传话,她忙迎了过去。真金不怕火炼,这下子让凤姐开了眼,好一个伶俐丫头,凤姐就喜欢这样有刚气口齿好的女孩子。于是凤姐把小红要了过去,小红是另一番天地,要不然赶到后来遇见王夫人查抄怡红院怕是也会麻烦的。小红到了凤姐那里,以她的聪明会有一番作为,大观园本是诗情画意的地方,不适合她那样实际入世的才能,倒是会误了她,最后遇见凤姐算是见了知音,也是人家有眼力,马上主动跑去给凤姐干活。难怪人家凤姐一眼就看上了。
这二人是找对了机会,主动出击,赢得了另一番天地!
 

珍爱红楼----红梅话李纨
李纨给人的感觉是无事非的菩萨,王夫人说她尚德不尚才,所以凤姐病了才不放心她一个人暂管,让探春和宝钗与她协同管理。众人的眼中她是个温厚的大家闺秀,只知道遵守礼教,教育儿子,其实她是被她的身份压制了,她的才情见识在海棠诗社中大有展露。探春说起诗社,她的积极性非常之高,足见她在家时也是喜欢这些的,这么多年不能提起,不是她不想是不能,现在她以帮探春的名义其实是在重温自己往日的美好时光,那时的她也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虽不能像湘云那样大说大笑,黛玉那样淘气的可气,可是也是如宝钗般聪慧和稳重的,总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儿童天性,亦如宝钗扑蝶。她自封为社长,和她们一样起了诗号,那一刻才是她醒来面目。到了下雪时她又提议在庐雪庵联句,那份心致可与湘云相比,看见红梅好,让宝玉去取,她的心境在诗社里也如梅花般灿烂般,在冰雪中美丽。
 她的口才极好,看她和凤姐的那段对话,却是她占了上风,."凤姐儿笑道 :"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的众人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 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 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 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 又给你园子地, 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 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枯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李纨笑道: "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 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 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 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问平儿道:" 如何? 我说必定要给你争争气才罢."平儿笑道:"虽如此,奶奶们取笑,我禁不起."李纨道:"什么禁不起,有我呢.快拿了钥匙叫你主子开了楼房找东西去."
多机敏的口才,让凤姐无话可说,其实她也是一样的口齿机灵,只不过碍着身份不好说罢了,真到了别人针对她的时候她是会反击的、而且说的漂亮让凤姐马上自找台阶下台的。她对平儿是有份怜惜,喜欢平儿对凤姐的忠心,欣赏平儿的为人与能力,总在公开场合为平儿说话是她的公正。平日里不言不语心中最是明白。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李氏道 :"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 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 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作什么. "平儿笑道:"奶奶吃了酒,又拿了我来打趣着取笑儿了."宝钗笑道:" 这倒是真话. 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头挑不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 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 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惜春笑道:" 老太太昨儿还说呢,他比我们还强呢."平儿道:"那原是个好的,我们那里比的上他." 宝玉道:"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是,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 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李纨道:"那也罢了."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平儿笑道: "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 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 可见平日李纨对府中的人和事是留心的,而且看的明白,只是大多时候她都在沉默,于当时的环境来说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儿子成了她唯一的指望,她只能坚强的面对一切,她的痛是不能说的,说了反而是自己伤心别人不知如何是好。
人生的情境她自是明白,所以她从容清醒,她知道贾府的恶劣环境,所以远着是非与人为善,大家都去她那里诉说心事,尤氏让惜春抢白了几句去她那里,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也去她那里,宝钗要搬出园子也是和她说,其实她更像是大家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她那里平和安全,是大观园中最让人放心的地方。她更像是寒风中的红梅,坚强美丽,不张扬可是她的光芒总在不经意间闪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