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家庭大战都是正房胜出。
凤姐嫁与贾琏时也是满心乐意的,王家与贾家也算门当户对,二人年貌相当,一个是神仙妃子,一个玉树临风,而且还有个亲姑妈在那里做夫人,凤姐去了也算有个靠山,当家主事的老太太又喜欢她,所以说这门婚事,凤姐是很开心的。
偏偏大户人家规矩多,第一条凡公子们长大了屋里先放二个人,这对凤姐是很不利的,她可是一心一意要贾琏只对她一个人好,自幼被当作男儿养大的凤姐,在心气上是很高的,她可没王夫人的耐性,充什么贤惠。于是找了事非把人打发了出去,此时的贾琏真是一心只对凤姐的时候,所以也没表示出反对意见,此时的凤姐是春风得意的,接下来自己的丫环嫁得嫁的,死得死,连她自己也觉得过份,为了装样子,才同意把给平儿给了贾琏,那也是凤姐三思之后的决定。第一平儿忠心于她,第二她看平儿不在意贾琏,第三平儿和她的感情最好。这样凤姐的心才算踏实了。可是贾琏还是不安份,居然在凤姐生日那天让凤姐碰上了,偏偏还听见,贾琏与人一齐盼着凤姐早死,这让凤姐很没面子,于是凤姐一不作二不休,狠狠的大闹了一场,最后还惊动了贾母,在贾母的威逼下贾琏向凤姐赔礼,凤姐要足面子才收了场,鲍二家的自然想到日后没有好日子过,上吊了。贾琏要去打理一下,凤姐先说在前,一个钱不给,看看多厉害。
贾琏是表面是敷衍凤姐,在外面另作主张,见了尤二姐美丽,便不管不顾,不考虑规矩是国孝家孝不能娶亲,偷偷的在外面另买了房子,悄悄的办了喜事,还把自己的体已给了二姐,还空作人情,说凤姐死了把她接进去扶正,也不想想,就算凤姐死了,贾琏也作不得主。二姐是开心的做起了好梦,她也不去问问尤氏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就别人说什么信什么。结果好梦不长,凤姐打上门来,这一次凤姐是低调的来,说的好听极了,左一个姐姐右一个姐姐不离口,都说是二爷误会了她,求姐姐进去一起住,才像话。要不然她出来伏侍二姐。结果二姐上了当,进了府。凤姐外作贤良,内作安排,让下人欺负二姐,又去找张华告状,让二姐颜面扫地,后来又借秋桐的手污辱二姐,最后又买通恶医害了二姐的孩子,终于二姐大梦醒来,知道自己没了生路,于是自杀了。此时贾琏方知上了当,没防范凤姐,心中暗恨,二人感情开始出现矛盾。
这场战争是二房死了,正房胜利了。
夏金桂也是如此,在这家中是任性的大小姐,一进薛家就想着控制一切,先是控制丈夫,后来看婆婆脾气好,又欺负薛姨妈。后来目标对准了香菱。先是给人家改名字,矛头指向宝钗,也是告诉香菱,自己才是说了算的人。香菱能忍的,所以一切顺利,接下来金桂用自己的丫环吸引薛蟠,摆布香菱,最后说香菱想害死她。薛家为了息事宁人,让香菱离开了薛蟠跟了宝钗。续书写的是善恶有报,金桂害了自己,香菱扶了正,这有点童话的感觉。最初的感觉香菱是第二个尤二姐。金桂大获全胜。这场战争薛家闹得鸡飞狗跳,连贾府都惊动。不似凤姐还在暗地里进行,还顾点大家风范,这全放在了明面上。尤二姐的痛全放在心里,香菱的伤都在明面上。
王夫人与赵姨娘的战争是在无声中进行,王并未出面,想来王夫人还是要端着大家闺秀的作风,所以没有像凤姐和金桂那样在最初除之,人家赵姨娘也是有儿有女的人物,儿子可以和宝玉分财产,又儿出落的玫瑰花似的,连老太太都另眼相看,所以王夫人不得不在凤姐病的时候让三小姐管家。所以赵姨娘是姨娘中混的最好的,地位是有了,老了也有依靠,比尤二姐和香菱强多了。王夫人的不满借着凤姐发向赵姨娘,凤姐对赵姨娘是相当的不客气,比对丫环还不客气,府里的人也都看不起赵姨娘,芳官敢和赵对打,还说赵和她一样都是奴才。赵于是总在地下搞活动,一会儿想害死宝玉和凤姐,一会儿又让贾环给宝玉告状,她搞的动静比王夫人大的多了,每每说些不该说的话,王夫人是不理会,吃亏的总是宝玉,赵的风格有些像夏金桂,她若是做了正房。估计二房也是香菱的下场。
倒是邢夫人和尤氏这样的的填房,因为自己的地位不是太稳,加之遇见一个厉害的丈夫,所以妻妾之间倒还和气。
家庭的斗争是不息的,在那样环境中,家庭成了女人生存的唯一地方,所以这里的战争也是女人间的互相伤害。为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一个痴字也就罢了,再上一个狂,便有了些飞扬的意味在里面。痴是执著是不计较得失的坚持,一个狂是我为只为我的心。
宝黛相遇,便是痴狂的开始。二人最经典的对话是,我只为我的心。是呀,能为自己的心也是一种幸福,只是结局大多难如人意。心是最脆弱的最敏感的,只看了心,不看红尘,怎会不伤。当时初相见,宝玉便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黛玉心下大惊,这人如何如此眼孰熟。一样的心事,一样的感觉。所以黛玉无玉,宝玉摔玉,玉又何值,怎如黛玉于宝玉那种石破天惊的感觉。所以一见之下尽现痴狂。宝玉心中我只为我的心。黛玉落泪,此情深种。
再后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宝玉赔多少礼都不再意,只要妹妹高兴就好。他的心中妹妹是天,妹妹笑了,一切都是花开。妹妹哭了,他的心也碎了,痴到尽头是狂,所以他一次次摔玉,她一次次哭,众人总不觉,有什么好闹的,三天好了两天恼了,倒成了小孩子,深 在情中就是孩子心情,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晴天落大雨,人世不知唯心知。
一块手帕一个眼神,多少话尽在心里,不是不说,如何能说的明白。原是要想的。所以黛玉的泪只有宝玉懂,所以宝玉的狂只有黛玉不劝,人世间原就为只有一个人懂。才有了情的无奈。
所以尤三姐会为了五年前遇见的湘莲,而痛改前非,只等他来,一日不来等一日, 一年不来等一年,总也不来宁可出家。可是等也等来了,却是退婚,所以三姐会死,原是如此的痴与狂,你何不懂。所以罢了,只有自己懂,既是唯一,便无可商之处,所以红尘不在,情缘成空,她只能去了,痴狂到了尽头,本是没有可退之地的。所以湘莲出家,他不是负了三姐才出家,他是明白他负了自己一生唯一可能幸福的痴狂,醒时太晚,所以他也没了红尘。
龄官划蔷,那十八笔写了千遍,哪里是在划蔷,那是她的心呀,照得见的是相思,看不见的是她的无奈,这份情红尘能不能成全,她也知无望。她的敏感,怎会不知她和这个公子哥之间是怎样的距离,这距离这一生已是银河,跨不过去的。所以她的痴只有在狂的底子里,才有了坚持,才有了光芒。龄官的心更似黛玉,容不下尘世一点风沙。只有水晶般的晶莹。此情后来没了下文,前八十回未写,后四十没提。就成了大观园一道让人猜想的风景。
司棋为了那个至死还在想着试探她的表哥而死,想想是够不值,可又能如何,她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人,她只好为了他生为了他死,若来世相遇,她会不会后悔,前世的痴!
这样的人,也许很难遇上,这样的情也许几世也没一个轮回,但若真的遇上了,也只有倾心相待!作个旁观者固然安全,但若成了主人公,千滴泪换君一世心,也是一段缘!
珍爱红楼----银河岸边的爱
宝钗入贾府的时候已经十四岁了,在那个时候已算大人了。她的思想关念认识判断已有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不像黛玉进府才六岁,只是孩子式的天真,与宝玉的相处是真的两小无猜,其情是水,清莹透澈。黛玉与宝玉是神仙妹妹,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别人看不惯的缺点。在宝玉那里也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美。宝玉于黛玉是一生的知己,红尘的唯一。他们的感情最初是不知对方也不自知,所以才会每每生事,每每哭泣,成了老太太担心的人。
宝钗也经历过黛玉那样无忧无虑的人生,父亲在时,她是父亲最重的孩子,看她高于兄长,这在当时是难得的,她也读杂书,她的心情绝非心如止水,完全是大家闺秀那一套。她的童年是快乐的,父母宠爱的孩子原也是有些清高的。可是父亲死了,她们家最大的支撑没了,又遇上个没心没肺的哥哥,不能当家主事,还要惹事生非花天酒地,母亲老实厚道,自是管不了那样一个宠坏了独子。难怪外边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人是最会欺软怕硬的,世态的炎凉,让她明白了曾经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她今世的无忧时光结束了,好只能做个好女儿,安慰母亲教导哥哥,不让薛家一败涂地,这才是她能为死去的父亲和活着的家人做的事。可是一个女孩子又不能去出面打点生意,只能做些幕后工作。这样力道差的远了,看书中家里的生意事务宝钗是清楚的,也常出些主意。比如让哥哥请伙计吃饭。家里的当铺在哪里,世面上参的情况,都是极明白的。她在家里说话母兄都是言听计从。看她说黛玉的病该用燕窝,说得何等通透。她终于要离开那个风花雪月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走到红尘中去了。她也不甘心。所以和探春说,做生意也要用书本提着,要不就流俗了。她的心中是不得不俗,可是又不甘心俗,所以于诗歌,她是舍不得的。她也是诗社里的大将呀。她轻描淡写的结束了曾经的生活梦境,走进了一条她并不乐意去走的路,没有人明白她的无可奈何,只看见了她的从容,这原是一种必然,却也是一场心酸。
黛玉的任性中还有个贾母宠着,宝玉哄着。所以她的个性才有那份天然的灵气,没一点受气的小媳妇的样子,她的吃穿用度皆是贾府小姐的最高标准。看看她屋里的摆设,精致的了不得,那些东西都是哪里来的,总不得从家里带来的,还不是贾府的。连个窗纱的颜色老太太都过问,她的黛玉是可是小公主的待遇呀。黛玉的任性黛玉的泪水,都有宝玉护着,那是三生缘订灵河岸边的知己。黛玉写一首诗,宝玉赞一首,那是何等的天骄。看凤姐对黛玉的关照,一半是贾母一半是黛玉投了凤姐的缘,一样的人物,自是有点珍惜的成份在其中。黛玉的心中是有其无父无母的伤感,她的忧伤有本而出。她的清高有源而来,只是她在贾府的十几年,却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连薛姨妈都会住在她那,汤汤水水的照管,她原也是招人爱的。黛玉比宝钗轻松,她不管那些俗务,务是俗了,可是必得管。宝钗原是不得已。
黛玉爱宝玉,爱得直接透明。宝钗爱宝玉,爱得躲躲藏藏,连自己也要防着。可是爱还是爱了,一天几次的跑怡红院,抢着给宝玉做针线,几次三翻的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挨打了,她跑去送药,回家和哥哥吵了一架,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哭,原是不自知。所以听见宝玉在睡梦中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能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她怔住了,那一刻她才明白,她原不在宝玉心中更不在梦中。她始终是宝玉情感中的无缘。曾经的笑语欢颜,原来只是一场不能明言的痴心。一个怔字让宝钗无言面对自己的心事。罢了,这场爱原是隔着今生的银河,跨不过去。不管当时爱是因为俗务,还是真情。可是付出了哪里还看得清分得明,她原不自知。
此后宝钗对宝玉如姐姐对弟弟,对黛玉也是敞开心扉。如此也罢。高山流水,原是最美。三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宝琴来了,更是热闹,黛玉也认了宝琴做妹妹,大观园真是繁华似锦,女儿的天堂。
若真长久,也好。就让宝黛成亲。宝钗另嫁她人,以她的为人处事,也是一段良缘。可惜黛玉死了,她终还是嫁了宝玉,知道那颗心里永远有一个好妹妹,宝钗何叹,银河水深,银河水宽,望不见尽头。她的爱原是错付了!
宝钗入贾府的时候已经十四岁了,在那个时候已算大人了。她的思想关念认识判断已有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不像黛玉进府才六岁,只是孩子式的天真,与宝玉的相处是真的两小无猜,其情是水,清莹透澈。黛玉与宝玉是神仙妹妹,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别人看不惯的缺点。在宝玉那里也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美。宝玉于黛玉是一生的知己,红尘的唯一。他们的感情最初是不知对方也不自知,所以才会每每生事,每每哭泣,成了老太太担心的人。
宝钗也经历过黛玉那样无忧无虑的人生,父亲在时,她是父亲最重的孩子,看她高于兄长,这在当时是难得的,她也读杂书,她的心情绝非心如止水,完全是大家闺秀那一套。她的童年是快乐的,父母宠爱的孩子原也是有些清高的。可是父亲死了,她们家最大的支撑没了,又遇上个没心没肺的哥哥,不能当家主事,还要惹事生非花天酒地,母亲老实厚道,自是管不了那样一个宠坏了独子。难怪外边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人是最会欺软怕硬的,世态的炎凉,让她明白了曾经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她今世的无忧时光结束了,好只能做个好女儿,安慰母亲教导哥哥,不让薛家一败涂地,这才是她能为死去的父亲和活着的家人做的事。可是一个女孩子又不能去出面打点生意,只能做些幕后工作。这样力道差的远了,看书中家里的生意事务宝钗是清楚的,也常出些主意。比如让哥哥请伙计吃饭。家里的当铺在哪里,世面上参的情况,都是极明白的。她在家里说话母兄都是言听计从。看她说黛玉的病该用燕窝,说得何等通透。她终于要离开那个风花雪月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走到红尘中去了。她也不甘心。所以和探春说,做生意也要用书本提着,要不就流俗了。她的心中是不得不俗,可是又不甘心俗,所以于诗歌,她是舍不得的。她也是诗社里的大将呀。她轻描淡写的结束了曾经的生活梦境,走进了一条她并不乐意去走的路,没有人明白她的无可奈何,只看见了她的从容,这原是一种必然,却也是一场心酸。
黛玉的任性中还有个贾母宠着,宝玉哄着。所以她的个性才有那份天然的灵气,没一点受气的小媳妇的样子,她的吃穿用度皆是贾府小姐的最高标准。看看她屋里的摆设,精致的了不得,那些东西都是哪里来的,总不得从家里带来的,还不是贾府的。连个窗纱的颜色老太太都过问,她的黛玉是可是小公主的待遇呀。黛玉的任性黛玉的泪水,都有宝玉护着,那是三生缘订灵河岸边的知己。黛玉写一首诗,宝玉赞一首,那是何等的天骄。看凤姐对黛玉的关照,一半是贾母一半是黛玉投了凤姐的缘,一样的人物,自是有点珍惜的成份在其中。黛玉的心中是有其无父无母的伤感,她的忧伤有本而出。她的清高有源而来,只是她在贾府的十几年,却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连薛姨妈都会住在她那,汤汤水水的照管,她原也是招人爱的。黛玉比宝钗轻松,她不管那些俗务,务是俗了,可是必得管。宝钗原是不得已。
黛玉爱宝玉,爱得直接透明。宝钗爱宝玉,爱得躲躲藏藏,连自己也要防着。可是爱还是爱了,一天几次的跑怡红院,抢着给宝玉做针线,几次三翻的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挨打了,她跑去送药,回家和哥哥吵了一架,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哭,原是不自知。所以听见宝玉在睡梦中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能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她怔住了,那一刻她才明白,她原不在宝玉心中更不在梦中。她始终是宝玉情感中的无缘。曾经的笑语欢颜,原来只是一场不能明言的痴心。一个怔字让宝钗无言面对自己的心事。罢了,这场爱原是隔着今生的银河,跨不过去。不管当时爱是因为俗务,还是真情。可是付出了哪里还看得清分得明,她原不自知。
此后宝钗对宝玉如姐姐对弟弟,对黛玉也是敞开心扉。如此也罢。高山流水,原是最美。三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宝琴来了,更是热闹,黛玉也认了宝琴做妹妹,大观园真是繁华似锦,女儿的天堂。
若真长久,也好。就让宝黛成亲。宝钗另嫁她人,以她的为人处事,也是一段良缘。可惜黛玉死了,她终还是嫁了宝玉,知道那颗心里永远有一个好妹妹,宝钗何叹,银河水深,银河水宽,望不见尽头。她的爱原是错付了!
珍爱红楼---贾政之情
书中对男子的着墨多为贬义,而对贾政的章节大可玩味。他的重头戏有几节,其中游园一出,足见他对宝玉的欣赏和喜爱。打子一节,看出了一个失望的父亲如何的无奈和悲哀的心态,等见了贾母又是自责又是惭愧,让人不觉也为之一叹,有子如此,天下父亲又能如何。其中元宵节一出最是闲笔中的沉思。
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 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地下婆娘丫鬟站满.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一席. 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 :"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此时其乐融融,正是盛时景况。一层子人,多少女眷,竟是贾政想起兰儿,可见兰儿在府中的待遇与宝玉相差远矣,李纨之受人冷落,贾兰之孤介原是有本而出,最该让人疼的孩子却没人管,还是是贾政心细,想起了这个孙子,可见政公原是忠厚之人。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 今日贾政在这里,便惟有唯唯而已.余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 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贾母亦知因贾政一人在此所致之故,酒过三巡,便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姊妹兄弟取乐的.贾政忙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 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 , 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
猴子身轻站树梢.
----打一果名.
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真真孝子,为了让母亲高兴,他也算费尽心机了,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姊妹兄弟取乐的,想到这一层,足见贾政何等明白,其间细微之处他是尽知。
然后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用物.
说毕, 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 . "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 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 都是他姊妹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
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头一个写道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道:"这是炮竹嗄."宝玉答道:"是."贾政又看道: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灯."
贾政心内沉思道: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 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或是他身体劳乏亦未可定,又兼之恐拘束了众姊妹不得高兴顽耍,即对贾政云:"你竟不必猜了,去安歇罢.让我们再坐一会,也好散了."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字,又勉强劝了贾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
贾政猜迷也算高手,可见其年轻时也是宝玉的知己,与这些是通达的。看了她姐妹的迷语,别人只知道取乐,他却看出个人性格与未来,可见贾政不凡,这些孩子都是她看着长大的,平日里他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众人皆怕他,其时心中他对她们都是关心爱护的。连宝钗这个亲戚的孩子,也让他挂心。可见后文中他反对贾赦把迎春许与孙家,原是有些爱心的。看了她们的迷,让他顿生伤悲感慨,贾政也算懂诗的人,也算性情中人了。看他对宝玉的态度,以为他迂,实他的心思只是不能表白,都藏在心中的。
贾母见贾政去了,便道:"你们可自在乐一乐罢."一言未了,早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 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这个这一句不好,那一个破的不恰当,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 宝钗便道:"还象适才坐着,大家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凤姐自里间忙出来插口道: "你这个人,就该老爷每日令你寸步不离方好.适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叫你也作诗谜儿.若果如此,怕不得这会子正出汗呢."说的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 扭股儿糖似的只是厮缠.贾母又与李宫裁并众姊妹说笑了一会,也觉有些困倦起来. 听了听已是漏下四鼓,命将食物撤去,赏散与众人,随起身道:"我们安歇罢. 明日还是节下,该当早起.明日晚间再玩罢."先知的贾政自去伤悲,众人还在大乐。
此段的前文是宝玉看了宝钗点的戏,加上因为周全湘云和黛玉的事受挫,有了出家的心思,幸而让宝钗黛玉说通,再配上他们的灯迷,真是预示几人结局。宝玉定是出家去了,应该是黛玉和湘云远离他之后,宝钗独守一生,贾兰母子就是日后宝钗的写照!贾政的孝与悲足见其是宝玉一流中人!
珍爱红楼------从小处看红楼之有命无运话香菱(三)
此书开始写先人物为士隐,士隐于梦中见一僧一道,点出红楼梦中石头记仙凡一段。士隐梦醒抱女儿于街上玩耍,见一僧一道,要化英莲走,士隐不肯,自是不肯,年过半百只此一女,父母不舍儿女竟成一债,自是英莲落入红尘一生坎坷。英莲为第一出场人物,交待其根基,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 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 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 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 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士隐为人倒像是宝玉的作风,其妻有宝钗之影,
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 运, 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 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 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有命无 运四字当是英莲一生写照。明明写道好防佳节元宵后,可是士隐偏不用心,居然让家人抱英莲出去看灯。总觉这节写得勉强,士隐家是有钱人,丫环佣人很多,如何会让一个小厮抱着三岁的孩子出门,灯会本是人多之地,也该有奶娘陪同呀,不该是一人带出。这英莲生于好人家,该是有命却让人给丢了,也是父母粗心而成,真是无运。
十几年之后,英莲长大,先卖与冯公子,若真如此也是有命。这冯公子必待好日期来接,可知必不以丫鬟相看.况他是个绝风流人品, 家里颇过得,素习又最厌恶堂客,今竟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 只耐得三两日,何必忧闷!可是接下来又成了无运,第二日,他偏又卖与薛家.若卖与第二个人还好,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 `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岂不可叹!"
她的命运真是明明晴空万里又突然变生不测,小时如此长大后关健时分依然如故。接下来她进了薛家,由英莲引出薛家,带出宝钗身世。
她在薛家平静的过了几年,虽不如意,但是薛姨妈厚道,宝钗对她照看,没想到,娶了金桂又一次跌入底谷。金桂未来时,先闻道有才有貌,文雅和平,英莲满口满心喜悦,谁想到,金桂一进来,先改了她的名字,她从莲花到香菱到秋菱,这一次是避无可避。金桂使计让她离开薛蟠,后文中高公续她被扶了正,生子而死,倒是有些安慰她的意思,小姐成了夫人,也算是对她的一生有个交待,可好像不似曹公本意,她的一生是真是有命无运的坎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