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从小处看红楼(二)

(2006-12-05 18:17:37)

                    珍爱红楼---从小处看红楼(二)
 书中介绍香菱身世时说她家于当地也算旺族了,父亲是每日观花修竹吟诗作赋,母亲温柔娴淑,那香菱是粉装玉琢十分可爱。这样的人生不是贾宝玉的理想人生了吗,有个可爱的女儿,他自己是不以功名为念。接下来士隐结交雨村,也是看他相貌堂堂,决非久困之人,故而交之,看来士隐看人能力原是有的,只是没瞧出此人品质恶劣,原是为了自己对他人思将仇报落下井石之人。娇杏回头三次,雨村三次思将仇报,一次对香菱,明知香菱之事,还将其送入薛家。第二次是贾府,将来贾府落下石之人必是此人,第三次是黛玉,黛玉的婚事必是雨村惹的麻烦,做黛玉的教师,绝非虚笔,他是书中首尾人物,必在大节上出现。香菱入贾府,黛玉进贾府,都有他的身影出现,可见其在后书中该是点起事非的人,他才是葫芦庙的那股无名火。
贾雨村去黛玉家教书,看来那如海对他才学是深为佩服的,如海本是探花出身,自己女儿的教师不会等闲视之,雨村在外场是来得的。后来黛玉进京,如海为雨村写书信于贾政,促成雨村复官,雨村见贾政,深得贾政之意,不出多日就为他谋了个应天府尹,难道贾政会知未来,知道薛家有事,特意让雨村跑去周旋,果然薛家无事,欢喜进京。
士隐、如海、贾政三人是一条线,两次成全雨村作官,看来这个人还是有运气的,每每有贵人相帮。士隐、如海、贾政三人身份不同却是一样的识人水平。士隐的女儿香菱后来认如海的女儿黛玉为师,贾政的二公子最喜欢的女子就是黛玉和香菱,那香菱的容貌与黛玉还有相像之处,看来缘份如此其妙。让三人的孩子在贾府相逢相知相惜。
炎炎夏日,雨村来贾府会贾政,偏要见宝玉,宝玉十分不乐的出了来,自是没什么风采,令贾政不喜,伏下了生气的苗头,接下来忠顺府长史到来,揭出琪官之事,贾环又说出金钏之死,上演了宝玉挨打这出贾府最热烈的戏文,先是众清客相劝无效马上通知王夫人,看来清客们很知分寸,当然不能让贾政当着他们的面打个好歹,那老太太还不把他们都撵了,这饭碗可就保不住了,王夫人赶来抱住板子大哭,王夫人也算厉害,知道吵闹无用,只会火上浇油,于是苦肉计出场,贾政果然停手。老太太赶来,大骂贾政,说自己没养个好儿子和谁说话去。这下贾政怕了,不敢再说一句,也不回明为何打宝玉,连为自己分辩都忘了。
宝玉总算过了关,这短痛强过长痛,贾母出面让他安心在园中养伤,接下来,他像个英雄一样得到了各方的关照,贾母每每探望,让凤姐给宝玉做好吃的,宝钗又让莺儿来给打络子。薛姨妈也来探望,宝钗又来送药,黛玉哭肿了眼睛。袭人趁此机会向王夫人表明了忠心,得到了王夫人认可,坐上了姨娘的交椅。宝玉送了黛玉旧手帕,有了题帕三绝,此情彼此心知。彼此放心。这其中人人都为宝玉忙,只有湘云,众人看宝玉时她正和平儿香菱在园子里掐凤仙花,好生奇怪,宝玉哥哥挨了打,她也没掉眼泪,这个小伙伴有点无情了。宝钗为宝玉掉了泪,黛玉泪是不干的,只有云儿没见到她的泪,看来还泪的故事和她没关系,她是阳光的快乐的,她只出现在和宝玉大顽大闹的场合。她不是那个为宝玉流泪的人!宝玉的确得不了所有人的泪!

                    珍爱红楼---袭人黛玉之情
都说袭人像宝钗,我觉得她更像黛玉。
黛玉是没了父母,只能住在贾府,她的话是: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了。明明是贾母让人接了来,为何在黛玉心中成了投奔来的。一个接一个投奔,意义差的太远,一个是亲情浓厚,另一种于黛玉成了不得不的荒凉,她的悲剧的底子一下子就注定了,她的心理似乎是不让自己一生有喜剧的色彩了,可又不是这样,她和宝玉的斗嘴,她和紫娟的姐妹情份里又分明是人生最温暖的底子,黛玉的心太易碎,又太想抓住人世最不易的情感,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己最难求,她的心是求最难求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求这天地间最最珍贵的知己,有则生无则死,她是和自己也不商量的,她的心太高,高到云层深处,让人怜让人爱,就怕给不了她。所以宝玉慌恐,那么个人见人爱的凤凰到了黛玉那里,只是赔不是,温柔是尽了,可还是屡屡犯规,又浑不自知。黛玉心中的宝玉是黛玉的知己,黛玉不是和宝钗争,不是争的金玉之说,争的是宝玉待黛玉的心是不是完整。她要的是宝玉的心。大观园的繁华美丽,于宝玉是少年的天堂,可黛玉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没有知己的人生可不都是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的情是唯一,是寄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唯一,是人世如何变幻我自无从改之,所以她痴,她哭,让人都看不懂,她只要宝玉懂。她的委屈是在心里说不出的话,这个世界不让她说,她只能每每试探,每每伤心。命运于她终是做不得的主,于是她只好做自己的主。惜春做了自己的主,出了家,黛玉做了主,远离了红尘。宝玉做了主,出了家,终是躲了红尘。
袭人是家穷不得不入贾府,情不是她的人生,生存才是她的痴,她没有选择感情的权利,她的人生是世态炎凉是生存,她的世界情是不能提的,生存才是唯一。这是一个奴才的世界。黛玉的世界是小姐的世界。书里面哭的最多的小姐是黛玉,丫环是袭人。李妈妈来闹,她只能哭,心理活动是又愧又委屈。后来被宝玉误伤,她其实也是哭了的,这样的场面,她只能忍耐,给足了宝玉面子,即使无人处她也是安慰宝玉,她是不能面对宝玉真心伤害她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的。在这一点上她与黛玉是一样的,黛玉不能接受宝玉和宝钗好,袭人不能接受宝玉不在乎她,她们对宝玉的心态是一样的。黛玉为了金玉而吵,袭人为了宝玉眼里没她而闹。袭人回家,宝玉赞了句袭人的妹妹好,袭人就说她要回家的,逼得宝玉说了几车的好话,最后答应袭人的三个条件。其实这三个条件,没什么实际意义,不过是袭人想让宝玉更符合贾政的要求,少挨些打骂罢了。倒是一心为宝玉好,袭人心中于宝玉有利的事就于她有利,她把自己的一生和宝玉放在了一起,宝玉好她就好,所以她自觉的去做对宝玉有利的事,即使得罪了宝玉她也要做,这是她的痴。黛玉的痴是清高的,袭人的痴是现实红尘的。因为湘云到来,宝玉成天往黛玉那跑,袭人就生了气,和宝玉怄了一天的气,第二天宝玉道歉才算好了,可惜二爷并不知袭人生什么气,女人生气的原因常不能明说,男人妥协多为省事,失去了袭人的照顾宝玉肯定没那么舒服。所以道歉成了宝玉的家常便饭。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是在宝玉挨打之后。此时袭人也是怕了的,没了宝玉她也觉得茫然,保住宝玉等于是保住了她的幸福。所以她和王夫人一言即合,成了王夫人的知己。袭人为宝玉的成份多,而想着自己取悦王夫人成份到在其次,王夫人不易亲近众人都躲着,袭人也未必多乐意靠近这个王夫人,之前她并不知道王夫人会喜欢她这样的丫环。
后来的发展是谁也不能预料的,宝玉过生日时的欢乐气氛,不只是宝玉一生的好梦,也是袭人的好梦。多事的晴雯此时和袭人愉快相处,怡红院空前的团结,气氛一片大好。那个美丽的夜晚,让整个大观园快乐。袭人的签是:桃红又是一年春。此时她的命运已悄现影踪。后来王夫人的查抄怡红院很快打碎了人的梦,这才是现实的冰冷,宝玉原是做不了主的,一到关健时分,袭人就明白什么是命运的安排,她看着晴雯等人离开,她的心情不会好的,都是丫环,谁不会兔死狐悲,她和晴雯原是一样的人,都是主子稍有不喜就能赶走了丫环。她们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原来自己的人生就如此让人赶来赶去的,她是敏感的,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让她猛醒,少年的被卖入贾府,已让她明白,生存是什么,她原是没的选的。宝玉是好主子,袭人对宝玉是有真心的,能在宝玉身边一生,她是乐意的,可是命运偏不肯成全。让她嫁了琪官,那个出名的戏子。宝玉走了,宝玉的心里是她的死活,宝玉心里只有一个妹妹,其他的都是空。
宝玉走了,袭人的世界再次成空,她的命运再一次由别人决定,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她的世界原不是绝对的唯一,她懂得的向命运低头,不是她无情,是命运从来没给有给她情的资格。她做不了晴雯,晴雯的世界是刚硬的,所以易碎,其实晴雯若为宝玉死,又何必。她不在宝玉心中,宝玉风雅的为她做词,哪里在伤心,只不过是表演一场情缘。晴雯不值。还是袭人好,人与人之间不必把人逼到死角,大家都做自己的事吧。她的痴是命运的成全!

                        珍爱红楼---人生不如意
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偏有个人见人厌的母亲和弟弟,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却有个打死人命的呆哥哥。探春庶出的身份成了她一生的心结和耻辱。宝钗一生都受其兄的牵连,最大的事影响了她待选的事,这可是政治前途呀,宝钗那样的才华品貌,加是她的大度机敏,才是适合入宫,她的是牡丹花,最该开在帝王家,那个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好则好矣,其实没有欣赏她的能力,她也是寂寞开无主,明珠蒙尘。探春的母亲和弟弟是给她找了不少麻烦,还好没有影响她的婚事,她还是风风光光的三小姐,元妃的妹妹。
黛玉是免了这些烦恼,可是又瞧着人家有父母的好处,宝玉挨打,黛玉远望着怡红院中出出进进探视的人,就开始想到有父母的好处,可是那是宝玉,若是探春迎春惜春就没人这么周到了,贾琏挨了打就是平儿去找的药,哪里有人专门跑上门去看望,宝玉还不是因了贾母的宠,才有这份荣耀,若不是老太太,邢夫人会去看宝玉,恐怕背地里偷着乐呢。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护女儿,父母双全的岫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可人家还是不以为悲平静的生活着,人若太敏感总是会伤心。
赵姨娘每每生事,让探春为难。王夫人好不容易在形势逼迫下,让探春管一次家,赵姨娘还理直气壮的跑上门去让女儿为她开后门,正是没远见。探春要帮她,何必非在这明面上犯规,暗地里照看一下不就行了,她偏跑去闹,让人看探春的笑话,难怪探春会哭,真是委屈无处诉,本该帮她的,偏在拆台,别人看笑话,谁呢为她解围。 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大家庭里是没多少地位的,若不为自己争,就成了迎春的下场,连奴才都能偷偷当当的,小姐倒成了给他们银子的人了,迎春的下场,在首饰被奶妈偷走,她也不敢管,只求息事宁人时已经注定,她的一生是没有幸福可言了。人说面相,却是如此,别人看一眼,就能知道这人是否好相处,迎春的身上没一点自卫能力,她成了自己的牺牲品,因为她不在意自己,所以没人为她在意,亲父亲能卖了她,祖母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她的人生早就让她自己的软弱给定局了。鸳鸯若不是大闹一场,她就成了贾赦的姨娘了,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反抗一下的。因为她软弱所以别人就有子欺负她,连个同情她的人都没有。探春的事,就没人敢那样处理。连赵姨娘偷王夫人的东西,平儿都想到让宝玉为她打掩护,为的是不伤害三姑娘,看看人好了,总有个人帮。英雄重英雄,人是互知的,帮的都是同类人,对于迎春这样的,不是不想管,实在是她都无动于衷的,别人反成了多事。
还是宝钗从容,就是薛蟠那样,她也没埋怨过,一心为他好,看见哥哥的小像,倒笑了。既是这样,怨也没有,倒不如从容好些,多操点心,为母亲分忧。这才是宝钗的想法,那个哥哥,即使在外人她也是维护的,不似探春忙着划清界线:他们的好坏与我什么相干。那次宝玉挨打,袭人说出是薛蟠告的状,宝玉忙拦。宝钗反倒开解:你们也不必怨这个, 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 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宝钗心中的哥哥就是不防头,没坏心。有这样的妹妹,难怪薛蟠事事想着,让着她。
探春为庶出烦恼,惜春却为宁府的身份痛苦,惜春是珍大爷的亲妹子,让人感觉应该是正出,她在贾母身边长大,和宁府的距离是远了此,贾母有先见之明,让她离开了那个声名儿狼藉的宁府,那可不是大小姐生存的地方。长大了的惜春渐渐知道了宁府的事,开始找机会和宁府划清界线,她和尤氏把话说明了,从此再不往来,这一点倒和探春有些相似。不愿让别人带累了,不管这人是谁。那怕是亲哥哥也不行,惜春说我只管我自己,别的一概不管。也难怪她,贾珍也没为惜春尽过心,惜春知道因为宁府的声名,她也不会嫁到什么好人家,除非像元春那样才选入宫,看看柳湘莲一听说三姐是尤氏的妹妹,马上拒婚,惜春早知道她的未来,她不是迎春,她自己决定了出家,这也是一条路,虽说冷清,总比让人捉弄命运强。
风光的凤姐终日为贾琏的事烦恼,一个二爷就知道花钱,再不就是找女人,居然偷娶了尤二姐,还把体已钱也给了尤二姐,这能不让凤姐生气。成天背着凤姐,就说凤姐死了让尤二姐当正房,难怪凤姐恨尤二姐,她也是没办法,她总不害死贾琏吧,所以只能对付二姐了。尤二姐其实是让贾琏误了,贾琏明知凤姐的为人,还拉尤二姐进火坑,后来二姐进了府,他倒一心在秋桐身上,二姐不是让凤姐害死的。是对贾琏的情意失望才死。
最快乐的湘云,比黛玉还惨,从小就没了父母,在贾府她也不如黛玉得宠,后来就更不如宝琴了,守着叔叔过日子,倒比贾府的丫环做针线还多,想起来她更比黛玉有理由伤心。可人家用笑声安慰了自己,别人不疼自己爱,何必让一生都围着不开心呢。她是最有色彩的人了,小时候她穿宝玉的衣服扮男装,长大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是真名士自风流,她的人生就希望可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她的心要的是快乐不是敏感,那些不如意就让风吹散吧!


珍爱红楼---薛家与金玉良缘
后人多以为金锁与玉配是薛家的谎言。
薛家自宝钗的父亲去世后,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一层连还是小孩子的宝钗都感觉到了,这个曾经的大小姐开始了不为人知的忧愁。薛姨妈是经过大场面的,这种改变自是明白。纵观书中四大家族尤以王家富贵。若非如此凤姐断不会在贾琏面前那等张扬,贾政对王夫人的相敬如宾,也有这种成份在里面。薛姨妈在王家见到了贵气。嫁到薛家看到了富是如此的堂皇,可是丈夫的去世,让好景不在。儿子倒是无忧无虑,只要能吃酒胡闹就万事不顾了,可是薛姨妈自是茫然,她和王夫人一样若做个大家闺秀大家夫人还可以撑足了场面,有点天然的贵气,可是真到了急转直下的时候,挽回局面于她们是太难了,她们没有凤姐和探春的才华与见识,若说享乐还是行的。
薛姨妈看着儿子不争气,女儿还小,自是忧虑,她是极力赞成进京的,一入贾府多少年,薛姨妈是真的不想离开。这里面有姐姐的情份,也有宝玉的因素,如果王夫人没有这个儿子,那么薛家是不至于在贾府呆了那么多年的,在自己家里当家主事,比看亲戚的脸色可是强多了。薛家把希望放在聪明懂事的女儿身上,这也在情理之中了。若说薛家一开始就打宝玉的主意,是有冤枉。看书中所写,宝钗是得过无名之症,她的病愈是吃了和尚的方子,这是真事。书中香菱、妙玉、宝玉、黛玉的经历中都有和尚的出现,和尚让宝玉配金,那给宝钗一个金锁来促成黛玉还泪也是自然。如果没有宝钗没有金锁,那么最初黛玉的泪为何流。应该是有了金锁有了和尚的话,薛家开始未必全信,后来见了宝玉,待选之事未成,这才下定决心按和尚的话做,必竟贾府是大家与薛家只有好处,必竟婆婆是亲姨妈,这是最好的婆媳关系,必竟宝玉是贾府的凤凰,元妃的亲兄弟,而且本人又日神仙人物,连见足了场面的王爷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条件,对薛家来说对宝钗来说皆是金玉之选。薛家除了宝玉也还能找到别的好人家,人家根基还在,只是皆不如这样称心,一个媳妇能不受婆婆的气是女孩子非常在意的,看看凤姐那样的厉害还受邢夫人的气,所以对于宝钗来说去哪也不及这里好,必竟知根知底的,即使宝玉不喜欢也无所谓,过去的婚姻谁还指望知音呢。大家子里婆婆的态度比丈夫的态度更为关健。孝字为重,贾政那样的打宝玉见了贾母,也只有磕头的份,贾赦纵对贾母有意见可还不是言听计从,那时候孝字下面压死人,尤其是做官的,一个孝字能决定他的前程。
薛家全心全意要取得这场婚姻,王夫人与他们同心同力,有了宝钗,王夫人眼中再无别人,贾母还在黛玉的问题无奈,而王夫人是一心要成,志在必得。不管是谁,对于王夫人来都不如宝钗,无论血缘关系,无论以后的权力平衡,还是宝钗的为人行事,都是王夫人完美的选择。她一直对贾母的话顺从,只有这一次,王夫人是不会的了,一个儿媳关系到后半生的幸福,她前半生让贾母操纵着,不能威风八面,后半生,她才不要贾母喜欢的黛玉放在面前让她生气呢。王夫人不喜欢黛玉那一类型的女孩子,那是她的天敌,所以她深恨晴雯,除之而后快,对待晴雯全无半点风度,连人家的衣服都不给,那象个大家夫人的作风,比这赵姨娘都荒唐。有了王夫人支持,薛家赢了大半,接下来是薛姨妈搞好和贾母邢夫人的关系。宝钗搞好贾府同辈之间的关系。连那个不争气与宝玉不投缘的薛蟠都找机会和宝玉亲近,说真的薛公子和宝玉在一起真是无话可说冰炭不同炉,二人彼此瞧不起,可是没办法,薛公子再胡闹,也不敢影响了妹妹的终身大事,所以他只好请宝玉吃吃喝喝,还要找些陪客,纯粹是为了让宝玉高兴,自己过生日还赶着请宝玉吃酒席,也难为薛公子了。
宝钗知道母亲的心思。连薛蟠在酒后都说,她为了金玉之说护着宝玉。宝钗对宝玉比黛玉还用心,往怡红院跑的次数比黛玉还多,又是赶蚊子又是做针线,对袭人更加费心,连一个宝玉不知名的小红的声音她都能隔窗听的清楚。自己的丫环认了宝玉小厮作干娘,你看宝玉身边的人,都成了宝钗的心腹了,这用心真是三十六计,计计高明。一面是劝导宝玉读书,即使宝玉恼了,仍复如此。大有贤妻劝夫的执著。一面是送药送物的关切,你看宝姑娘的姻缘真是不易,全家都上阵了。
最后是金玉良缘,可是薛家应该没感到幸福,贾府势落,宝玉出家,真真是误了宝钗一生,她只能独守着未来的岁月。薛家对于金玉良缘的执著成了一生的痛苦,宝玉很是自我,母亲不要了,家不要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自我,他只能做他自己,原来他有这份志气,只怪宝钗当时不知道。要不然何必把自己搁了进去,让薛家也空欢喜一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