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观园赖以存在基础是荣宁两府是元妃省关的机缘,宁府是贾珍,那是荒唐到了极致,而荣府的贾赦比他也强不了多少,贾政是古板道学,这三个人真真不配大观园,进了园子就会让花鸟失色。邢夫人是贪心刻薄,王夫人是狠毒天真,尤氏是软弱无能,只有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太太还有些贵族气,保持了一个热闹让姑娘们多了些喜气,可是也是冷酷的。迎春是她从小抱过来看着长大的,为什么看着她那个糊涂父亲卖了她,老太太也不说一句话,为了宝玉不挨打,她可是能和贾政闹翻天,为了鸳鸯她可是和儿子宣战,为什么到了迎春那里,她就沉默了,就算她不喜迎春,也不至于看着她去死。她只要稍微打听一下,那孙家的情况自是尽知,而且明知贾政反对,那自不是什么好人家了,一个是亲孙子一个是孙女,为什么冷暖就差那么多,就算迎春成为了娘娘成不了贾府的靠山,也没必要如此冷酷呀。宝玉是贾府的未来所以疼他,这幸免太无情了哟。
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夫人邢夫人开始了无事生非,好好的家业不去操心整顿,偏偏和丫环们过不去,深夜大查抄,伤了多少风景。金钏死了晴雯死了,司棋死了,芳官三人出家了,大观园一片安静,贾府已是自相残杀,探春看的透,偏是做不得主的人,她远嫁了,也好,眼不见心净。红尘中宝黛的情也是空,大观园的梦到了园外就成了空,世事不肯成全,宝玉无泪,黛玉泪尽,一切只有心中!
本来凤姐和尤氏的关系是很好的,尤氏虽是当家人,因是填房才处处小心,她是真心讨好凤姐。只是凤姐做事太狠,在尤二姐的事上伤了尤氏的心,尤氏未必心疼她那个没血缘关系的妹子,只是她不能不心疼自己的面子和地位。凤姐的做法分明是没放尤氏在眼睛里,这种公然的漠视是尤氏不能容忍的,她是有能力的,她不同于邢夫人。从贾敬死她的处理来看,尤氏是有些管理才能的,只是人低调而已。这是另一个在等待时机要对付凤姐的人。还有一个是赵姨娘,这个往日里被凤姐处处责难的人(凤姐天真。她是一心为王夫人,可是王夫人对她无心),一有机会是会和贾环下手的。
李纨的悲哀是显而易见的,人尽皆知的。丈夫不到二十就死了,年轻的她带着一个并不受宠于贾府最高人物贾母宠爱的兰哥度日。兰儿比宝玉小二岁,生的也是斯斯文文清清秀秀只是不及宝玉那般精致的淘气。
赵姨娘等人也是可怜的,一个月二两的月钱,连丫环们也放她在眼里,芳官就说:都是奴儿。还能和她大闹一场,临了还让探春教育一通,赵姨娘是够可怜的,可是她的可怜是没人体会的,丫环成姨娘多少人羡慕呢,而且丈夫是大官,只是这个丈夫没能给她钱财和尊严,凤姐一样的大口骂她,一样的敢苛扣她丫环的月钱,若说起来凤姐还是站一辈。凤姐见了鸳鸯可是姐姐姐姐不离口。老太太的丫环 比贾政的姨娘还威风,难怪赵姨娘心术不正惹事生非,她不惹事也没人记得她是谁,她太怕被人遗忘了,遗忘了她也就算了,不能把贾环忘了,偏偏贾环和贾兰与宝玉相比就是被人遗忘的。贾母疼着宝玉,就不在意贾兰,那可是重孙子,而王夫人一心也是想着小儿子,却不似贾母那样疼孙子了。因了贾兰不知李纨会不会对宝玉不喜。看书 中倒是没有,李纨是心境平和的从容处之,她对宝玉还是爱护有加,全无嫉妒之意,每每说宝玉的口气倒像是在管兰儿。
一个人的悲哀是乐意显在明处还是放在暗处,我想李纨的悲哀是在明处,偏又没人明着体谅她,贾府能给她的是经济体贴,可是人文上差远了,她的儿子没有宝玉的优待,她没有凤姐的风光,她只能装作不介意,她的岁月为了儿子只能不介意,她一生只能替儿子忍而不能替自己去争,岁月不允许她记得自己。本是三月桃李花,偏要人作寒冬腊梅花,李纨也是没的选择了。
海棠诗社的李纨是光芒的张扬的,那时节她的热情积极成全了大家的文体活动,总觉得探春和她走的最近,她是最支持探春的,在心深处她大约是能明白探春和她那一样放在明处的悲哀,所以她对探春是有一份怜惜,只是这怜惜也不能放在明处。今天说宝钗的诗浑厚,明儿说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她是个评诗的高手,也是个处理人际关系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行家。
为大观园诗社争取活动经费,她反驳凤姐的话,说凤姐是只会分斤拨两打细算盘,天下人都被她算计去了。又说凤姐欺负平儿,应该和平儿换个个,真真是避实就虚,不去分辩凤姐对她的指责,轻而易举起的转了话题,让凤姐倒忙着给人赔不是,李纨也是口齿机敏的人才,只是平日里明哲保身不能言而已,最是心里明白口里说得。
她一心一意的教育着儿子读书,儿子也争气,很听话不让她操心。原比宝玉上进多了,老太太是看走了眼,把希望放在宝玉身上可不及在兰哥身上有用。李纨守着兰儿安心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平和大度的对待着别人,因为她懂得不惹事非,所以大家都去她那里说事非。尤氏在那里说惜春,探春说她打了王善保家的,宝钗说她搬出园子,凤姐讲她受不了别人说话像蚊子似了。大家把她当成了最能听真话的人。因为大家她是不会传播事非的,她能给人以安全感信任感,所以她的人缘她,但凡有谁欺负了她,连群众都觉得不能容。
可是她的悲哀是这一世的红尘不能开怀的!
贾母是高高在上的,一则辈分在那里,二则人家的是史家的大小姐,也是有娘家后台的,三则贾母阅历已广,是贾家唯一有贵族风度的人。她是聪明的,所以在前台管事的差事都交给了凤姐,这也是平衡的结果,凤姐有才,有娘家做靠山,她是长房的儿媳妇又是二房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的身份正好可以全两房之理,这样可就苦了没得志又小心眼的邢夫人了,那凤姐连老太太的丫环都用心敷衍,可就是一心的远着这个邢夫人,凤姐终究不是好演员,她有自己的好恶,她讨厌邢夫人的为人,所以是惹不起宁可远着了,她一心是与王夫人亲近,原是亲人是王夫人大面上还能说几句人话比邢夫人强些。贾母是隔岸观火,其实几个人之间的关系她是清楚的,这些媳妇里她只喜欢凤姐,王夫人不投她的缘,邢夫人更是不入她的眼,只有凤姐的个性喜性合她的意,是个能干利索的人,所以贾母扶持凤姐,出面给凤姐过生日,还让尤氏操持,说让凤儿好好享受一天,贾母给媳妇们过生日是只有凤姐有的荣誉,按理说应该多疼李纨些,人家年轻守洁本不易,又有个小儿子教管,也算有功于贾家,可是偏偏贾母给宝黛吃的 给凤姐吃的,就是没送过李纨,真是太偏心了,李纨最是规矩榜样人物,偏在府里没一点热闹,谁都冷着人家,说是给了高月例,那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李纨的心情谁也没顾虑过。贾母为凤姐撑腰,凤姐让老太太开心,二人算是知音,各自快乐。贾母这样的年纪地位最需要的是凤姐这样体贴的又能让她开心的人在眼前,凤姐是深得贾母之心,若有贾母在贾家不至于一败涂地,凤姐也不会哭向金陵事更哀。贾母把贾府的凤凰宝玉带在身边,这下子就安了王夫人的心,又让小姐们跟着自己,这对小姐们自是天堂,于贾母来说更是明白,当时的情况,女孩子争了气,若嫁了贵族人家,比男人的作用还大,元春就是一例,她可比贾府的别的公子有用多了,所以贾母最是放长线。孩子们是贾家的未来,孩子们和老太太一心,老太太还有何怕。贾母是家中的主心骨,有她在贾府还像大户人家,她的贵族风度让贾府有了些生气和大气,才有了大观园的美丽繁华。
王夫人是聪明冷酷的,她把麻烦的事和人都交待给凤姐处理,自己做好人,可是凤姐有了问题,她不仅不帮还要落井下石,她对凤姐本无真心,只是利益利用,可怜凤姐一直没看透王夫人的冷酷,王夫人只在乎宝玉和她自己,别的一概不管,其实与惜春一样。王夫人恨赵姨娘却表现的大度和气,让凤姐去发难,所以赵姨娘恨凤姐反说太太是好人,太太才是恨她入骨,太太成了好人,凤姐成了大恶人,凤姐最是王夫人的枪,王夫人拢络袭人,舍得本钱,又是月钱又是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援袭人,为是看住宝玉。王夫人为了宝玉什么事都敢做,也不管仁义不仁义,身份不身份,打金钏,撵晴雯,赶芳断,逐四儿,你看她手里有多少条人命,贾府在人命在身的,就只好她和凤姐,她比凤姐高明,凤姐是做在明处,最后自有人查,可是太太不同,太太是逼死的人,人反倒抓不着她的证据。
邢夫人是眼睛里只有钱,也难怪,她没后台,没眼力,所以不处贾府上下的缘,人都瞧她不起,连尤氏的地位不如。加之人又糊涂,其实与赵姨娘倒是一类人,只不过顶了好身份罢了,若是小老婆也好不道那里去,看她挑剔凤姐的方法,为一个老太太过生日得罪了尤氏的奴才公开和凤儿叫板,却是不知礼,偏王夫人不明,还在里面搅。和贾琏要钱过节,实是气鸳鸯帮贾琏,真真是无趣。挑起大观园抄查,结果是迎春那里有问题,大大丢面子,分明是打了自己的脸。一点水准皆无。难怪老太太看不上她,行事原是让人瞧不起,一点风范皆无。
在书中只接写宝钗是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看来宝姑娘的姻缘不如意是一定了。
宝钗的心地是明白的,其见识的经验皆高于众姐妹,人情冷暖也比人先知,父亲的早死,哥哥的不争气,母亲的厚道,这个家庭的种种情况都让这个兰心惠质的女孩子担心,她曾经是富贵过的,也曾经无忧无虑过,可这一切都改变了,她的心事是不能明说清冷,世间的事于她是一种责任,她在乎母亲心疼哥哥,母亲有此女是福,薛蟠有这样的妹妹更是福气。入贾府其实于大公子是自由的,于母亲是姐妹想见是快乐的,而于她用一个金锁面对宝玉其中的无奈是她不能选择的悲哀,贾府比起薛家是强多了,这个婚姻是好事,可是宝黛情深人人皆知,老太太的意思宝钗自是明白却是进也不能退又不能,宝钗只能从容的在贾府住着,慢慢的等待。可是她的年纪是大于宝玉的,这于她又是不利,这一场战争从开始谁也无胜算。
宝钗的才情原是宝玉不解,二人未始无情只是本不投缘,宝钗的美是宝玉不能欣赏的,嫁夫如此也是明珠暗投,不嫁宝玉于家族不利,嫁了宝玉红尘一段情也是枉然,宝钗心中原是明白的。但世事如此她可心不争不能逃避。对于黛玉她是有着天然的喜爱的,人是需要知己的,黛玉于她更像一个高明的对手,因了对方的存在才让自己更加光芒。没有黛玉的大观园于宝钗更是无味。能有这样一个好妹妹也是好的,她对黛玉是矛盾的也是爱的。
结局难料,但是黛玉与宝玉无缘,宝钗与之有缘也是生尘。
赵姨娘的来历一直让人猜想,她既不像王夫人的陪房,年纪差别太大,而且二人的关系也不像,她对王夫人全无敬畏之意,若是从小的主子纵然后来得了志骨子里多少还是有点怕的,可是赵姨娘对王夫人无丝毫敬畏心,王夫人对她也是没半点情份的样子,她若是王家的丫环那么和薛姨妈也应该是早就认识,可看书中她二人全无相识的迹象,再说也不能小姐出嫁会陪上一个三四岁的丫环。所以应该是贾府的家生,可是若是家生的贾府的规矩应该知道,她倒好似天外来客,全没规矩二字,比如姨娘的孩子算是太太的孩子,所以探春没跟着她长大,人家可是小姐,可是赵总是把自己的家人往探春亲戚上拉,这是大忌,纵有想法也只能放于心中。贾府也算是大家规矩极多,可从赵身上,没看到一点,她的自由度极强,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总是惹事又得不到便宜,吃了亏,还是依然如故,倒像是小户人家的小家碧玉,在家中极惯,所以没什么规矩之说,长大了才进了贾府,偶然成了姨娘,这样她的脾气性格才能理解一点,所以她不懂她的儿子女儿为什么她管不得,所以,赵才会理直气壮的跑到探春面前风光。
在贾府姨娘的地位是太低,她还是姨娘中最成功的,有儿有女,也能伺候贾政,还不算年老色衰,可是小一辈的凤姐,就能指着脸骂她,让太太训斥也就算了,见凤姐的平儿那也只是丫环,地位身份本不如她,她还要笑着让礼,看看她的地位,就别说和鸳鸯比了,那更是差得远了。她的月钱也才二两,她用的两个丫环的月钱比小一辈的丫环不如,难怪她的丫环成了怡红院的内线,好衣服好吃的没有,自己的孩子忙着和她划清界线,一个才进园的戏子张口就说不过都是奴才。你看她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这只能说明王夫人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步步为营,对她防范极多,看凤姐明目张胆的对她就可见了。而且贾政怕王夫人从不会给她面子。她呢。又不会忍,其实这也不是出路,看看尤二姐倒是个典范,可是还是让丫环欺负得没饭吃,让秋桐骂的颜面扫地,最后自杀了事。姨娘里平儿还好些,一则她是凤姐的丫环,凤姐多少对她有些情份,二则她的心思只是看凤姐,并无他意,所以才算相安无事,三则平儿能干,能巧妙的帮忙凤姐,是她的好帮手,所以才算有些体面。
赵姨娘既不忍耐也不用巧,只是一味的冲冲打打,但有不乐,便冲出去吵架,最后成了老奴才们的出气筒,让女儿儿子都瞧不起,人又贪心,让彩云偷王夫人的东西,可事发了又怕的不敢承担,也是个没胆量的。赵姨娘更像是贾府的一个小丑,大家看着探春的面子对她客气三分,其实心里对她是非常瞧不起,女儿若出了嫁,那个贾环让她管教的没出息,比兰儿差远,她其实没什么指望,贾政是不会为她出头的,那个封建社会的贾正经是只会省事的遵守那些规矩,在规矩上赵原就吃了亏。
赵姨娘其实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她的糊涂更加重了这一层,她对人世的希望原也希望贾府给儿子一点机会,贾府的对宝玉的偏心太重。对贾环是恨不得没这个人,这点贾母做得太差,可都是她的孙子。贾母的态度是赵更加的觉得要为贾环去争取了,结果是贾家更乱,宝玉的处境更差,宝玉也是个不会保护自己的人。赵姨娘的矛头不会放过那个没生存能力的宝玉的。
赵姨娘的一生就这样过了,少年时的梦还没开始就面对了王夫人冰冷的目光,儿子的出生还没让她欢喜,少爷与姨娘的身份就让她茫然。孩子们大了,都嫌着她,她在贾府里冲冲撞撞也只是在闹足了笑话。她的岁月是一部荒唐的悲剧!
前一篇:珍爱红楼---黛玉与红玉
后一篇:珍爱红楼---从小处看红楼(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