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近张绍富医师
半个多世纪前,不惑之年的母亲因全身疼痛,乘船过富春江后,在富阳轮船码头搭上途经东梓关的客轮,慕名前往东图医院张绍富医师处去看伤痛。
因伤科门诊人满为患、一号难求,母亲看好病后,赶不着当天返程的客轮,无奈地住宿于那里的客栈。
那年我朦胧地知道,张绍富医师看伤科很有名。母亲门诊看了一趟后,没有再去复诊。因她全身的疼痛,不是摔了一跤造成的骨折,而是生我们七个兄弟姐妹时,不仅没有好好地调养与休息,反而还要下田落地干重活。由此落下一身病痛,阴雨天尤甚。
后来,母亲常常会提起张绍富医师,讲在东梓关就医的过往。这就是我对张绍富医师最初的印象。
时间大约过了五六年,富阳镇一小(现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举行盛大的商品展销会,下半条老街人挤人,特别是一小对出那间木结构房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我挤进人群,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眺望门里,只见一位衣着朴素、偏瘦弱的老人给患者看病。
原来,是著名的骨伤科医师张绍富正在行医,给赶集的群众一个方便。结果,看病的和不看病的,为了一睹张医师的尊容,大家都围聚在一起。当年的这位大医,就像一个大明星。
这便是我首次见到的张绍富医师。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氏骨伤嬗变成富阳县中医骨伤科医院。
那晚,幼女不断哭泣,我吃惊地发现她的右侧腹股沟有个红肿灼热的硬块。恐惧之中,在热心邻居汪海娟的指点下,我用毛巾毯裹好发高烧的女儿,迅即骑上自行车,在寒风凛冽中奔向名老中医张绍富医师的家。
张医师匆匆地结束了晚餐后,带我们进入了卧室。他摸了这个硬块,再搭了搭女儿的额角后,便娴熟地开起了处方。
三帖中药后,女儿的疖毒果然红肿渐消。遵医嘱,我再次登门,一周后痊愈。
这两次冒昧上门求医,便是我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苍生大医。
岁月悠悠,真情难忘。时值张绍富医师诞辰100周年之际,退休在杭帮女儿接送孙辈的我,深谙38年前这一段名医情仿佛就在昨天。日子虽渐行渐远,但张绍富医师在我的心目中却渐行渐近……
(此文刊登于2022年7月19日《富阳日报》12版“寻找记忆中的百年张绍富”专版)

附多行七言,再度抒怀:
岁月悠悠往事稠,
唯有真情不能丢;
时值张老诞百年,
正时缅怀好时候;
幼女发烧啼哭急,
方知腹股沟内痛;
热情邻居汪海娟,
初判吾女生疖毒;
推荐名医张绍富,
周家弄口去寻找;
毛毯裹女心如焚,
单车独手飞奔行;
壮胆冒昧上了楼,
合家正在晚餐中;
三代同堂人丁兴,
深感内疚不是时;
张老粗饭下肚后,
望闻问切步骤全;
一手好字开处方,
医嘱还要来一趟;
再次上门开新方,
不出一周痊愈了;
家有一对龙凤胎,
当年条件真不好;
两次空手见张老,
滴水之恩永记牢;
曾有拙作颂大医,
已编家书暖心房;
即兴雅和抒真情,
不凋玫瑰在心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