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新闻媒体2022年4月评议
(富阳日报评议)
一、值得点赞:
(一)在头版头条上的稿子均值得点赞
这个月的头版头条,有来自中央、省、市的,而来自我区的主要有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的,有确保亚运安全顺利举办方面的、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走亲连心三服务”的。总之,头版头条稿子导向正确,贴近群众,体现了富阳日报日益提高的办报水平。
(二)为这期重走“富春山居 千年诗路”点赞
4月14日7版《千年文脉 诗路富春》可看性很强,值得点赞:
一是时间跨度大,内容较全面。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谈起,在谢灵运的《富春渚》开始起笔,最后写到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题曼陀遗作》作结尾。
二是全文五部份,文字也均衡。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民国及现代,各个朝代或时期歌咏富春的精华诗作均罗列到位,且文字分配也较均等。
三是知识点较多,解释也精辟。如“渔浦潭”一词解释:“在后人的诗句和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今天看来,渔浦潭实为富春江、浦阳江和钱塘江的三江交汇处,那时山区交通基本依靠水路。据考证,此地古时还是个大湾形的入海口,附近有多处盐场,也是繁忙的水上交通站,官驿商旅,往来穿梭,秀丽的山水风光,自然引得无数名士竞折腰,想来也属情理之中事。”
评议员认为,此文可以作富阳区初一或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若报纸上的内容掌握了,对于这个学生,今后不管到哪里工作与居住,这方面的诗词知识会伴一生,终生受益。
(三)为这版时效性极强的“逝者新闻”点赞
4月11日4版,报纸可谓破例刊登整版的“逝者新闻”,其通栏标题是《蒋增福写了上千万文字,唯一的主人公就是“富阳” 文星陨落诗书在
不负年华为富春》。评议员认为,该“逝者新闻”可以从三方面点赞。
一是新闻很及时。蒋增福先生于2022年4月9日凌晨1点半逝世,也就是周五凌晨。于是,报社立即派出两名主力记者,而两位记者放弃双休息日及时地采写,从而突出这一“逝者新闻”的
“新”和“快”,以飨读者。
二是图片很恰当。整个版面五张照片,尤其是压题的主人公照片,微笑地面对人生,告别富春大地,让整个版面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也引起读者的共同缅怀。
二是内容很全面。从贫苦童年,到笔耕一生;从挖掘郁氏文化与乡邦文史,到求贤若渴、立德树人,仿佛在倾听蒋老真实的人生故事。此文在报社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后,不仅阅读量超高,而且留言也众多,正是说明这篇撰写到位的“逝者新闻”,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但是,由于时间匆促,疏忽之处在所难免。一是导语第二自然段中“未料,第一本成了最后一本。”应该为“这一本成了最后一本”。二是全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依然童心不眠,笔耕不止”应该为“童心不泯”。
二、有待商榷
(一) 对4月22日头版图片旁边文字的点评
《谷雨至
插秧忙》的图片与文字十分具有新闻性,图片上11人,其中10人一字型排开,正埋着头、弓着腰将一株株嫩绿的早稻秧苗有序插入秧田中。应该说,这样人工插秧的场景已罕见,很博得眼球,但旁边所配的标题与文字有待于商榷。
一、标题。
一是《谷雨至
插秧忙》这个6字标题虽精练,但现实并不是如此。大凡五月一日前所插的秧苗,育秧时一般需要用塑料薄膜覆盖(因气温较低容易烂秧根),但即使四五十年前,五一节前可插秧的,也就几块绿肥田,根本谈不上“插秧忙”,更何况今日,所以“插秧忙”的真实性打折扣。
二是因为此水田系苗木、花卉和池塘改造而成,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采取手工插秧,由此,用《谷雨至
插秧忙》这个标题,并不能反映“手工插秧”的真实情况,有点欠妥。
标题不妨试作:《田头又见插秧人》,
二、正文。
一是分秧的叙述,出现常识性错误。“一排插秧工左手握秧苗,右手迅速分苗、插秧”,其实,左手握秧苗时,其大拇指与食指在分苗,右手是从左手中拿过来的,所以“右手迅速分苗”不准确。
二是正文分三个自然段,共205字,却重复出现四处“东洲街道”字样,显得不精练。另外,“池塘”表述为“鱼塘”,“水田基础不好”表述为“水田地表深浅不一”可能更准确。
附原文:
《谷雨至
插秧忙》
昨日上午,东洲街道办事处南侧水田里,一排插秧工左手握秧苗,右手迅速分苗、插秧,在水田里快速后退,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延伸开来……
谷雨时节,富阳农民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早稻插秧劳作。位于东洲街道办事处南侧的这块水田有30亩,通过手工插秧的方式,将在3天内完成作业。
东洲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说,此前,这里遍布苗木、花卉和池塘,今年初,东洲街道对此开展非粮化清理,因为水田基础不好,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只能手工插秧。
现试作全文,字数减掉31个,看看内容如何。
《田头又见插秧人》
昨日上午,东洲街道办事处南侧,只见一字儿排开的插秧人,左手握着秧苗,右手娴熟插秧,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延伸开来。
原先这里曾植苗木、花卉和鱼塘,今年初,东洲街道对此地开展非粮化清理,因水田地表深浅不一,无法开展机械化插秧,由此田头又见插秧人。
据悉,这块水田有30亩,11位插秧手将3天内完成任务。
谷雨时节万物生,富阳农民将迎来了新一年的早稻插秧季。
评议员认为,头版上的图片文字,是报纸的面容,要求应该高一点。
(二)《又是一年清明时 本报为你寄哀思》专版,出一期太少点。
近年,报纸推出清明寄哀思的专版,该专版既应景,又合民意,值得点赞。
综观今年寄哀思的专版,早在3月28日头版,就刊登《本报留版面 清明寄哀思》的消息,并在副标题的位置写明投稿邮箱:19405184@qq.com;投稿时间:即日起至4月1日下午5点。
在这样显眼的头版,显目的标题,催人思念的题材,且提前一周发消息,估计稿源是比较充足丰富的,但是,最后在4月2 日的3版,仅用了6条稿子来回馈作者,显得太少了一点,有点不合民意。评议员认为:
一是只要稿源充足,专刊应该增加几期(至少能出两到三期),此举能保护作者的来稿的积极性,特别是保护初次投稿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大凡来稿者,估计和富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或工作在此,或出生在此,或被思念的人生息在此,也就是说,作者对富阳及富阳日报都比较关注,若刊登这些作者的文章,对于宣传富阳及富阳日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远比副刊上刊登某些作者(与富阳一点没有关系的且非知名作家,其文章也不温不火;经常性刊登某一作者文章,读者也会发生阅读疲倦,阅读量估计也不会高。)文章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要大。
总之,只要有稿子,且符合民意,可以择优刊登几期,当然,并不希望像《都市快报》一样,清明前后去刊登三个星期,因为它毕竟非党报。
三、报海拾小遗
1、3月29日5版标题《区政协专题调研沙洲文化》中第二自然段首句“区政协一行先后深入场口镇徐家村徐君涛老宅、瓜桥埠村雄瓜地”,其中“徐君涛”的“涛”应该为“陶”。网上查到“徐君陶生长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他的家乡富阳王洲是孙权的故里”。
名字不能写错,名人的名字更不能写错。
2、4月1日7版标题《忆阿婆》中有5处存在疑惑。
(1)
第2自然段“烧笋糑年糕”,似乎语法不顺。“糑”字应为某动词之误,如“煠”(音弱),可能是“烧笋粥年糕”。
(2) 第4自然段“奶奶用刚强的身躯为儿孙撑起了一片天,遮风挡雨,历经艰辛。”,唯有这处用“奶奶”,与标题和正文中的“阿婆”不相符,显得不严谨。
(3) 第5自然段“阿婆见了三辈人”,应该“阿婆见了三代人”。
(4)第6自然段“保佑子孙狗啊健,牛啊肚,明年越来越顺……”文中“狗啊健”“啊”字应为“介”,白读ga;“牛啊肚”中“肚”,应该是“大”,也可能是“壮”。
(5) 第7自然段“叠床焐被”就连贯性上看,动宾搭配可能是“铺被”更合适,“焐被”是睡前用火熜或汤婆子暖被窝。
3、4月7日4版《场口新增耕地超5000亩》中第三自然段中 “新增耕地超5000余亩” ,应该去掉“超”字,即“新增耕地5000余亩”
,这是其一,二是图片说明“春江村网红桥”中“春”应该为“青”,即“青江村网红桥”。
4、4月8日5版《柯士成(富阳乡土文化研究者)
打造新登宋韵文化高地》(“细雨足时茶户喜”“煮芹烧笋饷春”)中,少个“笋”字,应该为“煮芹烧笋饷春笋”。
5、4月18日《我的奶奶是乡村“接生婆”》第二部份中,有两处提一下,一是小标题:接生足迹遍布农村
有她在就像吃了“定心丸”,
“接生足迹遍布农村”改为“足迹遍布上下三村”;二是第8
自然段“牵纸”的解释在括号中:(富阳话,晒纸前要用一种“鹅榔头”的木质工具把纸一张张分开),应该用手指一张张剥下来,五张后,再合上放在纸堆上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