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祝福富中八旬校庆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远去青春
我在富阳中学的那些年
今年金秋时节,富阳中学将举行80周年校庆,我虽不是富中的毕业生,但我在那里工作了14年。
掐指一算,我离别富中已有26个年头,但那些年、那些事,总有剪不断的情愫。
一
那是1983年初秋,我从富春江南侧亭山脚下的一所微型初中,调到高大上的富阳中学,从而结束了夫妻分居两地的煎熬日子,也静待双胞胎的降生。
要知道,那时诗意的富春江上没有一座桥,去富阳镇上只有在东门渡乘船。而这渡船,白天人满为患,夜晚班次减少,特别是汛期,若遇到新安江水库泄洪,江水暴涨,渡船停摆,真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当我调入四个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黎明,妻子在毗邻的富阳人民医院分娩,生下一对龙凤胎。
喜悦也伴随着困惑,由于我们夫妻俩都要上班,实在无力抚养这一对儿女,于是,硬生生地把他们分开养育。女儿断奶后送到春江老家,由我的母亲代劳。由此,幼时的女儿有句口头禅:“爸爸妈妈生出来,老伯阿婆养大来”。
而儿子刚会蹒跚走路时,进了富中新办的托儿班,这也是富中历史上唯一存在过的托儿班。当时我们住宅在市心路,每天早上我把儿子送来、中午接回,餐后再送来,尽管来回接送有诸多不便,但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
历时半年,因这五六名幼儿中,大的几位可以上富阳镇幼儿园,致使该班难以为继。为此,总务处主任陈锡阗向学校反映了解散后存在的问题。
记得那天上午,阳光普照,校党支部书记方象中上完他拿手的化学课后,双手拍了拍藏青色中山装上的粉笔灰,就带我直奔富阳人民医院。我怀抱儿子,屁颠屁颠跟着,走出校门,翻过狗头颈,来到何裕仁院长的办公室。
回想我把儿子送进人民医院托儿所的那一刻,就像一年前拿到那张过江的调令般激动,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组织与个人创办的幼儿园还没有出现,单位创办的也很少。而富阳镇幼儿园只招四周岁以上小朋友,两三岁的儿童想找个“婆家”,比现在上个重点大学还难。再说小孩子能上人民医院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既放心又体面。

我们都是一个家(1987年金秋学校组织赴杭赏菊,我携儿女。摄影陈锡阗)
时间悄悄地过了十余年后,我调离了富阳中学,但这对龙凤胎考上了富中。于他俩而言,可谓重返故里,因为妻子十月怀胎的最后四个月,是在食堂东边回字形宿舍群里度过的。
三年的高中,这对儿女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和呵护下,不仅学到文化知识,更是在“勤奋、求实、乐群、创新”的校训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最后他们双双考上同一所985大学。四年后,都直接读了硕士研究生。
二
回首我能调进富阳中学这个大家庭,不能忘却贵人相助。那年暑假,我携身怀六甲妻子胆怯地去教育局长张毓樑的家。
“你中专学历,想调到镇上来教初中,这是不可能的。像你这样因夫妻分居,要求进城的全县不知有多少。”
张局长吐字清晰、声音清脆地对着那三个人说着。
他们走后,张局长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的情况我已知道了,你明天写一张毛笔字过来,我向富阳中学推荐,他们正需要一位教务员。
一个多月后,我欣喜地去富中报到,居然发现那天张局长家门口的那位老师也来报到。
我把调动的事,告诉了一位也渴望上调的同事,他比我还激动地说:“若调我上来,打扫厕所也愿意。”
开学的前几日,颇有学者风度的教导处主任陆增裕叫我刻一张《作息时间表》,我随口轻声地说了一句“怕刻不好”。结果,他严肃地说:“那你来干什么的?”当我刻好后,他用手指推了推镜框,喉结滚动着:“好的,你这样谦虚干什么!”

珍贵的离别合影(1986年1月陆增裕上任县教育局局长后与教导处同仁留影)
其实,刻蜡纸还真是一门手艺,它不像毛笔字一样点提按捺、抑扬顿挫,也不能像钢笔或圆珠笔那样行云流水般的随心书写,太轻刻不透,太重易戳破。刻蜡纸的字体最好有宋体的味道,微微地向右倾斜,这样容易掌控笔力,其字也显得整齐美观。
那天我所刻的《作息时间表》,就是与毛笔字相同的行书体,多亏我执笔一直给力,印出来依然清晰。
后来,在字体的转换中,我渐渐地找到了感觉,工作也安心踏实了。而与我来报到的那位老师,做了一年会计后,去了盲童学校。再后来,张局长因病不幸去世,我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默默地送他最后一程。
刻蜡纸时还要聚精会神,一旦刻错就比较麻烦。为此,我用一根尺子挡着,刻好一行,向下移一行,寂静的办公室里,唯有铁笔划过钢板时发出的“吱吱”声。
对于如何刻蜡纸,我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送县教育局教研室。
我的岗位,有干不完的活。如开学初各班级的点名册、达夫文学社《双松》刊物、运动会程序册等。特别是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性统考,当初还设置初中部,六个年级再加上高三文理分科,约四十科试卷(英语试卷除外)要我刻写。而底稿要临考前两星期才会送来,也就是十二天里,平均每天要刻四科,达十五六张,俨然一部刻字的机器。
紧张的刻卷期间,我不仅手会刻酸,而且连牙齿也会因咬得紧而疼。刻期末卷时,双手放在冰冷的钢板上,手一冷就不听使唤。无处抱怨的我,有时还要拿回家挑灯夜战。
对于单元测验与复习资料等,物理老师章开明、骆信根和化学裘红火等也会自己刻。后来购买了光电誊印机,化学何双安、物理张树根等老师会用黑色笔写好,我再通过誊印机制版,免去了刻写。另外地理老师杨人伟,以他老到的行书体来刻写《地理之窗》(双月版),李佛持老师也偶尔几次帮其爱人张静菊刻历史资料。
当然,工作中也会有小确幸。一次,金文范老师去参加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的活动,当与会者分发到他那叠厚厚《高中古文复习要点》后,大家纷纷夸这手字刻得秀丽。事后,他把表扬声转述给我听。
滕兆宗老师获得杭州市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一等奖后,特地笑嘻嘻地来告诉我:这篇论文能得一等奖,有你很大的功劳。
而县教研室要组织一次全县高二学生化学竞赛,教研员私下全权委托我,放弃校对,后来也没有发现一处差错。
而如今,我右手中指上那厚厚的老茧早已消失,但我仍然怀念那段与铁笔蜡纸为伴的岁月。

(奖状一)

(奖状二)
我并不是老先进 (奖状一由当时已退居二线的校长李佛持书写;奖状二由我自书)
三
富阳中学既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那里留下了许多最美时光的印记,这个印记里有很多难忘的恩师和挚友。
离开讲台,履职二线,多少有点失落感。后来,我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取得高师中文教育大专文凭。凭着对文字的热爱,我偶而有小散文见诸报端,面对身边敬业且至爱的老师们,有时也忍不住提笔属文。
那时,已是退休倒计时的语文教师钟金声,因身体原因任教工阅览室管理员。在管理员岗位上的两三年间,他常与我聊天,很有亲近感。记得那天,他开完党支部会议的一小时后,因心脏病复发猝然去世,令师生们大为震惊与痛心。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我挥毫书写了语文教研组所撰的挽联:
传道授业解惑,呕心沥血,桃李芬芳满天下;
博学德高望重,诲人不倦,嘉懿风范传后人。
后来,我还写了《怀念恩师》一文,也上了《富阳报》。

首次获奖鼓人心
退休于场口中学的沈汝康老师,上世纪50年代初在富阳中学任教,曾担任过总务主任。孑然一身的他,晚年在富中度过。他平时节衣缩食、烟酒不沾,但在富中50周年校庆时,却捐款3000元,引起轰动。而他去世前,又把艰辛积攒的1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给富阳中学和场口中学。
那天,校党总支部书记温恃雷认真地说,看你喜欢写点文章,能不能写一写沈汝康老师。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构思与写作状态,没想到,标题叫《永不熄灭的蜡烛》,很快现身《富阳报》。
在富中教了36年书的金景森老师退休后,被学校返聘指导值日班的工作。于是,他深入寝室、食堂等,把学生们当作“嫡系”,依然像原来教多个班级政治时一样,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并知道他们家庭住址等情况。我撰写的《金老师门生知多少》也在《富阳报》上变成了铅字,令他稍稍高兴了一阵。
赵宇湘老师退休后,也叫我写一下富中离退休这个大家庭,标题《好大一个家》赫然出现在《浙江老年报》。
写着,写着,越写越顺手了,也就因为写了这些小散文,散见于浙江教育报、杭州日报及富阳报,1996年我还被富阳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之后,又是机缘巧合、贵人相助,令富阳市委办公室前来考察我,拟调入市委报道组。当一时间还没有回音时,时任富阳市政协副主席、校长徐松泉关切地问:“你如果不去,将给你安排一个新岗位。”
四
把爱好变成职业,我做到了。1997年5月,春暖花开之际,我离开富中这块熟悉的土地,像一位出嫁闺女般依依离别。
后来,我不时地用文字亲吻这方熟悉的土地,为富阳教育与富阳中学教育的发展鼓与呼,为辛勤园丁点赞。
离别半年后,我写的第一篇稿子《富阳中学特困生备受关怀》,分别上了《杭州日报》和《浙江日报》。
随后,我总是乐此不疲地挖掘最具感染力、最具启示意义的新闻素材,如学生党建工作、学生自我管理、电化教育、名师工程等,分别刊登在《富阳日报》《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将情怀寄托于文字之中。
珍惜当下,懂得感恩。在报道组的整整五年中,我写富阳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足以结集出一单行本,而单独写富中的也不少。
另外,所写的稿子若适合发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我也会一并发送传真,且大多数稿子会被省电台采用。如《富阳中学着力实施“名师工程”》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日前,富阳中学李新春等两位教师欣喜地取得了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毕业证书。至此,该校取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教师已有20名,在读研究生班教师有10名。”
那天,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正巧被李新春老师在杭州的父母听到了,他们特地来电,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

一字一句话新闻(此报道的复印件)
在富中执教三十多年、享受副厅级离休待遇的陈天霓老师,将1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后,我立即联系了校长徐松泉,最后写了《九旬老人陈天霓、十万捐款献爱心》的消息,分别刊登在《杭州日报》与《浙江日报》上。当她去世后,我又以《天堂里的霓红灯》为标题撰文,刊登在由区总工会编辑《富阳工运》。

一言一语总关情 (杭州日报的稿子)
富中50周年校庆期间,校庆筹委会委员、早年曾任富中党支部副书记的何泰康,抑或因为校庆期间的工作交集对我有所了解,十多年后,每每路遇,总像山鳖一样盯着我,反复唠叨:别人死时,不喜欢热闹,我喜欢热闹,到时你要给我写一副挽联,写一篇大一点的文章。现在,家里房子正在装修,我的材料全部放在别人家里,到时拿来给你。
后来,相关材料虽没有收到,但噩耗传来后,我在第一时间构思挽联,饱醮浓墨书写:
呕心沥血搞教育打造场中山乡千里马;
煞费苦心抓工会争得农村教师票证权。(当时农村公办教师没有煤球票,是他县教育工会主席上任中争取来的)
上联落款:富阳市教育泰斗何泰康校长安息;
下联落款:按生前托咐晚辈刘学文撰挽联并书。
接着,我又将这位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全国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的不凡事迹,浓缩在两千左右的文字中,以《一份特别的嘱托》为标题,分别刊登《富阳日报》和富阳电视台《悦视》。
刘世威老师与赵宇湘老师先后去世后,我也一字字敲击,用心撰写《只留清气在富春》和《缅怀赵宇湘老师》。这两篇追忆文章,分别刊登《富阳日报》等媒体。其中《缅怀赵宇湘老师》推送公众号后,不仅阅读量创纪录,而且后台网友还留下一些令人感动的留言。
五
文字是最好的记录。一步步走来,这些像我本人一样的质朴文字,不管写得如何,都是有情感、有温度的。
曾记得,我从市委报道组转岗到财政地税局工作后,那天我上车去杭州殡仪馆参加方象中老师遗体告别仪式时,王全昌老师在大巴车上对我说:“学文你也也来啊。”此刻,年逾八旬的赵宇湘老师接过话题说:“他对富阳中学有深厚的感情!”
不错,岁月已走,情谊还在。到达告别大厅后,见门口有不少人围着桌子,原来没有人写挽联。于是,我娴熟书写起来后,在旁边的几位老师纷纷说,学文,多亏你来啊!
随后,我又即兴写下一副挽联:
“教学有方世间留芳名,为人正直人们尽怀念。”,
虔诚地将其挂在我所送的花圈上,用以告慰这位终生从事化学教学,且收获颇丰、成绩斐然的杭州市劳动模范和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今年3月27日下午,我收到富中老师陆英发来的一个微信截图,原来他们同学群(“高中同学79届1-2班”)中王茵同学,拍摄了《都市快报》上我写方象中老师的那篇小文,结果群里泛起缅怀方老师的丝丝涟漪。

我记着、他活着(都市快报上的思念)
抑或我那几个毛笔字还可以充数,为去世的老师布置告别仪式,成为我不得不做的一样工作。由此,前一天下午去布置,当天上午去参加,我成为一名“工会编外专干”。如我第一个去写挽联的是邵世品老师,那次送花圈的很多,参加的师生也不少,仪式上还有老师代表的发言,送别仪式现场布置得有条不紊。事后,金景森老师对我说,你给邵世品老师布置得这样好,也是他的福气。
后来,尽管我不在富中,但凡熟悉的老师离去,我能参加告别仪式的都尽量参加。如参加刘世威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是一个烟雨朦胧的冬日早晨,在简单的告别仪式中,我仅看到已退休的富中原副校长李水根老师。
情感是没有篱笆的。当我离开报道组那年,出版了新闻作品集《指间琉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退休之际,出版了博客文章选集《指间流沙》(时代作家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本书也是我悄然成熟的见证。于是,我都不忘赠送给富中的相关领导与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两本拙作被收藏(照片)
而今的富阳中学,已不是我工作时的模样,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旧地重建,焕然一新,唯有那幢苏式红楼静静地屹立在原地,成为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
但是,那些年元旦,曾在食堂里欢快会餐的一百多位同事,曾经在50周年校庆时同框合影的同仁,尽管大部分已经退休,不少已驾鹤西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眼睛一闭,就是一段回忆;娓娓道来,便是一篇记录……

五旬校庆大合照(倒数第二排左三系作者)

发张近照谢微友(作品被展览不是首次,我与妻子在作品前同框却是首次。2022年5月1日,公望美术馆,富阳区全民书法大会)
【注解】
《怀念恩师》刊登于1996年8月8日的《富阳报》3版,还被评为“党员故事”征文三等奖。
《永不熄灭的蜡烛》刊登1996年10月10日的《富阳报》。
《金老师门生知多少》刊登1996年12月13日的《富阳报》周末版。
引 题《免去学杂费
发放助学金》
主标题《富阳中学特困生备受关怀》
(刊登1997年12月24日杭州日报2版头条)
主标题《校园里的“希望工程”》
副
题《富阳中学特困生备受关怀》
(刊登1997年12月26日浙江日报3版)
A条
引 题《小学入队 初中入团
高中生有啥追求》
主标题《富阳中学探索学生党建新路子》
(刊登1998年3月11日浙江日报3版)
《富阳中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
(刊登1998年3月12日浙江教育报头版)
B条
引 题《多给锻炼机会
发挥学生潜能》
主标题《富阳中学重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刊登1998年2月12日杭州日报2版)
主标题《这里的学生早当家》
副
题《富阳中学致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刊登1998年3月18日浙江日报7版)
C条
引 题《完善电教设施
发挥媒体作用》
主标题《富阳中学电化教育有声有色》
(刊登1999年4月29日浙江日报6版)
D条
标
题《富阳中学着力实施“名师工程”》
(刊登1999年7月8日富阳日报头版)
引 题《选拔优秀园丁
建立激励机制》,
主标题《富阳中学着力实施“名师工程”》
(刊登1999年7月21日杭州日报2版)
引
题《建立激励机制
选拔优秀园丁》
主标题《富阳中学实施“名师工程”》
(刊登1999年7月22日浙江日报6版)
E条
引 题《注重课题立项
着力示范推广》
主标题《富阳中学拓展选修课教学新路子》
(刊登2000年9月14日富阳日报头版)
引 题《挖掘潜能
培养特长》
主标题《富阳中学拓展选修课教学》
(刊登2000年10月11日浙江日报10版)
《九旬老人陈天霓、十万捐款献爱心》分别刊登2002年2月20日和2月24日的《杭州日报》与《浙江日报》。
《天堂里的霓红灯》刊登由区总工会编辑2016年《富阳工运》15期。
《一份特别的嘱托》分别刊登富阳电视台2015年9月《悦视》和2016年1月15日《富阳日报》。
《只留清气在富春》刊登2016年4月2日《富阳日报》、2016年《富阳工运》12期。
《缅怀赵宇湘老师》刊登2020年11月5日《富阳日报》。
《怀念方象中老师》刊登2022年3月27日《都市快报》第6版“快报为你寄思念”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