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我们都会去养老院
今年2月22日上午11:26,我退休单位(富阳区财政局)的人教科长何剑英给我连发了三条微信:
第一二两条微信是她转发的:一是,【约稿】各位工作者,应区委办约稿,现针对离退休干部征集对富阳“两会”的学习感悟,字数不限。如有的,可以私发我(不做硬性要求)。截止时间3月2日。二是,“支部学习”的文档(富阳区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内容)。
第三条是他写的:“刘老师,您好,区老干部局打来电话向您约稿,希望能够针对区里的“两会”谈一些学习感悟”
当这三条微信隐隐响起时,我正在老年式慢跑,由于第一时间没有看到,富有责任心的何科长直接来电,原来是区委办向区老干部局约稿,区老干部局再向下约稿,而何科长抬举我。
电话里,我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不到两昼,我把这份1800字的感悟发给了她,也好像放下了一件心事。
综观我这篇《感悟》,有别于一般人的套话,没有半句“报告高瞻远瞩、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等美言。
动了点脑筋后,我在《感悟》的后半部份提了两点建设性建议,俨然成了一篇调研文章。
在此,我将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与看法提纲挈领地列一下,便于有兴趣者可节省时间地浏览。
若干年后,大多数人会去养老院,特别是当夫妻一方已经提前走了,或者是夫妻俩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去养老院是明智的选择。
现在去养老院,可能还没有形成养老的主流,但现年92岁的离休干部沈祖伦,打破副省级以上的干部住进浙江医院养老送终的惯例,到了杭州良渚随园嘉树养老院,(网上有一篇《沈祖伦:轮椅上的歌者——九旬“少年”专场歌会小记》)(其妻子已去世,儿女不在身边),老省长又为全省老年人带了个好头。
再过十年、二十年后,养老院将成为现在的小学一样普及,大家都要去接受“义务教育”。如果政府没前瞻性和创新意识,届时可能会“一房难求”,出现新的社会矛盾。
大家都去养老院,这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财政贴钱,富人捐助,去养老院成为一种福利,为大家增加晚年的幸福感。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初级阶段,养老院里养老才是养老的终极目标,因为大家口袋里都有养老的钱,完全有能力接受这个消费。
不要指望子女的陪护,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主流下,父母的寿命越来越长,而子女也老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与能力来陪护。再说就业的多元化,子女离父母会近距离工作的逐年减少,而做父母的也不能剥夺子女的自由度与幸福感,子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快乐。
医养结合、医养一体,做到医院与养老院零距离对接,值班医生就在养老院,名医生一叫即到,就会赢得生命的黄金时间,远离猝死等。
建造医院时,要超前规划,预留养老院的用地,减少拆迁等成本。
【附我的原文】
忽如春风暖意浓
---- 学习富阳“两会”精神之感悟
寒冬过后,春暖富春。今年这个春节,富阳瞬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焦点,八十多万富阳人民和来自省、杭州市及县(市、区)的近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在富春大地正面迎战“奥密克戎”,风雪中守望相助,携手向着春天坚定地前行。
由此,今年富阳的“两会”,是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召开的,时期特殊,意义重大。
我作为一名退休已五年的党员干部,近期通过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不禁要为这不寻常的“两会”喝彩,为属于咱老百姓的“两会”点赞。
综观《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是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二是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三是2022年重点工作。
回眸五年,岁月如歌。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民呼我为,以大投入推动大民生。报告中,我惊喜地看到有关我们老年人的好消息:“空巢老人安全守护系统”成为国家发改委示范案例,也就是这项工作走在全国之首。
另外,迄今已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个,养老床位增至5155张,为250户特困老人家庭安装安全守护系统,成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这两项领先全国的精彩之举,为尊老爱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值得我们老年人自豪。
远方不远,未来正来。在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中,新一届决策者,响亮地喊出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倾听群众第一呼声的口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其中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
如到2026年将累计建成康养综合体8个,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20张,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总床位比达到65%。
而在2022年重点工作“优化公共服务”一栏中写着:要有效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推进老年健康,促进省级示范试点建设,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每万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2人,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诚然,
随着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日益小型化的家庭规模,近年来,我区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养老服务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显著提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架已日趋形成。
在此,我想借机提两点建设性建议,也是一位党员干部在学习“两会”精神的一点思考,彰显家国情怀。
一是要医养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我区城关镇的老年人,退休后大多数仍居住在老城区。他们有个共同的心愿,若干年后即使住进养老院,最好不要离开曾经生活了半辈子的老城区,不要离开这条得天独厚的富春江,大家期盼在老城区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且能医养结合的养老院。
我认为,位于盘龙山的老看守所与老拘留所旧址,自从十多年前整体搬迁后,其旧址基本属于闲置状态。我们要盘活土地资源,近期可以建造一所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也就是以毗邻的中医院为依托,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同时,政府部门对中医院周边应作一个前瞻性的规划,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的养老院院区。区中医院以西、康复路以东的住宅楼,若干年后可以实施整体拆迁,从而提高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规模与档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若此地建造一所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届时一定会吸引众多的老年人前来养老与康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
二是要超前规划,预留用地,积极探索发展“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模式。
对于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一定深有感触,人岁数大了,多少都会有点病。家里只要有一个老人生病,全家人往往都是家、医院、养老院这么来回跑。不仅苦了老人,也苦了家属。特别是随着疫情呈现的常态化,针对老年人是重点易感人群,而医疗和养老的有机结合,也是构筑了一道老年人防控的屏障。
对此,应该积极探索发展“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模式。如目前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迁建至富春街道春华村的项目,该地块东、西、南三侧依山,也是养老的好地方,政府规划时不妨超前预留邻近养老院用地,免得以后征用时费用疯涨,增加财政支出。同时,针对近期杭州富春湾新城、银湖新区分别引进两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省中医院本部项目的实施,在规划建造医院时也可以预留养老院的土地,免得以后无缝可插针。此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工程,也要超前规划,预留一定的土地,届时方便打造“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新型养老综合体。
行笔至此,感悟终结。我们完全相信,我区新一届决策者们,一定会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高水平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也为老年人建设一个个春风拂面、乐在其中的后花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