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随笔陆游诗歌联想文化 |
分类: 心声 |
闭门非为老,半世是闲人
最近,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春雨》诗。内容如下:
细雨吞平野,余寒勒早春。
陆游是个高产诗人,写了许多以“春雨”为题的诗,这首诗,在他的诗中并不太出名,而且,在他的同名诗中也算不得上乘之作,但也许是因为年龄与“老”已越来越近的缘故,也许是我目前的生存状态与“闲人”极其贴近的缘故,这首诗结尾两句怦然打动了我的心。
这两句诗的意思比较浅显。关上门,与年老体衰无关,只因为经过几十年人世沧桑的打磨,我已变成悠闲散淡之人,我只想将尘世的喧嚣和烦扰也关在门外。
其实,闭门的动作是在欣赏早春细雨的田园景色之后。
早春细雨,湿腻绵远,朦朦胧胧,笼罩了平坦而广袤的原野。柴扉外幽静的小路上,露出了短短的萱草芽尖,方桥侧畔,柳色鹅黄,新鲜娇嫩。门被随手关闭,但门外的景色早已变作清晰的底片存留记忆之中,而且,这优美的景色在内心会被继续美化,幻化成优美的诗意田园。
外在物质的门关上了,内在精神田园之门却豁然打开。一个“闲”字,就是悠闲恬淡的心境的高度概括。
关上门,独自一人,在寂静的世界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心游万仞,精骛八极”(陆机《文赋》)。一个拒绝尘世污浊的人,一个内心里充满诗意的人,对这样的境界,总会倾心向往,深深陶醉。
一个人老了,不管你是自愿还是不情愿,那繁忙嘈杂的案牍之劳都会日渐稀疏,那扰攘脾胃的酒肉之聚都会越老越少,那五光十色的假面舞会都会渐渐暗淡,那步步惊心的勾心斗角都会渐渐远去。不管你是自愿还是不情愿,你都必须面对最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老年孤独生活。
如果你不是太愚蠢的话,你就必须做出如下的选择。
要么真的如陶渊明一样,回归故乡,回归乡野,回归田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一个人,静下心来,心气平和的尽情欣赏田园美景。让乡野田园景色美丽眼睛,愉悦心境,陶冶性灵。
要么做个驴友,像李白那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像苏轼那样,在山高水阔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当然,更多的人受物质条件的约束,无法回归乡野,无法到处旅游,这样的条件下,你可以适应环境,随遇而安,在水泥通衢旁的绿树荫下和一群老朋友坐在小马扎上乘凉啦呱,到周围高楼林立的城市公园里悠然散步赏花看草;又或者,闲坐家里,啜饮清茶,闲翻闲书,随意码字,任意泼墨。这样,也一样能够安顿浮躁,净化心田,美化心情。
当然,也有境界更高的人,学古人“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闹市中,依然能够心静如水,超然洒脱。
“隐于市”的“大隐”,就是面对纷繁芜杂的世俗世界,在某一时刻,静下心来,关上了自己的心灵之门。
把尘世庸碌关在门外,在心灵上回归自我,回归人的自然天性,营造一方安顿自我心灵的精神田园,在这方精神田园里,享受简约、平和、散淡、悠闲、自由、随意的生活。
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是到了老来才只能有的人生况味。
一个人,即使还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飞跃奔跑,即使正在担当重任,日理万机,天天避不了“酒肉穿肠过”,只要在内心保留一块自然纯真的人性的精神田园,只要“佛祖心中留”,也一样能够心思悠然恬静,诗意栖居,诗意生活。这样,就不是“半世是闲人”了,而是自成年之后,就是一个素净淡雅极富诗意的人了。
其实,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就是经常关门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自然的田园之趣和回归天性的自我,达到了完美统一。而陆游的这首诗里,也一样达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我为之憧憬的,也正是这样的诗意生活。
后记:网友董笑言留言:
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心境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