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2019-06-26 18:00:47)

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好多年没去电影院了,昨天看了电影“绝杀慕尼黑”,拍的很棒,特别是音响效果让人感到相当震撼。影片描写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前苏联队以1分绝杀保持36年不败记录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最后绝杀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五六十年代在北京队打球时就通过前苏联出版的俄文版“球类杂志”和前国家体委科研所印制的有关美苏篮球资料密切关注过前苏联和美国的篮球动态;五六十年代在北京也曾多次看过前苏联队与中国队的比赛,对擅长跨步勾手投篮的前苏联队的著名中锋祖布科夫、有“火箭”之称速度极快的著名后卫阿拉恰强等球员都十分熟悉,因此看此片时不禁有着某种时光倒流之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奥运会上,能和美国篮球队抗衡的只有前苏联队和前南斯拉夫队,但在奥运会上一直是美国队称霸。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前苏联“球类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银质到银质”,内容是说,虽然前苏联队在历届奥运会上和美国队交手,但最后总是屈居第二名,一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前苏联队才以1分之差绝杀美国队,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篮球比赛冠军,电影描写的就是这个真实的故事。影片中描写最后3秒绝杀的场面采用了慢镜头,特别是球从后场飞向前场时的慢镜头可谓扣人心弦,球飞行时全场鸦雀无声,场内场外无数双眼睛盯着飞行中的篮球,时间似乎处于停滞状态,当前苏联队中锋在最后2秒投进以5150绝杀美国队后,影片中又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掌声,令人震撼的音响效果似乎把观众也带进比赛现场,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这一场面的处理手法和音响效果是该片的精华,是最打动人心的时刻!

  那篇文章还说,前苏联队曾多次访问美国〔影片中也描写了这段故事〕,但前苏联队球员非常不习惯美国观众在赛场大声叫喊噪杂的比赛环境,或许这也是影响前苏联队发挥水平而不敌美国队的一个小小原因。

  影片中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时前苏联队一直压着美国队打,比分一直领先,只是在最后3秒前美国队5号两罚两中才以5049领先。当时前苏联队为什么能一直压着美国队打?作为曾经的篮球运动员,这是我看此片要探寻和力求发现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是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电影院的,虽然在看此片时也欣赏影片中的各种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从技战术角度来观看此片的。

  虽然这是电影,并非当年比赛真实的纪录片,但影片在描写决赛和绝杀场面时力求还原当时真实的场面,所以用了很长时间和大量镜头,从这些场面和镜头中,从蛛丝马迹中,我力求窥视和寻找到前苏联队获胜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技战术方面的原因。

  在影片中我注意到,前苏联队主教练加兰任在训练中对主力队员谢尔盖说:“你不能老单挑!”,意思是说,“你不能总单打独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主教练加兰任是强调集体配合、反对个人单打独斗的!这一点大概是前苏联队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美国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现在,无论是在NBA还是CBA,甚至在欧洲篮球,单打独斗已蔚然成风!篮球是五个人的比赛,不是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强调集体配合是篮球本身的规律,是正确的打法,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真实影片首先告诉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影片中前苏联队在和美国队打访问比赛时,主教练加兰任对队员们说:“他们准得紧逼,破紧逼时你们不要横传球!”。听到这句话顿时让我感到十分熟悉,中国篮球传统打法在破紧逼时就强调尽可能不要运球,不要往中场两个夹角的“死亡陷阱”里运,更不要横传球,因为横传球很容易被对方抢断打反击!主教练加兰任的这一篮球理念和要求,恐怕是在最后决赛时能成功破美国队紧逼的重要原因!影片中破对方紧逼的上述一系列打法和要求虽然已经过了47年,但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并不过时!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教练员和球员对此不懂的、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号召教练员运动员观看此片,我希望中国男女蓝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观看此片时不仅要学习团队精神,也要注意这些细节,好好思考思考为什么前苏联队能战胜美国队?在技战术上有哪些值得探讨、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影片在表现最后决赛过程用了大量镜头,这些镜头可以说飞速而过,但即便如此还是被我捕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场面,如获至宝,下面就是这个镜头的截图:

 长人:影片“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虽然这个镜头只出现零点几秒,一闪而过,但却能说明前苏联队面对美国队的紧逼为什么能一直领先的问题。这个截图告诉我们,面对美国队的紧逼,半场进攻中前苏联队采用了131站位,中锋站在罚球线居中策应来破对方的紧逼,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本博客这几年多次发表有关博文,说明半场紧逼盯人防守是“外强中干”,宛如一个“气球”,破半场紧逼盯人如果从外往里挤着打,就像用双手挤压气球一般,很难挤破!而中锋居中策应就像一根针一样,一下子就把半场紧逼盯人防守给“刺破”了!决赛中前苏联队面对美国队的半场紧逼盯人之所以一直压着美国队打,比分领先,采用中锋居中策应打法是其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我在观看影片时所发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影片中前苏联队利用中锋居中策应破紧逼的打法和中国篮球传统打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君不见,现在很多队破半场紧逼盯人的是从外往里挤着打,不善于中锋居中策应,而中锋居中策应打法才是破半场紧逼盯人的正招!我们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观看影片时绝不能光看热闹,要以敏锐明察秋毫的眼光从历史场面中仔细看看前苏联队为什么能战胜保持36年不败记录的美国队?如果从中能悟出点什么东西来,也不白花几十块钱!

  强调集体配合、破紧逼不要横传球、破对方半场紧逼盯人采用中锋居中策应打法,等等,这就是47年前前苏联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首次获得冠军在技战术方面的重要原因,也是该片在技战术层面给我们带来的非常重要至今仍然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信息和重大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