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澳三场比赛
老教练:我非常认真和专注地看了这三场比赛后,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这种感觉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什么感觉呢?第一,从战术运用角度来看,澳队运用的战术打法和我们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时候所运用的战术打法几乎一样,非常相似!例如,全场122防守,两个中场位置的夹击,后场变盯人或二三、三二联防,这种混合防守的战术打法,澳队在比赛中都体现出来了!中国男篮从头到尾就是一种防守,没什么战术变化!
笔者:这就像陈文彬所说的,一种防守“一竿子插到底”!战术打法上缺乏变化!
老教练:比赛时澳队采用122紧逼,在中场两个角上夹击,后场变二三或三二联防,战术多变,中国男篮则是一种防守一竿子插到底!
笔者:山西一位体育教师今天微信我时也谈到澳队的122紧逼,他说看比赛时学生问他:“中国男篮面对对方的全场紧逼为什么不用插中接应和策应的”一条龙“破紧逼打法?!”。您听听,连这些学生都看出问题来了,都知道“一条龙”破紧逼打法,可让人不解和奇怪的是,中国男篮教练李楠竟然不懂“一条龙”连续策应通过传球破紧逼的打法!这位老师还给我画两个战术图:


老教练:看来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把“一条龙”破紧逼打法吃透了,理解的很深刻!
笔者:您说,这不是笑话吗!?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一条龙”破紧逼打法,可中国男篮的教练和球员却不知道!
老教练:唉!…….
笔者:他还给我发来一个中国男篮破紧逼的视频,破紧逼时后卫运球,不仅运球,还专门往“死亡陷阱”里运,自投罗网!您看看这个截图:
老教练:早在六十年代我们就强调,破紧逼时绝不能往“死亡陷阱”里运球,那是自投罗网啊!他们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笔者:我跟您说,不知道的多了!从这个截图来看,一是反映了中国男篮不会“一条龙”破紧逼打法,二是中国男篮的球员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哪旮瘩是“死亡陷阱”,胡里糊涂,没这个意识,没这方面的战术素养!
老教练:中国男篮的后卫从后场就开始运球,一运就10几秒!
笔者:对!这三场球我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后卫运球一般都是10几秒,最长的一个人运17秒!后卫一个人就运17秒,这还怎么打配合?
老教练:我就奇怪,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没人看出来,指出来?!熟视无睹!?你看澳队半场进攻时外围转移球的速度多快啊!非常迅速!我们原来一些好的东西都丢了,澳队反而保留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也不能说人家是学了咱们的东西,而应当说这是篮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就得讲究速度嘛!我们一提五六十年代中国篮球的一些好东西,有的人就说那是“糟粕”,甚至恶言恶语地说那是五六十年代“拉的屎”!刚才说了,澳队运用的战术打法和咱们五六十年代的差不多,难道人家用的东西也是“糟粕”,也是“屎”?!
笔者:我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原中国女篮主教练杨伯镛在中国蓝协一次会议上就明确尖锐地指出:“中国男篮后卫运球过多!”,11年过去了,后卫运球过多黏球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这么打,到9月份“世界杯”比赛时遇到强队你怎么打!?后卫运球过多是中国男篮存在的一大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在“世界杯”比赛时必然会进一步暴露出来,影响中国男篮的技术水平和成绩!
老教练:隐患啊!另外,问题不仅反映在战术打法和变化上,在个人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澳队在半场进攻时运用急停跳投很轻松,技术动作很协调,命中率很高。
笔者:是的,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澳队球员经常在罚球线一带采用急停跳投,而中国男篮却很少运用,就知道撒手三分球!在中国篮球传统打法和个人技术上,急停跳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现在我们几乎都给丢了!
老教练:战术打法单调缺乏变化的问题,后卫运球过多的问题,不善于运用急停跳投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为什么中国男篮的教练都看不出来?!一句话,这20年来中国篮球让洋教练给弄的都变成“四不象”了!
笔者:那位老师认为,现在的教练在战术素养和思维模式上与中国篮球传统打法和指导思想相比没有一点提高,甚至是落后了,在训练培养运动员上,“材料”固然很重要,但“工艺水平”更重要,也就是说教练的水平和训练方法更重要!这三场球不仅暴露出中国男篮不会破紧逼,后卫运球过多等问题,也暴露出不会破联防的问题!第三场比赛第四节澳队守二三联防,中国男篮打了6分钟只进了两个球,一个是方硕溜底线进了一个球,另一个是王哲林在篮下扛投进了一个。面对对方的二三联防,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男篮不知道怎么破联防,从哪儿下手,6分钟才得了4分,在“世界杯”上如果遇到强队人家要是守二三联防,你怎么打?!不会破紧逼,不会破联防,后卫运球过多等等问题对中国男篮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问题了,十几年了,一直没解决!
老教练:让人奇怪的是这些问题怎么就没人看得出来呢!?
笔者: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男篮目前存在的隐患,如果不赶快解决,在“世界杯”比赛时必然成为“拦路虎”!那位老师说的好,“我算看明白了,中国篮球要想打出好成绩,打出精气神,离了传统打法没别的出路!”
老教练:说的好!
笔者:咱们说的这些问题在“世界杯”比赛时到底会不会成为“拦路虎”?9月就等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