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技战术之三:“一条龙”破紧逼战术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全国篮球比赛中全场紧逼曾风靡一时,尤其是全场紧逼中的夹击战术,让很多队尝到了攻击性、压迫性和破坏性很强的全场紧逼的厉害,感到进攻十分吃力!由于当时很多队缺乏破紧逼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进攻战术,一遇到紧逼很多控卫不仅习惯性地采用运球推进到前场的方法,而且往往自己主动地往边线与中线形成的“死亡陷井”里运球而遭到对方的双人夹击,频频出现传球失误被对方抢断打出反击的现象,使比分很快拉开,很多输球往往就输在对方的紧逼上!
面对这种攻击性很强、咄咄逼人的紧逼夹击防守战术,老北京男女篮的教练们认为,必须研究出有效的对付方法,否则的话在比赛中就会陷入被动地位。针对这一课题,当年老北京男女篮教练陈文彬、杨福鹿、程世春等人进行了潜心的研究,终于找到“一条龙”破紧逼的进攻战术。
几位富有丰富经验的老教练们首先进行了换位思考,从全场紧逼的目的着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全场紧逼的目的除了延缓进攻队员的推进速度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形成双人夹击的局面,一旦形成双人夹击就很容易造成对方传球失误,创造打反击的机会。而防守队员要形成双人夹击,从防守队员角度来说,最希望对方五个进攻队员、尤其是是位于防守前场的两三个进攻队员互相靠的比较近,进攻队员发界外球时如果扎堆则是形成双人夹击最理想的条件。也就是说,进攻队员互相之间靠的越近,防守队员越容易形成夹击局面。
弄清楚了这一点,对付全场紧逼的第一个方法也就浮现出来了!从进攻队员角度讲,如果对方采取全场紧逼时,进攻队员在场上的落位越分散,对方就越难形成双人夹击的局面!也就是说,当对方突然采取全场紧逼时,进攻队员互相之间一定要拉开距离,不给对方形成双人夹击的条件!于是乎几位老教练研究出对方全场紧逼的落位方法:
当进攻队员发界外球对方采取全场紧逼时,进攻队员基本按上图所示进行落位,前后左右分布在全场上,互相之间离的比较远,这样对方就很难进行双人夹击!
研究出这种破紧逼的落位方法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破紧逼?从老老北京男女篮历次比赛和吸取其他队比赛破紧逼的失败教训,几位老教练清醒地认识到,除特殊情况外,破紧逼时控卫尽可能、甚至不采取运球推进的方法,而要采取传球方法,因为传球速度比运球速度快。之所以不采取运球方法,是因为前场的四个角是“死亡陷井”、前场的四个边线是“危险地带”,如下图所示:
无论是运球还是传球,都绝不能往这四个“死亡陷井”里跑,也不能在边线“危险地带”随便停球,否则的话很容易受到对方的双人夹击或紧逼!弄清楚这一点后,办法自然而然也就有了!
当对方采取全场紧逼时最有利于进攻队员传球的区域不是在球场的两边,而是在球场的中间地带!如下图所示:
中间区域由于避开了四个“死亡陷井”和“危险地带”,相对来说是最“保险”的传球区域。因此,破紧逼时一定要尽可能在这个区域内传球!
找到破紧逼的落位方法、传球区域后,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破紧逼的进攻战术。
基于上述条件,几位老教练最后研究出“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
“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的基本方法如上图所示。2号做摆脱假动作后“跑勾”接应,接球后立刻传球给4号,4号在2号刚要接球时即做摆脱假动作,然后“跑勾”接应,位于前场右侧的3号做同样的动作接4号的球。通过两、三次传球接应、也就是策应,迅速把球传到前场。注意:当3号接球后位于后场的1、2、4号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不过中线,就停留在后场,看着前场3、5号两个人和对方2打2!
当3号接球的一刹那,中锋5号做摆脱假动作后提到罚球线策应,两个人和对方形成2打2!
老北京男女篮之所以能研究、制定出“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除了几位老教练具有丰富经验外,很重要的一条是结合了老北京男女篮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每个球员、尤其是控卫和前锋都具有很好的个人摆脱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是很难运用“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的!
有的网友可能会问,前场能形成2打2吗?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上世纪1961年以年轻队员为主、由张光烈执教的北京男篮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甲级联赛预赛。在对河北男篮比赛时,河北男篮开场就采取全场紧逼,特别是对方后卫郭恩洪,采取“粘黏糕”的防守方法死盯着北京男篮控卫王忆诚,几乎寸步不离!面对这种情况,北京男篮就采取“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结果球到前场后只有左锋芦诗连和中锋王瑞卿两个人,王忆诚等三人根本不过前场,插着腰站在后场“看热闹”!虽然王忆诚在后场插着腰站看热闹,但河北男篮的郭恩洪还像猫逮耗子似的死盯着王忆诚,全场观众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场面,全场不禁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叫好声!整个观众席像炸了窝似的!
河北男篮被北京男篮的“一条龙”破紧逼进攻战术一下子就打蔫了!没打几个回合河北男篮教练张仲才就叫停鸣鼓收兵了!北京男篮获得该赛区第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