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技战术:全场紧逼
――3――
上文曾提到在前场采取双人夹击3防2的方法。全场紧逼在前场采取这种防守方法是另有企图的,也就是说给进攻方造成一种错觉,即防守方后场2防2相对显得“空虚”,有传球的机会。实际上这是全场紧逼的另一个策略!可以说,后场2防2是给进攻方预设下两个“口袋”,只等着进攻方往这两个“口袋”里传球!
在叙述全场紧逼关于后场的防守问题前,重点要谈谈位于后场两个防守队员的位置问题。署名“新浪网友”的留言中对这个问题所谈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认为文2前插图中后面两个人的站位是“原则性”错误,笔者觉得好象还不能这么说,因为在实际比赛中并非没有那样站位的,有的队认为全场紧逼就是一个死盯一个,贴身防守越近越好,越紧越好,于是就出现上述那样站位的现象。当然,从中国篮球传统打法的全场紧逼来看并非如此,也就是说位于后场的两个防守队员并不是像插图那样站位的,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在本文―2-中实际已谈到这个问题。位于后场的两个防守队员到底站在什么防守位置好,距自己对手几米远好,这要根据他个人的防守能力来决定,没有一定之规。个人防守能力主要体现在身高和速度上。如果防守队员在身高、弹跳力等方面占优势,紧逼时和自己对手的距离就可以适当小一点,当出现抢断球机会时就可以靠身高、弹跳力等占据空中优势得手;如果防守队员不占身高、弹跳力优势,而具有速度优势,防守脚步动作快速灵活,紧逼时就可以和对手适当拉开距离,当出现抢断球机会时就靠速度和快速灵活的脚步动作抢断对方的长传球。所以说,位于后场两个防守队员的防守位置、与自己对手之间的距离要根据个人防守能力等条件灵活决定。
上文提到,在前场采取3防2的策略,主要目的是造成对方发界外球违例,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抢断球。这种防守策略是给进攻方造成我后场防守相对“空虚”的假象,迫使对方通过长传球给位于前场的两个队员,以便在防守后场创造抢断球机会。
假设:防守对方位于45度角的防守队员个人防守能力稍差,所以该防守队员离对手较近,如下图所示:
这时进攻队员4号很容易摆脱向底线移动准备接1号的长传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防守队员5号就可以抢断长传球,4号防守队员迅速换防去防守对方5号。
另一种情况是防守队员4号或具有身高、弹跳力优势,或具有速度优势,4号防守队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防守能力、控制范围来决定自己的站位。假设4号防守队员具有速度优势,采取如下图所示的站位:
当进攻方1号通过长传球给位于前场45度角的4号时,防守队员4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抢断球。
发界外球的1号还有可能利用长传球给向边线移动的5号,如下图所示:
这时由于防守队员5号采取“人球兼顾”的防守位置与角度,当进攻队员5号移动很长距离去边线接球,防守队员5号只要移动几步就可以抢断球,特别是防守队员5号具有速度优势时。如果防守队员5号占有身高和弹跳力优势,就可以离对方稍微近一些,占据空中优势抢断球。
总之,这两个防守队员要根据自己的防守能力、身高速度等条件来灵活决定自己的防守位置。
在全场紧逼中,如前文提到的,轮换防守相当重要。你去抢断球,我就去防守你看守的人,一环扣一环,不能脱节,避免出现给对方以多打少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平时训练打好基础。
另外,全场紧逼还要造成声势,不能打“哑巴球”,场上五个防守队员要大声叫喊“逼!逼!逼!”,从声势上给对方以极大压力!
原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容国团曾说过:“一种战术、方法一定要根据战斗的局势进行调整。先于敌手改变策略,迅速打响了另一场战斗,那么你就抓住了比赛的先机!”在运用全场紧逼时,防守重点和防守策略要根据场上形势不断变化,切忌千篇一律。例如,这次全场紧逼的重点是迫使对方发界外球违例,这就要既加强前场的防守,也要加强后场两个人的防守,不给对方任何传球机会;下次全场紧逼的目的如果是在后场抢断球,就要在后场造成防守空虚的假象;而再次运用全场紧逼时则是“虚张声势”,目的是在半场防守时变换联防,联防才是防守的重点。因此,每次运用全场紧逼的目的和策略都是不同的,都是重新打响了另一场战斗,这样才能占据场上的主动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