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温故知新”
“北京晚报”记者孙保生前几天在该报发表了“温故知新”一文,大意是在北京男篮60年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核心队员,如王忆诚、马家驿、黄频捷、闵鹿蕾等;内线中锋和大前锋有杨殿顺、王瑞卿、张卫平、徐元生、杨军、冯维、刘建立、单涛、巴特尔、焦健等。孙保生强调,北京男篮必须得培养出这样的主心骨球员,这样的主心骨球员是盘话全队进攻的枢纽,北京男篮现在还没有名副其实的主心骨球员,故起落无常。而培养这样的主心骨球员需要十年八载,慢工细磨才成。
孙保生列举的上述球员后面几个人笔者不太熟悉,但对曾是队友的王忆诚、王瑞卿、马家驿、黄频捷、张卫平、杨殿顺等简直太熟悉了。为什么以前北京男篮能有这样的领军人物,而现在却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既然“温故知新”,那么我们不妨首先就温温“故”。
以前北京男篮有王忆诚、王瑞卿等核心队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队教练自己能下功夫进行训练培养,善于脚踏实地地进行训练,善于总结训练经验,通过实践掌握一套训练培养年轻球员科学系统的经验。老北京男篮在培养年轻球员上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不靠“买”,更不靠“聘”,靠自己培养!换句话说,现在的北京男篮之所以没有这样的主心骨球员,是靠“买”、靠“聘”,而不是靠自己训练培养的结果!老北京男篮和现在北京男篮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所以结果也完全不同。
王忆诚,从解放前就开始打球,他和后来成为北京男篮教练的张光烈都是京城著名“紫蔷薇”队的球员。60年代初由张光烈执教、由北京自己培养的年轻球员为主的真正“北京男篮”成立时,王忆诚自然而然成为队里的“老大哥”,他丰富的比赛经验不仅成为球队的核心队员,而且在场上能顶半个教练的作用。
而王瑞卿等一大批年轻队员都是北京队教练呕心沥血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球员。拿身高
2.25米左右的巨人杨殿顺来说,从京郊怀柔县把他找来时,他还是生产队的拖拉机手,根本不会打篮球。但在著名老教练范政涛的调教下和非常聪明的他自己努力下,经四、五年的训练就成为北京男篮的主力中锋之一。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同是巨人的孙明明,为什么就老派不上用场?发挥不了他的作用?杨殿顺这个原来只会开拖拉机的能成为老北京男篮一名优秀中锋,会策应、会勾手投篮、会快速出手第一传、会抢篮板球,孙明明为什么却不行?几乎是同样的“材料”,为什么却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其原因何在?
再拿王瑞卿来说,当年这位来自大连身高只有1.95米左右的中学生刚到北京青年队时可谓队里身体条件最差的队员,弹跳力差、速度也不太快,要和现在金隅男篮的球员比起来那干脆没法比。但是,在程世春、鞠汾庚、张光烈教练因材施教的精心培养下,王瑞卿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中锋策应技术、前后转身持球切入、勾手投篮、中距离前后转身跳投等中锋必备的各项动作,而且以这些娴熟的技术克服了他身体条件的弱点,成为老北京男篮进攻的“轴心”。
老北京男篮中还有两个队员孙保生没提,那就是右锋兼二中锋姜忠俭和左锋芦诗连。这两个队员也来自大连,刚进入北京青年队时也不太会打球,但在上述三位教练培养下,姜忠俭不仅掌握了底线突破、中距离跳投等技术,还熟练掌握了罚球线策应技术,能与后卫王忆诚、马家驿默契配合;芦诗连则掌握了从左侧底线突破、左角跳投等技术,特别是他的攻中锋球技术和摆脱技术,堪称一绝!CCTV5体育频道嘉宾评论员常说的“手不粘球、马不停蹄”就出自芦诗连之口。这两位球员后来和张卫平、黄频捷都曾进入国家队。由于姜忠俭、芦诗连掌握了上述技术,进攻时在左侧可以打芦诗连、中锋王瑞卿和后卫之间的“三角进攻”,在右侧姜忠俭提到罚球线则可以打和后卫的“边线策应”配合,左右开弓,再加上王忆诚极其准确的远投和他那堪称一绝的跑投以及马家驿准确的中投和突破,老北京男篮打起半场进攻来真可谓“遍地开花”!
现在的金隅男篮无论是内线还是外线队员,哪个身体条件不比他们好,可为什么老北京男篮能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的球员、主心骨队员,现在拥有那么多身体条件相当不错的金隅男篮却培养不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通过上述“温故”使我们知道,老北京男篮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的“主心骨”球员,关键在于拥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并且把球队的发展、训练工作落实在一个“练”字上!如果教练员自己不愿意下苦功夫训练球员,只图省事,只靠“买”、“聘”,老北京男篮能有那么多顶用的球员吗?
现在的金隅男篮虽然还称“北京男篮”,但在球队的发展上已远远偏离老北京男篮训练发展的道路,走向了一条急功近利、靠金钱图发展的“歧途”!
在结束本文时笔者想说明的是,孙保生说培养这样的主心骨球员需要十年八载才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作为上述列举球员的队友,以亲身经历认为,老北京男篮教练员培养上述一大批由不会打篮球到成长为优秀球员只用了约五年的时间!问题是,现在尽靠“买”、“聘”的金隅男篮教练员能行吗?这就是“温故”后“知新”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最后稍带说一句,现在金隅男篮球员不仅身体条件相当好,而且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基础,要培养出“主心骨”核心队员根本用不了十年八载,一年半载就行!要培养出“主心骨”核心队员虽然也存在技术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是意识、对场上的掌控能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困难,例如,对后卫运球过多的问题,教练员是否严格要求后卫通过快速传球迅速过半场落45度?对过半场不经配合撒手就投的现象是否严格制止?等等,只要教练员话到了,队员的意识就会很快得到提升。问题是教练员是否能看出来、是否能点到这些问题?还是上面那句话,关键在于教练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