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千斤意义重大的一段话
6月29日出版的“体坛周报·扣篮”第一版上,该报记者发自北仓评述中国男篮第一场热身赛的报道中,有下面一段话:
“单手急停跳投技术、紧逼防守和快攻战术,这三样本来是中国篮球在20世纪初叶对世界篮球的三大贡献。”〔见上图〕
笔者认为,千万不能小看了这只有44个字的一段话,可以说,它字字值千金!“体坛周报·扣篮”编辑部的记者们,能总结出这一段话,决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们对中国篮球历史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总结出来的。在一切向“NBA看齐”的今天,能对自己祖国的篮球历史有如此深刻高度的认识与理解,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祖国建国60周年大庆即将来临的今天,这段话对全国所有篮球教练员、运动员,尤其是对中国男女篮的所有中国人教练员和男女运动员来说,更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篮球对世界篮球所做出的三大贡献!应该深入学习、探讨、研究这三大贡献丰富的内涵,应该结合今天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特点考虑如何继承发展这三大贡献!
1959年曾是我国篮球运动的一个高峰期,由陈文彬执教的中国男篮曾战胜当年世锦赛第四名保加利亚队。1959年我国在总结篮球运动经验时,明确指出:快攻、中投和紧逼盯人是我国篮球队战胜国际强队的三项主要武器。这三项武器,也可称为“三把利剑”。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要想把我国的篮球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战胜国际强队,跻身于世界篮坛最高殿堂,一定要牢牢握紧这“三把利剑”,决不能丢掉。
前中国男篮教练陈文彬曾指出:一支篮球队,快攻打的好不好,反映了一个队的水平。这一观点,更应引起今天中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他还指出,在速度与高度,“地面优势”与“空中优势”的竞赛中,快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球队的快速是通过战术配合体现出来的,快攻就是能充分体现快速的战术。当年由陈文彬执教的中国男篮,快攻速度和从后场到前场的推进速度一般为2-3秒。当年中国男篮快攻得分一般占总得分的1/3左右,高度重视快攻,把快攻和“追着屁股打”的快速打法应作为我国篮球进攻的主要武器。
篮球比赛攻守是交替进行的。从进攻方面看,要体现“快”字,首先要紧紧抓着由守转攻刹那的时间,即攻防转换时机,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进行突然袭击,不让对方有喘息的机会,在速度上超过对方,不待对方退守或退守立足未稳,就结束进攻,即快攻。而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很重要的是快速传球。目前中国男篮一直未能改进的运球推进已十分明显地成为体现“快”字的绊脚石!这个环节如果不彻底改变、不选用符合这一打法掌握快速技术的队员,中国男篮就很难树立快速进攻的风格。
特别要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中国篮球第一个高峰期时代的队员,他〔她〕们在攻守转换和发动进攻时,头脑里的第一意识就是一个“快”字,它是场上队员一切行动的准则与灵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男篮有的队员、尤其是控球后卫,头脑中似乎尚未建立这第一意识,在这一点上大大落后于那个时期的队员。现在有的队员,其灵魂是由一个人粘球、运球来支配的。这样的队员,如果不从灵魂深处改变其落后的意识,将会对全队攻防转换和发动快攻起极大的阻碍作用。
笔者认为,发展快速打法必须抓住快攻这一关键环节,对于今天的中国篮球各队来说,进一步加强快攻训练,提高队员的快攻意识,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比赛中能否打出快攻,最重要的是教练员是否重视快攻训练,是否向队员灌输和强调快攻意识;队员是否掌握了快速技术,头脑中是否树立了快攻意识。
在现在的比赛中,采取运球推进,运球打快攻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快攻速度不是由运球决定的,而是由传球速度决定的。快攻速度首先取决于第一传,但从现在的比赛来看,普遍存在不是在行进间移动接应第一传,而是采取原地、甚至后卫队员往回跑接应第一传,影响了推进速度。
“快速打法”不仅体现在攻防转换和快攻速度上,它也体现在半场进攻配合速度上,而半场进攻速度的快慢,又取决于传球速度和队员是否穿插跑动上。
中距离跳投、紧逼盯人防守和快攻,是上世纪中叶中国篮球对世界篮球做出的三大贡献,换句话说,这“三把利剑”是中国篮球固有的,是打上「IN CHINA」标签的。有的年轻篮球爱好者对“中国篮球传统打法”感到茫然,不知道中国篮球传统风格与打法到底都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比赛时把全场紧逼盯人作为主要防守“武器”来运用,通过它创造快速反击的进攻机会,在半场进攻中利用中锋策应外围穿插跑动,创造中投等进攻机会,概括地说,这些就是中国篮球的传统风格与打法。
说的这里想起一桩多年前的往事。有个朋友的妹妹在日本留学,托人给家中带回一些日用品。朋友向其它人夸耀日本产品如何如何好,笔者对朋友说,这不是日本产品,而是中国产品,是中国制造的。朋友闻之一脸不快,但看到产品标签上明明白白印着“IN CHINA”,则无言以对。
之所以提起这件小事,是要指出,中投、紧逼盯人和快攻本来就是中国篮球固有的,是正宗的“产品”。它不仅被老一辈中国篮球人所创造、所掌握,而且也被老一辈篮球迷所熟悉。然而现在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这些竟然成了“舶来品”、成了外国的“先进篮球理念”,岂非咄咄怪事!?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自己的篮球历史、对自己的篮球财富的了解上,远不如“体坛周报·扣篮”编辑部年轻的编辑们。之所以如此,我们暂且不说他们眼睛里只有外国的东西,也不说他们忘记了什么,但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篮球历史与发展历程缺乏起码的了解!
不仅如此,有些人视野狭窄,消息闭塞,甚至对新闻媒体和网上的评论一无所知。最近笔者听说,某项目一位老教练和另一个项目的年轻教练聊天,老教练谈起年轻教练所从事项目的国际比赛,谈起在比赛中出现的精彩镜头,涉及的运动员名字,谈起新闻媒体和网上对比赛和运动员的评论等等。但从那位年轻教练的表情与回答来看,竟然对这些一无所知,无言以对,可见消息闭塞到何种程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处于这样闭塞状态的教练能对中国篮球的历史、特点等做深入研究探讨吗?能集百家之长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打法吗?能率领球队走向高水平吗?在这方面,这样的教练真应该向高洪波好好学习学习,据说,在高洪波的笔记本电脑里,搜集了大量中外足球信息,这对今天的教练来说,应该是个起码的素质。笔者又想起前国家男篮教练陈文彬,虽然那时没有电脑、网络,但他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中外篮球信息,这对将中外篮球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男篮的特点创造自己的风格与打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党中央号召各行各业撰写、回顾60年历程,意义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作为中国篮球人、特别是作为中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尤其是作为中国男女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应该认真回顾祖国篮球的历史与发展历程,深入学习、研究和探讨中国篮球向世界篮球所做出的“三大贡献”,用“三把利剑”武装我们的头脑,这是关系到中国篮球今后发展与提高重要的必修之课。从这个意义上说,“体坛周报·扣篮”上面一段话,对中国篮球、特别是对中国男女篮教练员、运动员来说,意义重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