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宝玉的生死观

(2018-12-24 14:16:38)
标签:

文化

杂谈

《红楼梦》中,与贾雨村狗苟蝇营相对的一个人,就是贾宝玉,生在富贵温柔之乡,花柳繁华之地,从小却对男人与官场充满了蔑视。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贾宝玉身边的人都是皇亲国戚,亲王贵族,可贾宝玉给他们的定义却是须眉浊物,把那些热衷经济仕途之道,死读书的人称为是“禄蠹”。并且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

再看看贾宝玉周围的人,大伯贾赦世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却不好好做官,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天天和小老婆喝酒。贾赦的儿子贾琏捐了个官,是五品的同知,有名无职,秉承上一辈的品行,极其好色,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用宝玉的话说是特别俗气的一个人。自己的父亲贾政,身为员外郎,表面最喜欢读书,却是道貌岸然,明知道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营私舞弊,循情枉法,杀人者薛蟠逍遥法外,反而把贾雨村当作坐上宾。宁国府的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只一味高乐,竟把宁国府翻过来也没人敢管,却跟自己的儿媳妇搞在一起,丢尽了祖宗的颜面,加速了贾府的败亡。贾珍的儿子贾蓉则是买的官,花了一千两二百两银子从大太监戴权那里买了一个五品龙禁尉,只为在妻子秦可卿葬礼上风光好看。

贾府表面上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吃的是皇粮,作的是命官,读的是圣贤书,可当时作为士大夫修身报国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在这里却寻不到丝毫的踪迹。贾府的子孙们不仅一代不如一代,安享尊荣富贵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甚至吃喝嫖赌,腐化堕落。

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贾宝玉,看透了周围须眉们的龌龊、不堪,冷酷、无情,所以,只喜欢在内闱中厮混,用女儿们的洁净来滋养自己,女儿们的清纯与青春的气息是一剂良药,让他在腐烂腌臜的贾府呼吸到新鲜而芬芳的空气。贾雨村每次到贾府,必要点名贾宝玉相陪,宝玉则表示,自己是俗中又俗的一个熟人,并不愿同这些人来往。贾雨村与史湘云、薛宝钗等代表贾府主流价值观的人同属一类,史湘云曾劝过宝玉:不愿读书去考个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讲讲谈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的。宝钗等劝他在仕途经济上用点心时,他也生气,表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书中最能表现贾宝玉对仕途经济的藐视是第三十六回的“文死谏,武死战。”贾宝玉认为:“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关系都以严父慈母为标配,而生于闺阁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贾宝玉对待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每次听到父亲叫他,都像晴天里打了一个焦雷。对父亲的惧怕,使宝玉远离贾政,而贾政整天的仕途经济那些论调也与宝玉的理想追求格格不入,所以,缺少人生坐标或者人生标杆的贾宝玉只能沉湎于闺阁之中。

既然不愿步入仕途经济,又不愿读八股之文和儒家学说,宝玉的生死观便是活着一日,快活一日,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是无奈与彷徨,因为当时的贾宝玉还没有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因为没有出路,所以,年仅十几岁的贾宝玉看到了人生的归途—死,并且从来不避讳谈生死。书中七十一回,尤氏说宝玉:“谁都象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门的?"尤氏笑道:“怨不得人都说他是假长了一个胎子,究竟是个又傻又呆的."宝玉笑道:“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贾宝玉的生死观是死得其所。第三十四回,宝玉因为金钏之死和琪官挨打,当林黛玉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宝玉则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三十六回,得知袭人留在贾府将陪伴他一生时,俩人晚上说悄悄话,宝玉表示,“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看不起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人那样“沽名”之死,也不愿意与贾雨村那样贪官酷吏同流合污。因为对于父亲及其周围“须眉浊物”的藐视,导致贾宝玉蔑视仕途经济,从而导致贾宝玉的生死观: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去死,就是死得其所;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人终要化成灰,化成烟,随风而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