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人的心事谁能懂

(2018-01-25 12:55:50)

    读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心绪一直不能平静,被那种跳跃式的思维、颠颠倒倒的语言和惊心动魄的情爱所震憾,一个十五岁半的少女,和一个27岁的男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的一段情爱,那么悲伤绝望、那么缠绵悱恻、那么意犹未尽,那么直抵人性。悲剧的色彩从开篇便弥漫开来,低沉而哀伤的情绪贯穿整部小说,把人性中共有的东西—性与爱、悲伤与绝望、痛苦与怜悯,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在1984年获得龚谷尔文学奖,当之无愧。作家用触动心灵的笔触,告诉人们:人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十五岁的白种少女,在法国殖民地,应该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但这个少女却父亲早亡、家庭贫困、缺少母爱、被兄长威吓,她急于想摆脱这种境况,改头换面,有个全新的自己,所以在遇见那个中国人、堤岸的男人、坐在黑色小桥车里富家子弟时,就知道,“从一开始,她就知道这里面总有什么,就像这样,总有什么事发生了,也就是说,他已经落到她的掌握之中。所以如果机遇相同,不是他,换一个人,他的命运同样也要落在她的手中。同样,她又想到另一件事,就是说,以后,那个时间一定会到来,到时对自己担负的某些责任她也是决不可规避的。”于是,少女拼命想抓住这个既有钱又看得上自己、自己也喜欢的男人,救命的稻草。所以在公寓约会时采取了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态度,一种主动的态度:他在一旁哭泣,而她却在引导着他,她是第一次与男人约会,而他用钱买到过所有的东西,包括巴黎的女人。这样的主动与奋不顾身,就是要留住这个男人,不仅这个男人有钱,关键是,能给她一种新生活。

而对于这种新生活的渴望,小姑娘早有准备,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与堤岸的男人相遇那天的穿着。那件真丝旧衣衫,这件衣衫是母亲那种成年女人穿过的,“这件衣衫不带袖子,开领很低。”可以把少女的裙里裙外的春光若隐若现展现在外人眼中,还有那双镶金条带的鞋,特别是帽子,“在那天,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穿着上显得很不寻常,十分奇特,倒不在这一双鞋上。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头上戴的帽子,一顶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宽饰带的呢帽。”这顶帽子在小姑娘看来,“突然之间,我看到我自己也换了一个人,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女人,外表上能被所有人接受,随便什么眼光都能看得进去,在城里大马路上兜风,任凭什么欲念都也能适应。”小姑娘还有那齐腰的、红铜似松软的、人人都说美的头发:“这样一个戴呢帽的小姑娘伫立在泥泞的河水的闪光之中,在渡船的甲板上孤零零一个人,臂肘支在船舷上,那顶浅红色的男帽形成这里的全部景色,是这里唯一仅有的色彩。”这样的描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即将要有精彩发生的暗示,这种发生,是有备而来。

而在精神上,小姑娘也有准备,那就是“戴上一顶男人戴的呢帽子,贫穷仍然把你紧紧困住并没有放松,因为家里总需要有钱收进,无论如何,没有钱是不行的,包围这一家子的是大沙漠,两个儿子也是沙漠,他们什么也不干,那块盐碱地也是沙漠,钱是没有指望的,什么也没有,完了。这个小姑娘,她也渐渐长大了,她今也许可能懂得这样一家人怎样才会有钱收进。正是这个原因,母亲才允许她的孩子出门打扮得像个小娼妇似的,尽管这一点她并不自知。”过早懂得生活艰辛、人生困顿的小姑娘早就准备了一场或是生或是死的邂逅。开场大篇幅的描写为下一步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小说把女主角设计成是十五岁半,在这里,作者是要告诉读者一个人生的道理,有着深刻的说理意味。十五岁的少女情窦初开,对情爱渴望而好奇、对性爱懵懂而畏惧、对男人倾心又依赖,有时还分不清哪个是性,哪个是情,哪个是爱。对性与情不健全的认识,使小姑娘认为,只有把自己完全交出去,用自己的身体才能换回男人对自己的忠诚与关爱,把奉献与委身当作抓住男人的稻草,却不知,这仅仅是一把稻草。为了让读者加深对作者这一理念的认识,小说中似乎节外生枝设计了同样一个悲剧人物。对于那么美又那么悲惨的海伦.拉个奈尔,怎么样挽救她,让她也有着与自己同样的快乐与销魂?“我真想把海伦.拉个奈尔也带在一起,每天夜晚和我一起到那个地方去,到我每天夜晚双目紧闭享受那让人叫出声来的狂欢极乐的那个地方去。我想把海伦.拉个奈尔带给那个男人,让他对我之所为也施之于她身。就在我面前那样去做,让她按我的欲望行事,我怎样委身她就怎样委身。这样,极乐境界迂回通过海伦的身体,穿过她的身体,从她那里再达到我身上,这才是决定性的。为此可以瞑目死去。”小姑娘认为,性爱,可以代替一切,让人极乐。

但对于情与性与爱的懵懂认识,使小姑娘对人生即将到来的离别全然不如与那个中国男人第一次约会时那样的沉着与镇定,而是恐怖与不安,甚至产生了幻觉。

在小说中,作者把少女描写成了荡妇,在多次约会中反复要求再来,再来,明明知道这是要死人的,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然而正是面对现实生活的绝望,堵死了少女奔向青春快乐生活的一扇窗,而让少女在肉体的欲望中打开了另一扇窗。对于生活的无比绝望,促成了肉体的无比沦落。从许多情节看,俩人的关系似乎不是因为爱情而爱的那种情人,在有些情节中,小姑娘也产生了怀疑,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俩人的爱之深,情之切,却是摄人魂魄。

男人的父亲宁可让自己的儿子去死也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分别已成为必然的时候,小姑娘就生活在恐怖与绝望之中,觉得有个疯女人在追她,甚至过了许多天,还不能把这件事说明白,“这种恐惧已超出我的理解,超出我的力量,这样说还不够。如果可以进一步说,那是关于人的存在整体这种确定性的记忆,也就是说,那个女人如用手触及我,即使是轻轻一触,我就会陷入比死还严重的境地,我就要陷入疯狂”。被离别压抑得近乎发疯的小姑娘“使得全城都充满了大街上那种女乞丐。流落在各个城市的乞妇,散布在乡间稻田里的穷女人,伽罗山脉通道上奔波的流浪女人,湄公河两岸求乞的女乞丐,都是从我所怕的那个疯女衍化而来,她来自各处,我又把她扩散出去。”“她站在山间小径两旁水田的斜坡上,她在哭叫,又放开喉咙大笑。”尤其在回到法国的船上,开船的时刻,三声汽笛长鸣,汽笛声拖得很长,声音尖利,全城都可以听到,港口上方,天空已经变成黑魆魆一片。旅途中,船正在横越大洋,有一天深夜,有一个人死了,这个年轻人,正在打牌,然后一言不发,“把牌放下,走出酒吧间,穿过甲板,匆匆跑去,纵身一跃跳下”。同样是在船上,也是在黑夜开始的时候,有人在主甲板的大客厅里,奏出了肖邦的圆舞曲,声音极为响亮,“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该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分别后才明白,这段感情由最初的怀有某种目的比如为了钱,到离开伤心地回到法国,那是真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个十五岁半的少女经过了一年半的情感淬炼,在17岁时,变得成熟起来,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理解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所以在结尾,描写了堤岸的那个男人终于娶了十年前家族给指定的婚姻,尽管挣扎与纠结,终于妥协。而这个白人少女离开后在两年的时间里没有接触过男人,保持自己才懂得的一份忠贞。所以,对于最后堤岸的男人打来的电话,绝不是多余一笔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这个白人少女的涅槃重生。

《情人》的艺术性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是翻译而来的作品,但一开始就用纠结矛盾的语言把人的心紧紧抓住:我已经老了,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接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然后继续写道“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时就变老了”。“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两眼变得越来越大,目光变得凄切无神,嘴变得更加固定僵化,额上刻满了深深的裂痕。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吓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颜面上肆意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致读一本书一样。”“它已经变老了,肯定是老了,不过,比起它本来应该变成的样子,相对来说,毕竟也没有变得老到那种地步。我的面容已经被深深的干枯的皱纹撕得四分五裂,皮肤也支离破碎了。它不像某些娟秀纤细的容颜那样,从此便告毁去,它原有的轮廓依然存在,不过,实质已经被摧毁了,我的容颜是被摧毁了。”读了开场这几段颠三倒四的话,作者到底想说明是老了还是没老哪?这分明是运用语言来表达作者时光不再,往事不再重来的痛彻心扉。

此外,作者还采取了意识流的手法,故意把故事情节打乱,看似捉摸不定,忽东忽西,忽前忽后,但不论把读者的心牵扯到哪个场景、哪个时段,都是在为阅读完整的故事服务,因为故事已经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非看不可,一看到底。

小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与纠结中展开,并在矛盾中反映人最本质的东西。故事中的人物被悲观与绝望的情绪所笼罩,在这种悲情的笼罩下,“引出了极度的痛苦,深刻悲戚的情景”,激发了阅读者内心的怜悯与同情,这些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情怀,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男女与老幼,不分男人与女人,所以,人性的才是世界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伤痕
后一篇:卖药之三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