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
七十一、
写诗之前,必要有灵感。人们往往视灵感为神奇,谓可遇不可求,其实有一定的谬论成份。所谓灵感,也就是感觉的触动、意识的触发。写诗是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把握灵感也是有意识的行为。自然,我们无法确定灵感将于何时降临,但我们却可以做好准备,等着灵感降临。做什么准备呢?就是刻意锻炼自己的艺术敏感,强调自己写诗的欲望,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不断加强自己的逻辑梳理能力。我认为,身上总不带纸笔,是永远都不会有灵感的,而身边常备纸笔,又具备诗歌创作的基础素质,又有强烈的创作欲望的人,是常常会有灵感降福的。越是笔耕不断的人,所获得的灵感越多,所以我说:灵感不是无意得来的,而是有意求之的,把写不出好诗歌的罪名都抛给灵感,埋怨上天,其实不对,应该早日自省才是。
七十二、
灵感触发以后,就到了写诗的第二阶段,把灵感展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它形成一个特定的意象,也就是梳理灵感,并给它找到一个突破口——表达的目的和形式。灵感只是一个不大明确的意向,但这个意象要如何展开,要表达什么,要怎么表达,就要看诗人的日常修为了。平时有所积累的诗人,总是能够一下子确认表达的目的,形成最佳的表达形式,并及时的把它呈现出来。而平时不注意积累的人,却左右碰壁,写写删删,永远找不到满意的表达形式,甚至连表达的目的也梳理不清,他急得直跳脚,却总是白白浪费了这个灵感,实在是可惜。
七十三、
一首诗写好后,必须回过头来进行检验、修改,看每个字、词、句是否都有助于诗歌的呈现、意象的表达,看是不是最适当、确切、形象地表达了主题,如果不是,就得尽量删除,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真正负责任的诗人是决不允许自己的诗里有半句废话的。所以在检验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知道今天你对自己的作品不严格,明天就有读者会对你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七十四、
写诗,一要有生活,二要有真感受,三要有艺术技巧,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虽然艺术技巧很重要,但真正使人感动、产生共鸣的,却永远是真情,而真情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虽然诗歌是一种想象的艺术,但这想象必须要有真感受,而不是捏造的,也不要想当然,最好还得有生活的亲身体验。当然了,有些体验是无法亲身体验的,比如写杀人犯、乞讨者,你不一定就要去杀人,或者沿街乞讨。但是你至少要认真观察、思考他们的状态,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了这条路,了解他们的本质生活和状态,如果仅仅在街上看了一眼乞讨者,回家马上就写出一首关于怜悯乞讨者的诗歌,就怕流于表面形式而无法感染读者,更不要说会震憾人心了。
七十五、
诗歌是诗人人生观、世界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情趣爱好和艺术技巧总和的体现,这种体现就是诗人的艺术风格。风格之于诗人,就像是影子,不用你刻意去追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如果为了惊世骇俗、一鸣惊人而硬生生地去创造一种“风格”,以标榜自己的“成熟”和“突出”,那就可笑又可悲了。
七十六、
人们常说:现代人不喜欢诗歌,现代生活不需要诗歌。所以诗人就必须反省一下,读者为什么不喜欢你的诗歌呢?因为他觉得你的诗歌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什么是无意义?哲学家冯友兰这样解释:“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因此我们能够知道:读者不喜欢你的诗歌,是因为你的诗歌太晦涩,他读不懂,他不了解,他不能理解,所以他认为无意义,所以他就只好不喜欢了。因为他没办法跟你交流,沟通嘛。如果仅仅是读不懂、不理解,而还有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倒也罢了,可现在有的人写的诗歌,却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打个比方,人们虽然听不懂鸟叫,不知道它们叫些什么,却很喜欢听,因为鸟叫的声音、节奏很美;音乐也是这样,有些音乐,虽然人们没接受过音乐训练,不大会欣赏音乐,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却竟然能够沉入它优美的旋律中,跟着打起节拍,摇头晃脑,仿佛是知音人,这都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美,是人们很容易体会、感受的。而我们现在有的人写的诗,不但不如音乐,丝毫没有美的旋律,没有意境,并且内容不美,形式也不美,教人看了不知其所以为然,实在倒胃。我们骂人的时候常说:你说什么鸟话?你这鸟人!可见鸟话是很低级的,鸟人是更低级的人。而现在有的人写的诗歌,实在不如鸟话,不如鸟叫,难怪要招徕叫骂了。
七十七、
诗歌创作自然离不开情感与想象,但创作的根须却必须扎入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中,一个人越是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他就越容易获得创作的灵感;一个人越是能深入生活的底层,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就越是具有广阔的视野,越有可能把自己丰厚的人生、生活积淀呈现出来,并且韵味深永、回味无穷。所以说诗歌来自生活,来自人生的积累,离开生活的土壤,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七十八、
写诗的人,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天真、纯洁、纯朴,要有一颗孩子的心。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是世俗的、拜金的、崇利的,多数复杂,但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的童心被世俗湮没。保留一份童心,不是刻意的模仿孩童的言行,如果刻意,就显得做作了。这和一个人的心性有关,但心性也是可以刻意调养的,做人,做事,做诗,都一样,纯粹一些、坦率一些,会更好。
七十九、
要写诗,必须真的热爱诗歌。有人或者说:我既然写诗,自然就是因为爱它才写的。我说:不见得,有的人不是真的爱诗,而是爱诗歌后面的名与利。打个比方说,有制造马桶的,也有制造骨灰盒的,他们不见得就热爱马桶,或者骨灰盒,我看大多数还是热爱这两样后面的利益的,而马桶和骨灰盒只不过是他们赚钱的工具罢了。有许多写诗的,也是把诗歌当作赢得名利的工具,或者有的人不为大的名利,只为一点点虚荣,所有这些不纯的心思,于诗歌都是无益的。另外,写诗的人,不但要有爱,还要有激情,要有敢说真理的勇气。现在许多写诗的,勇气也不大,明明是名利心很重,却偏偏要装作圣贤的样子;明明知道自己诗歌写得不好,却偏偏不敢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我说,这都不是真正能学、愿学的人。真正能学、愿学、会学的人,就要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这些缺点。
八十、
这个世上,写诗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的诗歌写得不好的,一种是不知道自己诗歌写得不好的。知道自己诗歌写得不好的,贵在有自知之明;不知自己诗歌写得不好的,恨在无自知之明。我看刊物上发表的诗歌,差不多都是第二种人写的。有的人甚至当自己是天才、一代宗师、不可一世,真是笑话,现代诗歌百年史上,我就没发现一个真正的大宗师,大多都只是有许多缺陷的诗歌写作者罢了。学习写诗的人,别先急着知道自己有什么天份,要先了解自己的缺陷,以木桶理论来说,是要尽快补充修整最短的那块,而不是升高其中最高的一块,其中一块哪怕是升得再高,也不一定能够装下多少水。不要怕学习,更不要怕学习的时间太长,俗话说“活动老,学到老”,可见人的一生都是要学习的,只要活着,就得不断学习;到了死,也不是毕业,而是逃学。如果谁说自己学习好了,完满了,那当真是自欺欺人,不自量力,果然要完了。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诗人,得先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