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年开篇:马莉访谈录——“在一定的尺寸上燃烧”

(2014-01-01 03:33:28)
标签:

张后访谈录

诗人马莉

宋庄画家村

访谈诗人中国

文化

分类: 大爱无言

按:这篇访谈完成有一些日子,我一直没有贴出来,我一直等待这一天,我知道这一天有某种特别的含义。在这样的一天,世界将重新开始纪年,这一天太阳再重新升起。希望从新开始!——张后

 

【访谈诗人中国】马莉访谈录

 

在一定的尺寸上燃烧

——张后访谈诗人、画家马莉

 

一个有着良好制度的单位,是能激发每一个人的个人天赋和才华的,并能把这种个人的天赋和才华,运用得合理、合法。

 

张后:马莉姊,你好,很荣幸能访谈你,没有想到有一天你会来北京定居,人生真是有很多奇妙的事情,我以前最喜欢阅读的两张报纸,一张是新民晚报,另一张就是南方周末报,读新民晚报读的是夜光杯;读南方周末则是读芳草地”……我记得芳草地这三个字,还是艾青先生写的,马莉姊你为南方周末工作了多少年?一直编辑文学副刊吗?有哪些难忘的人和事可以在此记述一下?

 

马莉: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想去北京工作,当时有很多北京名额,广东的同学不愿去北方,我愿意去,但系领导坚决不让我去,因为我在大学和朱子庆谈了恋爱,当时在大学谈恋爱就算犯了错误,让我写检讨,可检讨写完了,系领导也还是坚决不把多余的北京名额给我,我去不成北京工作,来到了广东电台。子庆是北京人,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北京,我们一南一北分居了三年。1985年底,他才调来广州与我生活一起。

 

记得1991年秋天,南方周末报要扩版,要从四个版扩大到八个版,要增加一个副刊版面,老主编左方先生给它取名叫“芳草地”。我心向往之,欲加盟这个新闻集体。当时我正在广州艺术家画廊举办我的第一个画展,南方周末报也给我的画展作了报道。主编老左知道我会画画也会写诗,大概是想考考我看我会不会写散文,他让我为“家庭版”写一篇散文,我写的散文标题是《芳邻》,讲的是一位老右派邻居的故事。老左看了很满意,就发表在当时南周的“家庭版”上。不久,我就调来了南方周末。很多年前,老左在一次评报会上说到过这事儿,他说,当初就是看中我这篇散文写得好,才决定调我来南周。我至今仍然记得。

 

有人说南方周末是新闻的黄埔军校,不管这说法是否准确,不管是不是有点拨高了,但我觉得确实是这样,这里确实是一所新闻的大学。我在南周当编辑20年,在这所新闻的黄埔军校里,我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一直编芳草地文学副刊(后来改为写作版),还亲自为自己的版面栏目画过插图,还设计过报纸的广告,在美编出差的时候我还担当过头版的画版任务。要说在南周最难忘的故事,那真是太多了,最大的感触是,南方周末是一个有着良好制度的单位,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人天赋的(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具有天赋的,只是不同的等量,和遇到不同的运气。天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一个有着良好制度的单位,是能激发每一个人的个人天赋和才华的,并能把这种个人的天赋和才华,运用得合理、合法。这里我只说一件难忘的事吧:2009年夏天,我们文化部在二沙岛一家啡厅开选题会,副主编陈明洋突然在会上说:“马莉,你画的诗人肖像我在你的博客里看到了,画得非常好!很有特点!你画够一定数量后就告诉我,我们以南方周末的名义给你办一个画展吧,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在办着我们这张报纸……”一席话让我震惊,更让我眼热。我联想到,曾几何时,许多体制里的艺术家纷纷辞职,因为他们大都恐惧单位知道自己在“搞创作”(这意味着“搞”个人主义,“搞”自由主义),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组织的恐吓”,我也有过,我害怕领导认为我在“非工作时间”的个人创作也属于“不务正业”。而当陈明洋说要以报社名义给我办展时,我反倒于心不安了。这位副主编是我们公认的亲切的“校长”,他是谦和而儒雅的,他特别补充道:“画画和编报,这两者是相互滋养的,也是相互提升的。”这番话带给我的鼓舞是巨大的。我在业余时间画了很多诗人肖像,两年后,报社真的给我办了一次个人画展,是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反响很大。可以说,我是在《南方周末》这块“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土壤上锻炼并成长,实践着我的个人理想与价值。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浪漫的年代,诗人就像兄弟姐妹……

 

张后: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不记得你的《白手帕》了,这是我读过的你的第一本诗集,能不能谈谈当年的出版经过?我对过去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感兴趣,那时的诗歌环境是怎样的?还记得你的第一首诗吗?

 

马莉:我的父母都是军医,他们曾经学习过俄语,我记得我七岁那年,读到一本叫作《俄国文学普及读本》的小书,这是我父母学习俄语的普及读本,就是这本书决定了我的命运——终生与诗相伴。那天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我的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母亲在医院值班。那天中午我呆在家中不想午睡,悄悄从床上爬到床底下玩耍,床底下竟然有一箱子的书,是父亲在上海读军医大学毕业时带回家来的医学专业书。我好奇地在书箱翻找看有没有好玩的东西,忽然一本蓝色封面的小书吸引了我,翻开来,第一篇是莱蒙托夫的诗《白帆》,它深刻吸引了我,我没有记错,译者是郑振铎。那上面有汉译和汉语拼音字母,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拼读着:“在大海深蓝色的浓雾里,一只孤独的帆闪着白光,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这首诗的氛围和意象就像一位女神握住了我的小手,引领我上升……这是我生命中读到的第一首诗。这一年,我的小脑袋里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莱蒙托夫诗歌中的大海和白帆。直到在今天,我依然被这种诗歌力量牵引着上升……这种是一种什么力量呢?我说不清楚,但我感到了某种的神圣、优美、孤独的力量。这本父母学习俄语的普及读物我保存了多年,里面还有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片断、屠格涅夫《白净草原》片断、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片断。人的一生有时候很奇怪,一首诗能让一个人在童年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或者反过来说,是一首诗选择了一个人——不仅是这个人的童年,而且是这个人的一生。

 

我最早提笔写诗也是在这一年,是写给我同桌的男生,他是一个留级生。当年我的班主任为什么让我与这位留级生同桌?是因为对我信任吗?我相信是的。吴老师对我说,我能“以柔克刚”来约束他。别的同学都不喜欢和他同桌,但我喜欢,因为他个子很高,夏天身着他父亲的海魂衫那简直是帅极了。我的诗很短才六句:

 

            你长得好看,但你的头发很乱,

            你跑步第一名,但功课不好老是留级。

            等我上六年级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上中学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上大学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和别人结婚时你还是一年级。

 

这首题为《留级生》的诗是我创作的第一首诗,我在下课时间用铅笔写下的,我悄悄夹进这位男同学的语文作业本里。没想到他在交作业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要他说出写这首“情诗”的人?这个男同学没有交出我。这个男同学叫史广生。我至今并且永远都会记得他!他是保护我写诗的第一个人。

 

后来,我的第一本油印诗集是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广东电台工作时,晚上在宿舍里用刻笔刻印的,诗集的名叫《冬天的歌》,里面的大部分诗作都收入到我的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小诗集《白手帕》里,就是你读到的这本。当时是1985年,我参加诗刊社举办的全国“未名诗人”诗歌笔会来到北京,笔会结束后,诗刊社要给我们这些年轻诗人出一套小诗丛,我是其中一个,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没有稿费,后来诗刊社的朱先树先生告诉我,这套诗丛因为反响很好又再版了。不久,我收到了一笔60元的再版稿费,但再版后的样书我至今没有收到。

你问到当时的诗歌环境,我要告诉你,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浪漫的年代,诗人就像兄弟姐妹,只要你觉得哪个诗人的诗写得好,就会想去认识他并想和他交流。我记得1982年夏天,放暑假的日子,我和我的大学同学、校园诗人朱子庆去北京德内大街三不老胡同一号大院拜访了北岛,同去的还有我们的同学、校园诗人辛磊和陈小奇。我们约定的时间是晚上8点,北岛已经站在大门口等我们了,他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衣,戴着很细很精致的白边眼镜,清瘦,修长、斯文,说话声音不卑不亢,在我看来,这是很符合诗人形象的。那天晚上除了见到北岛,还见到了同样让我们景仰的诗人江河,以及写小说的北岛胞弟赵振先等人。北京的夏晚天气炎热,北岛买来一只大西瓜切开来给我们吃,我们边吃边谈着令我们感兴趣和激动不已的《今天》,这是北岛和芒克创办的民刊,以及在《今天》上面发表的诗歌和诗人。我至今仍珍藏着那时北岛送我的《陌生的海滩》,这是他完成于1978年的第一部油印诗集,才印了100本。他送给我的这本油印诗集上面有他的亲笔题赠和签名:“送给马莉。北岛1981。”

总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环境比现在好很多,至少那时候权力是缩小的,而想象力是放大的,诗歌的艺术性甚至受到读者和诗人本身的偏爱。

 

……那时候的我和“我们诗人”,天天都是兴奋的,仿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文章略,详情请见张后访谈录《诗人往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马莉简介:

诗人、画家、散文家。

生于广东湛江市。

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原南方周末报高级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院艺术委员。

 

出版著作:

2013,诗集《时针偏离了午夜》(花城出版社)

2013,散文集《黑色不过滤光芒——中国当代诗歌画史》(九洲出版社)

2010,大型画册《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0,散文集《黑夜与呼吸》(鹭江出版社·中国散文档案·她世界)

2007,诗集《金色十四行》(太白文艺出版社-新流向-当代经典诗库)

2006,散文集《词语的个人历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诗集《马莉诗选》(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散文集《夜间的事物》(湖南文艺出版社-“新散文文丛)

2000,随笔集《温柔的坚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女学人文丛)

2000,散文集《怀念的立场》(云南人民出版社-她们文丛)

1999,随笔集《爱是一件旧衣裳》(上海人民出版社-都市女性随笔文丛)

1995,诗集《杯子与手》(北京华龄出版社)

1986,诗集《白手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经历:

201311月,北京宋庄栗树咖啡画廊《思想的面孔》

20139月,北京宋庄美术馆《我们:1994-2013”——中国宋庄艺术家集群二十周年特展》群展

20129,北京草场地300号画廊《受洗——灾难下的艺术》群展。

201110月,国际上上美术馆历史新宋庄群展。

20111月,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画展(栗宪庭、陈丹青作序)。

201010月,上海世博主题王小慧“2010梦想计划小车模彩图设计赛获优秀奖。

2007年,诗人魏克策划的首届中国现代诗画大展

1991年,广州艺术家画廊举办个展《诗人马莉画展》。

 

获奖情况:

2003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官方奖)。

2007年荣获第一届中国新经典诗歌奖(民间奖)。

 

张后简介:

中国著名独立诗人。新唐诗写作发启人。系20世纪60后抒情诗的代表诗人,其作品以情诗为主,意象奇幻,视角新颖,充满新唐诗之美。拥有广泛的读者,素有“梦幻之王”之美誉。并获过多种奖项,著有影视体历史小说春秋三大霸主系列:《雄飙霸主齐桓公》《威凌霸主晋文公》《荆楚霸主楚庄王》长篇言情小说《再红颜一点》《像鸟一样飞》。诗集《少女和鹰》《梦幻的外套》《纸上玫瑰》《牙齿内的夜色》《张后网络诗选》《草尖上的蝴蝶》《独自呢喃》。《访谈诗人中国——张后访谈录》(第一卷)。现居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