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软纽扣》张后
(2009-03-02 11:16:45)
标签:
软纽扣后现代主义文学形像作家斯泰文化 |
分类: 大爱无言 |
《软纽扣》是一个十分温馨而又耐人寻味的名字,似乎暗含几分色情的味道,其实它只是一本随笔集的名字。我敢肯定谁见了它都会禁不住从书架上取下来,看上那么几眼。但十有八九的人,又会不约而同地将它放置原处,舍它而去。因为这是一本很难被人能够读懂的书。
我亦站在书店里徘徊良久,掂量再三,最后才决定买下它。
我这人有时有点怪僻,越不容易啃的骨头越爱啃。我一开始是慢慢的翻读,随着时间的流逝,书店里的人都快走光了,我发现它越发令我爱不释手了,我逐渐迷上了它的那怪异的有些隔膜的语言节奏,譬如这位叫斯泰因的女作家在《一份咖啡》中如此写道:“更多的双份。不新的桌子的一个空位。单一的形像并不是辉煌,肮脏的是黄色,更多的一种迹象没有提及。一份咖啡不是拘留者。与黄色雷同更脏更惹眼。”她写《一个白猎手》只用了十个字:“一个白猎手几乎发疯了。”而《削好的铅笔,憋住》更绝,只用了六个字:“把她擦成焦黑。”简直莫名其妙,像一句魔咒,也像一句谶语,或者干脆像一个神经质病人的一声呢喃……
我第一次读到它,还没有完全习惯。文字本身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若想从中获得必要的顿悟,肯定是做梦。然而,一点点熟悉之后,我才知道作者斯泰因追求而体验的恰是对于语言的把握而拥有的魅力。她在谈到词汇的运用上曾固执地认为,名词不能像动词那样表现人的经验的流动和变化。因此,她的许多作品既不是用来讲故事,也不是用来进行说教,甚至也不是为了表达思想,她仅仅是想通过写作来揭示语言的某些内在的规律。
斯泰因一度被称作“作家的作家”。据我所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的作家,其作品大都在观念上给人以独树一帜的风格。《软纽扣》中的那些精彩之笔被后来者普遍认为带有立体主义绘画的效果,并被广泛承认斯泰因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巨人之一,相信绝不是虚妄的浮夸之辞。
《软纽听》里的那些似是而非,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的句子,似乎与被描写的物体无关,但是却非常形像,生动,富有哲理,细细品味出斯泰因对某一物体的独特感受,乃至由物而生发出感触和联想,令人拍手叫绝。譬如:“热烈的伤害就是缎带上的叮咬”、譬如:“没有责怪就没有照管”、再譬如:“在一次显著的变化中没有理由说从前有一段时光”……斯泰因的写作带有极为名显的后现代作家的特征,当然,她所表现的这种个人化倾向完全不同于我国当代某些作家(如陈染、卫慧、棉棉等)笔下的那种自恋情结。斯泰因的个人化倾向是一种主观性的,带有很强的形而上特点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创作追求。
《软纽扣》实则寓为蘑菇的意思,和情人间互称“亲爱的”有某些相似之处,不读原作一般难以体会清楚。好在清楚不清楚也不是很重要,它只是一个题目而已,书中的内容有些和它毫无干系。这就如同做好的一件衣裳,有没有纽扣,它能穿都叫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