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穆晓禾
(2008-08-04 10:33:08)
标签:
穆晓禾吾同树情感 |
分类: 曲水流觞 |
诗人之死
文/穆晓禾
诗人之死,历来是诗歌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诗歌中的一个重大现象。说诗歌,说诗人,总难以绕过诗人之死这个命题。在我多年的诗歌创作中,我无法回避死亡这个问题,无法用死亡来解决诗歌以及艺术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所以,只有思量和研究死亡和诗歌的关系,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让生命继续下去。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人在人们的面前变得不正常起来,他们成为异类。有一句格言,天才往往都是疯子,这句话很有道理,难怪世人这样看待诗人。大凡优秀的艺术家们,他们在陷入艺术世界的时候,往往是忘记身边这个世界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们在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忘乎所以的,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无意身边的一切。他们由于不再注意自身的现实个体,自身的好与坏,而常常造成了自己在各方面的低能,无法理会正常的生活,于是他们变得神经,变得疯子般的行为。他们是思想开阔的人,是不介意世俗的人群,是无暇他人的眼光的。就像很多人看待我的长发,他们的看法并不是我的解释,也不是我的心思,更不是我的初衷。当然一个人在从事一种事业的时候,是无法忽略因该事业给自己造就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异于常人的表现。
我从不否认,在艺术领域里的人群,那些执著的人,那些最后疯狂献身的人。曾经有过这样的人,尤其是在革命的浪潮中,因不得已的战争,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他人的幸福,去牺牲,去流血。但是,生命并不是说丢就可以轻易丢弃的,尤其是自杀。我一直都在关注自杀这个行为动词,它源于一种信仰,一种思想建立起来的观念,构成了一种持久的心理定势。如果一个人抑或一个群体,当那种已构建起来的信仰,突然被毁灭的时候,倒是有可能会自杀的现象。比如,在西欧,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确立的时候,都曾有过人自杀,而自杀的这些人,往往又是行业内最优秀的人,他们的死就是源于思想体系的彻底塌陷,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由此,在诗歌艺术领域里也会这样吗?
不,诗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它在心理里的特定因素,并不会教唆人自杀,也不可能因此自杀。诗歌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人能够抵达最后的终点,它也没有终点。文无定法,诗无达诂,我们总不能因为风格的冲撞,形式的不同,否定自己,去肯定所谓自己的诗歌之路吧。让我们综观诗人之死,纵观那些诗人,他们的死因,又有哪个是因为诗歌的艺术,让他们失去活着的信心和勇气呢。没有,真是没有,所谓为诗歌献身的说法,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献身在诗歌这个艺术领域里的,但他们的死却不能归于诗歌,让诗歌承担他们的不幸,这是对诗歌的伤害。
在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势。一个诗人死了,他是为了诗歌,更有甚的说法是诗歌害死了他。究其原因,自古以来,诗歌都不是主流文化,所以诗人就变得边缘化。但,诗歌又是永远不会毁灭的文体,它关注的是我们的灵魂,关怀着我们的复杂情感,它是和人类共生共存的一种东西。没有了它,我们将活得单调和无味,生活的乐趣也将无处依附。可是,诗人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杀的,自杀的诗人走了,他的诗歌还在,我们因此缅怀和追忆。一个人死了,如果他是诗人,他就能引起我们崇高的尊敬,哪怕他是自杀的。
我所能搜索和罗列的诗人,尤其是自杀或者曾经自杀过,给他们画了一个单子。只所以这样做,并非鼓励诗人们要走这样的路,而是透过这些诗歌,这些诗人生活过的环境和背景,让大家引以为戒,珍惜现有的生命和幸福,为人类写下更美好的诗篇,为美好的向往努力地活下去。无论诗人是什么方式的死亡,不灭的是这些诗歌,恒久的是曾经存在过的情感,透过这些诗歌,这些曾经在竹片上存活过的汉字,我们将能感叹时间的流失,历史车轮的无情和滚滚的尘埃。一个人,的确是渺小的,哪怕他曾经做过诗人,写过诗歌,一旦他死了,我们除了高歌和悔恨,我们又能为其做些什么呢。什么都不能,那些知晓过认识过结交过以及在身边生活过的诗人,他们走了,他们总会走的,留下的只是这些诗歌,这些诗歌文字上他们残留的影子,依然在摇曳着,却对不出一杯酒来。
(文章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102ab0100agat.html#cmt_84326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