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大殿依山而筑,建在石构台基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整座殿宇庄严富丽。
P2

在大殿重檐之间悬挂着“圣母殿”扁额,大门的上方还有一块扁额,上书“显灵昭济圣母”。
P3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是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这八条木雕盘龙是最古老的。
P4

P5

P6

P7

圣母殿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晋祠有“三绝”之说,其中一绝就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
P8
网上图片

游晋祠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兴建的,那为什么晋祠的主体大殿却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呢?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而且在晋祠讲解员那里也没有得到明确答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略为明白了一些。
先来了解一下邑姜。邑姜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以及晋祠的主人唐叔虞的母亲,西周名相姜子牙也就是姜太公的女儿。
最初,晋祠的主殿供奉的是唐叔虞。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对晋祠进行了大修,唐叔虞祠移位新建,原来的唐叔虞祠被圣母殿取代,占据了晋祠主神位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变化呢?有专家考证认为,这源于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子无记载,民间戏曲中将她称为刘娥。她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在她主政的十一年间,兴利除弊,选贤用才,浚通河道,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刘娥出身卑贱,成为皇后以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出身,攀附五代时期屡出帝王将相的太原刘氏为先祖,成了河东太原人。正是在她的授意下,在自己名义上的家乡以自己的形象塑圣母像,乞望后人记住她的功德。所以,当时修建圣母殿,表面上是弘扬邑姜德风,实质上是为了彰显当时的皇太后刘娥的功业。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到了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又重修圣母殿,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好了,下面从不同角度看看圣母殿。
P9
P10
P11
P12
P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