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赵新宇
“你直说吧,我还有多少时间?”戴蓉问哥哥,语调平静。手握着她的癌症诊断报告,哥哥哭了。非小细胞肺腺癌,已经出现骨转移,这几乎就是一纸死刑判决书。
戴蓉43岁的生日在医院化疗中度过。化疗结束后,她又接受了针对非小细胞癌的EGFR基因靶向治疗。这种靶向治疗是肺癌晚期病人最大的福音,它使EGFR突变病人的中位存活期从原来的一年左右提高到了两年半到三年,但只适用于3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由于需要自负药费,靶向治疗的开支对许多病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戴蓉同病房来自农村的病友就因为经济原因拒绝了靶向治疗,她的一位长辈更是以死相逼,不肯吃药,“你们要给我吃药我就从这个楼上跳下去!”相比他们,戴蓉家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一粒药五百五,六个月后她的药费就超过了十万,达到了向中华慈善总会申请免费赠药的条件。
申请批准了,拿药的程序却非常繁琐。每两个月,戴蓉都要接受一次CT检查,然后将检查报告连同医生签字的病情报告单、服药建议一起寄到慈善总会,总会审阅通过后通知戴蓉取药。有一次,在戴蓉的处方单上医生只填了月份,戴蓉另外拿了支笔自己添上了日期,到了取药处,对方说什么也不肯给她药,必须要她去医院重开一份单子。“每周可以拿药的时间只有周一和周五,幸好我开车,才赶在当天补上了这个单子,不然就得断药了。当时我很生气,质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折腾重病人。她无奈地告诉我,如果这一处笔迹被审计出了问题,整个项目都会受影响。我一下就理解了,都挺不容易啊。”
为了求生,戴蓉改变了生活方式。从前她抽烟又经常熬夜,CT检查到肺部肿瘤的当天,她就把烟戒了。后来在公共场所,戴蓉见到人抽烟,就会忍不住上去劝。有的人立刻就把烟掐了。有的人会把她顶回去,“我们楼里一个人,我劝过他两次,他在电梯里抽烟。第二次遇到时,我才张口,他就笑了,‘我就知道你又要说你肺癌了’,知道他还抽,那么小的电梯,根本不搭理你。”
治疗效果不错,戴蓉却仍旧心如死灰。“求生要有自信,当身边所有人都认为你没几天可活,还考虑什么求生呢?”改变这样的心态,是在结识王英之后。与戴蓉一样,王英也是肺癌晚期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王英已存活了11年。
心态一改变,戴蓉的生活换了一个天地,戴蓉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当导演,工作强度大且压力重重,她一直不快乐。最终,癌症来了,把过去的生活都粗暴地破坏掉了,她反而遇到了新生。她拍了微电影,还准备导话剧,这些作品都是找业余的病友来帮忙完成,比患病前更投入。“以前看到别人说‘不要光活生命的长度,要活生命的宽度’,只觉得是心灵鸡汤,现在发现这就是自己的真切生活。”
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18期,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封面故事《希望之书——大陆癌症治疗报告》,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