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年前曾经历过“9·21”大地震的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每年发生数万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即会发生一次灾害性的大地震”。台湾教科书上的官方数据显示,台湾的地震断层为42条,近100年来岛上总共发生9起造成重大灾难的强震。
与大陆一样,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震知识也仅在中小学“地球科学课程”中有所介绍,防范知识也只有在“军训课程教材”中出现。但是经历过“9·21”大地震后,专门的地震与防灾课程与实战演练逐渐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上,公众也能不断通过大众媒体获得自救知识。
台湾很早就发展了一套地震损失评估系统,结合台湾气象局的地震速报与早期警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内分析可能的地震灾情,以作为是否需要成立紧急应变中心和进行救灾资源调度的依据。同时还成立了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负责监督建筑工程的防震质量。
“中国地区一半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台湾,加强地震的测报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两岸可以在这方面合作,更好地防震减灾,给民众带来福祉。”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说。
台湾经验:地震后的快报与预警
在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大陆地震专家受到不少公众的质疑,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世建却表示:“大陆在地震研究各分领域力量都很强,尤其是大陆的预测地震研究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台湾的地震学者并没有把重心放在“预测”上,地震后的快报与预警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
“先生,你都不知道,太紧张了,我以为会完蛋掉。”2010年3月4日8时,欲前往台中出差的高雄人潘乃昌,乘坐由高雄始发的台湾高铁正闭目养神时,突然被剧烈晃动惊醒。时速近300公里的列车紧急刹车,造成车头轻微出轨,所幸无人伤亡。
当日8时18分,台湾高雄县甲仙乡发生里氏6.7级地震。高铁沿线的的51处地震侦测器发挥了作用。在“9·21”大地震后,台湾高铁为提升耐震度,重新检视高铁设计,花了四五百亿元台币强化土建工程,将高铁耐震度提高到7级,加上车内的地震告警系统,才避免了此次发生灾难。
日本经验:积极性地震预警系统
“高铁的地震告警系统确实发挥了保护人命的功能,但是再多震三五秒,列车就飞出去了!”台湾逢甲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聪称,“台高铁建置的地震告警系统虽然师从日本,但是还是属于消极性、被动的灾害防制,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积极性作为。”
预测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但是预警却被日本证明并非不能做到,虽然只能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但常常足够让人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2007年10月,日本将这种预警系统面向普通民众推广,通过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和因特网)发布警报,让他们采取相应措施,包括离开电梯、藏身或避开砖石墙等。
台湾早期警报技术和地震速报技术
除了高铁的防震系统外,台湾的早期警报系统和地震速报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台湾的早期警报系统(EWS)是因1986年11月15日花莲6.8级地震而开始推动建设的。
当时,虽然震中位于花莲,但是大部分严重破坏却发生在离震中120公里远的台北地区。台湾地震专家测算,这个距离,S波到达需要30秒。因此,如果地震监测系统能对本地区产生威胁的大地震发生30秒内可靠地发布地震地点和地震级别,那么就能获得相应的预警时间。而地震速报系统(RRS)则是早期警报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速报系统负责提供地震发生后1分钟以内的一切地震信息。
不过台湾的预警系统很难被陆地面积广大的大陆复制,除台湾外,全世界也只有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在运用。有分析称,大地震并非经常发生,因此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缺乏动力部署预警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