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通志:寻找香港的根

(2007-05-30 16:17:02)
   香港通志:寻找香港的根
  □ 文 记者/欧阳斌
此前香港的历史,只有在清朝年间的《新安县志》中略有记载,自从英国人统治香港以来,因为要淡化国族问题,在长达150多年的时间内未给香港历史留下一个字
  位于屯门的青山是香港第一高山,全山郁郁葱葱,不时有云烟缭绕。山上筑有青山寺,兴建于1500多年前,是香港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青山脚下,考古发掘出香港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相传早在唐代,韩愈对青山便有“高山第一”的感叹。
  对历史学家来说,先有屯门青山,而后才有香港。
  在通往青山寺的山路上,有一座略显破旧的牌坊,上书“香海名山”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但是这四个字的撰写者不是中国的文人雅士,而是香港第17任总督金文泰。
  1927年、1928年,金文泰两次邀香港华人绅贾同游青山,其中包括因受通缉避难而来的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原内阁总理梁士诒。
  港督与当地绅贾、前朝重臣游玩甚欢。尽管当时英国人已“租借”新界几十年,但宾主双方仍秉中国明清文人之风,身为洋人的金文泰中文和书法功力了得,同游的中国绅贾也仍依前清旧制称港督金文泰为“制军”,他到港赴任也被说成是“出守雄藩”。
  这两次出游,显然都是港英政府高调进行的“统战之旅”。依英国人的管理思路,尽管是殖民地,但不在港推行同化措施,甚至港督也努力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友善。
  牌坊背面刻有同时被邀的前清进士、原江宁布政使陈伯陶所撰对联“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
  “情依中国土”、“名重异邦人”这样的字句成为考据殖民地时期香港人“双重效忠”心态最为难得的史料。
  但是今日,已经很少有香港人能够知道这些历史。站在这块牌坊下,刘智鹏无奈地说:“每天很多香港人从这下面来来往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块牌坊在香港历史上的意义和地位呢?”
  刘是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现在是《香港通志》编撰工作的实际负责人。
  从今年7月1日起,香港将用6年之时,耗2.5亿港元之资,举2000名专家之力,编撰香港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史——《香港通志》。
  此前香港的历史,只有在清朝年间的《新安县志》中略有记载,自从英国人统治香港以来,因为要淡化国族问题,更是在长达150多年的时间内未给香港历史留下一个字。香港也和澳门一起,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没有地方史的地区。
  此次香港第一部通史预计将会有1000万字,但因还处在筹备阶段,实际只有刘智鹏与岭南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蜀永二人穿针引线。因为没有现成文本可供借鉴,二人先花了很多精力在大陆和台湾考察地方志编纂经验。
  他们考察之后发现,现在华人地区的地方志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陆,仍然采用官修体例,其二是台湾,政府招标出资,由学者完成,属于半官方体制。而他们准备创出华人社会的第三种修史体制:香港式的民间编修。
  据称特区政府当初对此颇费心思,因为担心“官修”会在香港引起非议,被认为是“洗脑”,故也倾向于采取现在这种民间编修的方法。今年5月,曾荫权在接见相关人员时就表示,他认为“香港应该编修地方志,但香港的情况与内地有所不同”,所以他“赞成学者修志”。
  不过,刘蜀永提醒记者说:“中国传统上历史都是官修的。”
  香港要编修地方志的消息传出后,得到北京的热烈回应。中联办副主任李刚、直属国务院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等政要亲自出席启动典礼。香港《大公报》的大字标题开题六个字便是“中央大力支持”。
  这也一度让主事者心里嘀咕,担心如此这般又会遭到反对派的攻讦。但出人意料的是,香港社会不分立场,都对这次修志表示出了积极态度。香港“中立”媒体更是用极大篇幅介绍这次修志的情况。
  这次修史仍然会秉承传统修史“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目标。在筹备委员会印发的宣传资料中,也提到这次修志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让香港市民“了解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紧密联系,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但我们绝对不是要灌输。”刘智鹏说:“回归以来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不理想,就是因为顺序搞错了。一开始就要香港人爱国,但是很多香港人对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的历史都不了解,他怎么能有爱呢?我们就是要香港人先学会爱香港,对香港有归属感,然后再说爱国。”
  不过对于如何处理一些敏感历史的描述,现在还没有定夺,还需要以后开会研讨。但是刘智鹏坚信这次修史不会受到官方的干涉。
  “首先,修史是很专业的事情,参与者都是学术修养很深厚的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很多政务官只是本科毕业,他们可能在很多问题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刘智鹏说,“其次,香港有出版自由,不用政府审查。”
  但民间修史也遇到一个大问题——经费。刘智鹏与刘蜀永都是温文尔雅的学者,现在也不得不去四处化缘,且这个项目所需经费高达2亿多港币,任务艰巨。
  在项目启动的时候,有100万港币的启动经费是来自特区政府的。刘智鹏认为,这不仅不会对项目的独立性有影响,相反,会对项目有很大帮助。他解释说:“过去几年我们也见了很多香港人,但是就算是一些专门研究历史文化的香港学者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地方志,更不要说那些商人和企业了。但是如果我们对他说,政府也很支持这件事情,也进行了捐助,那么我们筹款就会容易很多。”
  “毕竟香港人也是中国人,都认官的。”刘智鹏笑着说。
来源:《凤凰周刊》2007年第15期总第256期
香港通志:寻找香港的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