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思维智慧学观点解析今年高考作文题G

(2022-06-29 20:43:29)
标签:

杂谈

时尚

分类: (语文)教育教学
       薛:有位老师评介这个作文考题道:“这个题目其实挖了一个很大的坑。看似给了你三个论点,让你去选择其中之一去论证。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掉进坑里去了。”(见于<红楼梦>的这个材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来写解析为给论点去论证,我看不懂。移用、化用与独创都是语词表达的概念怎么论证呢?论证的对象必须是个论点,亦即逻辑上所谓的判断啊。
    黄:只能说从总体上看话题乃是关于创新。倒是考试当天,我在一则视频里看到的那位考生归结的“谈创新”,准确。语文老师们一般不太注意用语的科学性。更不必说其它人等为赚点击凑热门高考这个话题发表意见。模糊意见一大堆,会误人子弟的。不过话说回来,此文的作者提出“《红楼梦》的这个材料,是不是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来写,或者说从近代不同时期的救国过程来写,从刚开始的照搬照抄,到后来的融会贯通,再到如今。”显然这是“取法乎上”的思路!
    薛:那就是说,把命题人初步抽象、概括出来的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这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当成论点加以论证。根据情况,证明或者反驳。而不是什么论证“移用、化用与独创”,更不是什么选择三个论点中的一个加以论证。 
    黄:更深入理解,从思维智慧学观点看,(给)事实材料作文是“转识成智”的过程,这里的“识”,首先指命题人给出的“材料”;更要紧的是,考生脑海里具备的与本题相关的“识”——当然是考生在考场上能够被考题激发起记忆的那部分。构思时,比较散乱的,相关度高低不一。构思定当,择定入文的“识”那是最相关的那些。
   薛:能够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过程构思的位考生历史知识掌握得很好。而这段历史的红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懂得这点的考生,还要加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这类“识”已然属于“识见”的范畴,比一般的知识更高。所谓“格局”更大。
    黄:每个具体的思维活动实际上离不开思维内容,也就是知识。现代知识观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含策略性知识)。本作文题涉及的历史知识、政治常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涉及的思维知识能力属于程序性知识。所以,某种意义说,“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向大脑输入新知识,触发脑内原有相关的旧知识;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创造出更加新颖的知识。
    薛:这样看来,命题人很有水平。其所作引导,与这些道理暗合。他初步抽象、概括出来“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这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之后,指出三者“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再扩大视野:“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尔后“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命题人点醒“在更广泛的领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就不再限于艺术领域,更不限于一项为园林里的亭子题名的游憩活动,而拓展向广大的人类实践活动。
    黄:这么一引导,比较自然地把考生们引向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尤其是目前的新时代的继续改革开放的实践如果只限于题名的“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那是静态的,共时性的,形而上的,选而择之的过程。话题、议题、思维内容,进入到实践当中,触发的是辩证化的选言判断的形式,就是动态的,历时性的。当然还是选而择之的,但是更是辩证的历史发展的进程。 
    薛:所以,诚如前文所言,本考题所要求的思维能力是形式逻辑的选言论证加上辩证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