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甲卷命题人是很有水平的。决不是什么“挖坑”让考生掉进去那样的。相反,他像位导游引导考生做一次引人入胜的思维智慧登山游。
黄:1,截取《红楼梦》第十七回给亭子题名的情节,加以简略叙述。2,点出众人“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的取舍,“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3,启发“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4,在考生随之经过这番初步理解思考之后,才对他提出“将这些思考写成文章”的要求。还不忘提醒考生思考时“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当然这最后的提醒是有瑕疵的。应当大胆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做思考。思考局限于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的领域,过于狭窄。何来“格局”?
薛:迹象表明,命题人对自己的作文构思过程作出大致勾勒,把它变化成为题目。
黄:我们教师往往这样,借助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思考写作的经验来解决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甚至思维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当整个学术界或我们自己还不能对这些作出满意的理论的刻画的时候,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现象。作文命题人本人的的思维水平与写作水平对考题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命题人得扮演思维主体先行开展一番思维活动。
薛:岂不是考生必须能够如同命题人一般地思维?高考作文命题人是大学教授,考生如同教授般思维,不行吧?
黄:命题人乃是以教授的水平扮演达到应届毕业生的水准的考生。凭经验拿捏的。
薛:从思维智慧科学做理论解释,也就是我们做过的解析。我再整理一番。第一步,简略叙述——形象描述:按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六要素作整理。这里就有浅层次的抽象。第二步,点出众人“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的取舍——初步抽象为逻辑形式:要么A要么B要么C。成文的时候就需要对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支作证明与反驳,又以演绎与归纳为基础。第三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一步,将运用何种思维何种思维呢?我们前面没有来得及谈及。
黄:还记得系列博文《“新新工具论”指引下的类比思维训练的有意义尝试》吧?
薛:(片刻回忆)想起来了。我查到:“新新工具论”创立者陶伯华教授阐释类比思维的作用:“借助事物属性的类同关系,创造性思维能灵活地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从系统的一个层面过渡到另一个层面,从一种事物过渡到另一种事物。”从文艺领域过渡到“更广泛的领域”的任何一个,就都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哲学家称之为“转识成智”的智慧活动也就完成了!
黄:评介今年高考作文甲卷之初,没料到竟然是一次(给)事件性材料作文的研究的重要进展。前一则,明确智慧生成中知识的作用,这一则明确思维方法、方式的作用。尤其最后一点。明确类比思维常常对于“转识成智”的智慧生成(亦即创新、创造)中的重要的催生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