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美国东部时间清晨六点到波士顿Logan机场的。我们住在剑桥(Cambridge),紧挨着波士顿的一个精致卫星城市。我想这座小城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世界名校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爸爸此次是到MIT来做访问学者,我们租住的公寓就在MIT校园内的查尔斯河边上。
大概七点钟到家,忙了好大一会儿才勉强把行李整理好,再洗洗澡已经十点了。外头的太阳丝毫不知疲倦,凶猛地挥撒着它的光芒。顾不上休息,爸爸说,快点,我带你去一趟中学把入学手续办一下。我吃了一惊:这么快?这可才着陆没几个小时啊,飞机的翅膀都还没冷却呢!可是爸爸不苟言笑的表情和眉心的“川”字不容我说“不”。他一直很紧张我上学的事,再加上我是高三这个关键的时刻跑出来,他就更着急了。
我此时愈发觉得心里沉重,重得连之前整整一天飞行颠簸带来的疲劳都没留意。完全感受不到脱离高三苦海的轻松感,更多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美国是来了,可接下来该怎么办?以后呢?尽管我父母在国内都跟教育界常有联系,但现在他们和我一样对美国的教育系统没有研究。从爸爸的表情我看得出他心里也一样没底……
从MIT地铁站坐两个站到哈佛下车,再走十分钟就到我的新学校。这是剑桥唯一一间公立学校——剑桥林兹拉丁中学,在美国公立学校一分钱不收,所以我铁定上这所学校没有选择了。在Family
Resource
Center,就是专门接待新学生和办理入学手续的地方,热情的负责人接待了我们。办手续的全过程我除了填表几乎没出一句声。全是爸爸用带有口音的英语和她对话,我在旁边听。虽然学了那么久英文,真正到了要用起我还是不能完全听懂,一是不熟悉美国口音,另一方面我反应不过来。有好几次我都是听了之后再在脑子里复述一遍才把它翻译过来……
我看到那位负责人迅速扫过我带来的中国学习情况和成绩后,在我的入学Grade一栏重重地写下“11”这个数字后,有点急了:11年级不就是高二吗?我可不想再读多一年中学啊!再说由于签证的问题我在这里呆一年就必须得回国,要是读11年级的话那我回去了岂不是两头不到岸还得重读高三吗?想到这我忍不住开口用鳖脚的口语问她我是否能进12年级。她听了之后飞快地说了一大堆英文,我根本没听清她的理由是什么,但结论倒很清楚:No。大概她想的是像我这种因陪读来的国际学生在美国也就是学学英语的,想到不少人出来时都留级了一年我也无可奈何了。
按要求三天后到学校做了一个水平测试,是一些简直比我在国内高中做的英语测验还简单的英语题,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弱智的数学和科学常识题,只要词汇量够的话。和我一同做测试的还有另外两个黑人女孩子。我交卷时瞥见她们还在数学题下方的空白处划来划去犹豫不决,我这个几乎连英语都说不好的外国学生做起题来竟然得心应手,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悲哀了。
很快我就接到正式入学通知。但在真正进入学校上课前我必须尽快完成选课的工作。在到达美国的第二个星期四,我穿戴整齐,正式踏出在美国读中学的第一步。
(此文节选自《陪读春秋:在美国MIT的日子》,此书2008年1月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谢绝转载。女儿的日记系列还曾发表在新快报教育周刊留学版的“我在美国读中学”专栏上。本博客内还转载多篇女儿的留学日记,敬请翻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