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读女儿的留学日记
由于先生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缘,女儿也跟我一样办了陪读签证来到了波士顿,在她中学的最后一年入读美国学校,从国内的省重点中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剑桥林兹拉丁中学,作为母亲,我很清楚女儿在这一年来所遇到的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辛苦啊,女儿把自己在美国中学读书的心历路程都一一写进了自己的留学日记。记得有一次她跟在广州的公公通电话时说,原来以为可以逃掉国内高考那炼狱般的磨难,没想到在美国读中学这一年的经历才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
我惊喜地看到,在美国这一年里,女儿长大了,长高了,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女儿完全不像在国内时许多事情都要依赖我们解决,在许多事情上她都是自己勇敢地去“Try!”(尝试),而且在不少问题上更会替父母替家里着想了。
女儿所发挥出来的学习潜能也让我跟她父亲感到惊奇!她不仅从刚到波士顿时插班在十一年级(相当于重读高二),到第二学期跳到十二年级(即毕业班),顺利拿到美国中学毕业证;而且还兼顾了报考美国大学,在应付繁重的中学课业的同时,还要复习考托福考SAT,尤其是自己一个人乘车从麻州跑到新泽西州去考托福,非常勇敢;到哈佛大学博物馆去做义工,学习如何为游人当解说员,到老人院去为老人们表演钢琴……
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让女儿变得更加大胆、自信、开朗。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女儿变得不惧“权威”敢于挑战不同观点了!比如有一次因为一点什么小事,女儿跟她父亲争执起来,要是在过去,通常都是女儿只有乖乖地听老爸大发“宏论”的份,然而这回女儿居然不再沉默了,她据理力争:“您怎么就一定能肯定自己说的就全对呢?!”两个人争得有点不可开交,我在一旁也不好劝。次日我找机会跟先生说起这事,刚开始先生还有点不太高兴的,可能他觉得女儿有点冒犯了他的家长尊严吧,我说你不觉得对女儿来说这也是一大进步吗?她敢于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啦。结果先生听了转怒为喜。后来我跟先生还特别就如何教育孩子沟通过,反思我们中国对下一代的教育模式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应该吸取美国教育模式里先进的观念与做法,要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自由思想的空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长大后的孩子也才会更有社会竞争力。
说实话,在美国陪读的这一年里,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也收获了许多,一些以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与美国朋友们的接触中,在与女儿中学老师的接触中,我耳闻目睹了他们是如何管教孩子的,我也在慢慢地调整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尤其是跟女儿的关系,努力追求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我们相处得越来越姐妹俩个人。
女儿的日记是应新快报教育周刊留学版编辑之约而写的,由于版面的原因前后断断续续地只写了11篇(该版每周一期但有时会调整),相对于她这一学年的经历而言,所记的日记显得过少了些,正是这个原因她婉拒了新浪教育邀她开留学博客的好意,再说她现在忙于读大学也没有时间管理与更新,于是我为女儿开设一个“博中博”,由我先代她管理。
女儿日记的篇数虽然不多,但也从她准备动身到美国写到了在美国中学毕业典礼,中间提到了许多她在美国读书时遇到难事窘事趣事,如第一堂课90%英文没听懂时的紧张;因把握不好校规在严格与随意间的度,而在钢琴室里吃东西被不相识的老师轰出门的狼狈;参加美国“高考”的难忘经历;终于穿上美国中学毕业礼服接受校长颁发中学毕业证时的心潮澎湃等等,文笔生动有趣,女儿在美国读中学的情景又一一在我眼前浮现。
即使是现在重读女儿所写的日记,特别是有关她毕业的感想,我还是忍不住的百感交集,目前仍在哈佛读博、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刘君代同学也跟我说起过,女儿那篇“人生的转折点”写得真好,让她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想这也是因为她们都有同一种经历吧,异乡求学对谁都是一种艰辛的历练,当然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也为有这样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我计划把女儿撰写的“我在美国读中学”专栏稿也收进我的陪读日记一书里,是因为女儿的留学日记也是一种陪读日记——在陪爸爸读书的同时自己也在读。特别是女儿在波士顿跟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为我的陪读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我要为我人生中这段难忘的日子留下一个更加完整的纪念。
感谢我的好女儿园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