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华文化之《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2018-10-20 08:17:14)
标签:
道道德经无弃人无弃物 |
分类: 道德经 |
第 二 十 七 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能让人追踪的痕迹;
原文:善言,无瑕谪﹔
译文:善于表达的人,别人找不出话语意思中的缺陷;
原文:善计,不用筹策﹔
译文: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借助工具也可以运算准确;
原文: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译文:善于闭关的人,哪怕没有门栓锁门也没人能见到他;
原文: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译文:善于结约的人,即便不用绳子捆绑约束也不会被人毁约。
原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译文:圣人会帮助每个人,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之人;
原文: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译文:圣人会修理物品,在圣人眼里没有废弃之物。
原文:是谓袭明。
译文:这种救人救物的行为,才能够将智慧沿袭下去。
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译文:善人是道的体悟者,不善人是迷茫者。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榜样师长;
原文: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而不善人,是善人感悟世界的资源。通过对不善人的观察研究,可以加深对道的体悟。
原文: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译文:如果不善人不以善人为榜样,如果善人忽视不善人的存在,
原文: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哪怕很聪明也难获得大智慧,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奥妙。
有阴就有阳,有白就有黑,有善人就有不善人。天道公平,无论怎样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体现。体现到德行上,就是人无废人,物无废物。扬长避短,合理利用,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方为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