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演员(1)

(2007-04-18 00:14:22)
标签:

认识电影

分类: 苏牧专栏文章
关于演员(1)
    关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 这对我们认识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

    ( 一) 关于演员

    演员在电影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说,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演员的选择和表演是成功的。我这里谈到的成功不是一句客套话,《阳光》中的演员表演一反中国电影普遍存在的演员表演上的做作和装腔作势。在这部影片中, 几乎每个人物皆真实可信, 每个角色都放射光芒。

    香港电影节的一位选片人这样谈看电影《阳光》的感受:“姜文执导的处女作完全体现了60 年代中国的精神风貌。自信得近乎狂妄, 摄影机活动大胆流利, 色彩明艳夺目, 欲望的投射理直气壮,少男少女的身体更是目中无人地散发着青春。”?

    这里的“少男少女的身体更是目中无人地散发着青春”不仅是对电影《阳光》的感受, 也是对《阳光》演员表演风格的准确概括, 是对《阳光》演员表演的高度赞扬。

    我个人对电影《阳光》的演员选择和表演的主要评价如下:

    根据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首先是个生命体, 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像塑料花、绢花和仙人球、“死不了”的本质不同的道理一样。仙人球、“死不了”再不好看, 也是有生命的。相反,塑料花、绢花再美,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

    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电影中的演员表演, 就像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塑料花、绢花, 他们外表( 脸蛋、身材、服装) 虽然“漂亮”, 却没有“生命”。而电影《阳光》中的演员, 则是一个个热血奔涌的鲜活的生命。

    另外, 电影《阳光》演员的选择和使用, 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许多重要经验。

    首先, 确定一个角色, 重要的不是演员的相貌长相, 而是导演要在演员身上找到“感觉”, 要觉得他、她( 演员) 就是“他、她( 角色)”。

    “我见到我第一个选定的演员以前, 我觉得我以前的工作都是死的, 都是纸上谈兵。当我见到第一个我选定的演员, 那还不是夏雨, 是演夏雨小时候的那个, 他叫韩冬, 十岁左右。我见他时, 一下子有了无限的想像力, 而且像是吸了氧一样, 觉得整个摄制组的血液开始流动, 让我特别兴奋。” ?

 

    关于演员(1)

  

   “演米兰的演员换了几次, 后来已经定下来了, 我仍然心里犹豫。突然有一天宁静来了, 她从前来过一次,我觉得她太甜蜜, 个子又不够高, 当时就算了。后来,有一天我在饭厅里吃饭, 我是近视, 没太看清, 我感觉那个女孩子挺好的, 那是谁呢, 她为什么在我们这个饭厅里吃饭呢, 过去一看, 这不是宁静嘛。这样,演米兰的演员又换成了宁静, 当时已经开拍了。” ?

    其次, 要让演员真正溶入电影, 融入角色。这就是说, 要让演员深入了解体会自己扮演的角色,要让演员找到角色的感觉。这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艰苦细致的工作。

    “我觉得演员不论演过戏没演过戏, 必须把这些萝卜白菜搁在一个坛子里腌, 像做泡菜似的, 泡出味儿来。然后拿出来切成丝儿啊, 切成丁儿啊, 炒还是凉拌, 都对味儿。以前我是个演员, 我没办法决定大家都得这样做, 这次我能决定这样做, 我就把这些演员集中起来。而且确实, 我发现必须有这样一个‘腌制’过程。

    那些演员一开始很反感穿军服, 觉得不好看。耿乐还跟副导演吵了起来。我就跟他做工作, 我说这件衣服比现在你喜欢的所有的名牌都名牌, 这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而且也是你作为一个男孩的勇气的象征。人家为了这件衣服可以打架, 可以出人命的, 我们现在什么名牌可以出人命呢。

    在汽车团, 我们切断了一切的对外联系, 要求他们天天听那个时代的歌曲, 看那个时代的报纸。那里有个游泳池, 让他们锻炼, 还请来杂技团的老师教骑自行车。现在很多孩子习惯‘打的’, 对自行车没有感觉, 而他们在自行车上可以做各种动作。等他们回来以后; 我发现味儿有了。他们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哼那个时代的曲子了。” ?

    姜文这种对待演员的工作态度和风格, 在他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中表现得同样明显。姜文在一段采访中这样谈到:“‘腌制’其实就是下生活, 你比如说演一群唐山农民, 那下生活就两个目的: 一个是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 二是学当地语言。我给每个演员配个语言顾问, 教他们说唐山话,大概有了4 个月时间, 我就把他们扔那儿, 让他们住老乡家, 我对演员马大三相好的姜鸿波说, 你住这儿, 就给我学喂猪、做饭, 收拾农活, 什么点儿起, 什么点儿睡, 完全按唐山人的意思来。把这些人先扔这儿了, 我就到别地儿拍日本人的戏, 鬼子这组戏拍完了, 刚想松口气, 人家提醒我了, 哎那山沟里还一拨人呢! 我这才想, 可不是, 那还一拨人等我起锅呢。”

 

                                      ——摘自《太阳少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