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何以成了“断臂”

标签:
杂谈 |
无意中看到电视上播出一部“反时空”的爱情喜剧电影《隋朝来客》,里面有一句“你小子想和我断背呀!”的台词。什么是“断背”?想来编剧一定是根据几年前大导演李安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中男男相爱的一个情节,所演绎出同性相恋的一个词句。还有一说,这《断背山》是直译,但名字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应译作《断臂山》才对,中文把“兄弟”比作“手足”,失去兄弟如断手足,“断臂”正是取自此意,这样更能确切地诠释“手足情深”之意。据说,网上为此还分出了各执一词的两派,“背迷”认为《断背山》是遵从原意 ;而“臂迷”则说,只有《断臂山》才能体现出兄弟相悦之情。然而,问题是作为同性相恋的古人,会说出“断背”或是“断臂”这两个字眼吗?
据社会学家考证,同性相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与之相伴相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但稍有些中国古典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同性相恋的字句不是“断背”也不是“断臂”而是“断袖”,典出《汉书·佞幸传》:董贤曾任郎官,为人秀美且好修饰,被哀帝所宠幸。出则陪乘,入则侍奉。一次,贤与帝午睡时,压帝之衣袖,帝欲起身,见贤未醒,不忍惊之,遂断袖而起,其爱至此,人称“断袖欢”。《韩非子·说难》里,还有“分桃”这个词,也是指同性恋的。说是卫灵公身边有一男宠名叫弥子瑕的,一次竟将自己吃剩一半的甜桃给卫灵公吃,而后者也不顾君臣之礼,甘之如饴,足证其爱之深!此后千百年以降,这两个典故就成为暗喻同性相恋的专有名词。不过,衣袖也好,桃子也罢,都是身外之物,与人体的“背”或“臂”何涉?好端端地把人的身体一部分给断了,岂不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这些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潜入与网络用词的迅速兴起,汉语已不再纯净。耳目所接,社会随处可以闻见很多非驴非马、土洋结合甚至让人费解但又约定俗成的新名词。所以,有不少语言学专家呼吁,母语已经面临危机,为保卫汉语的纯净性,要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一味地纯洁、净化语言文字不仅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将严重制约其发展。有关管理部门的功能应当更多地致力于推广、融合,而非以纯洁、净化式的限制为主。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字才将获得更健康的发展。说起来,这也是一个让人两难的话题。如那《隋朝来客》中的台词,看似无厘头,莫名其妙,但你看了《断背山》,就知晓这句话的意思了;不知道这部电影或不懂得“断臂”真正含义的,那也只能由人去随意附会了。
说话容易,实践却难。这两天,又看到电视上播出一部香港武打影片《壮士断臂》,这片名该做何解,莫非又是生死以之的男男相恋?但里面却没有一点大导演李安的那种“断背”意思。还有,对同性恋行为的这一群体来说,至今仍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但在社会上,他们却有“同志”之谓。长此以往,以后对人喊“同志”时,也要倍加小心才是,说不定会招来侧目而视甚或怒目相向呢!由此来看,对语言文化的规范,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的一件小事。在“小姐”、“姑娘”都不能随便喊的今天,该不会把“同志”这二字也给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