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6日游D2:帕坦博物馆(一)2024年2月11日

从杜巴广场,走过金门(Golden Gate,又称Sun Dhoka),就进入王宫北边的庭院。这座精雕细琢的镀金门建于1734年,上方山形墙饰雕刻着湿婆(Shiva)、帕尔瓦蒂(Parvati)、象神迦内什(Genesha)和韦驮菩萨(Skanda)。

门上方有一扇包金箔的窗子,国王曾经站在那里接受百姓朝拜。
进入金门需要验票,旁边的管理办公室可在门票上盖章,延长门票有效期。

金门两旁长相颇为滑稽的狮子
帕坦博物馆(Patan Museum),现已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宗教艺术品陈列馆,也是尼泊尔的国家宝藏。博物馆内展品挺多,走马观花匆匆过了一遍还花了1个多小时。不少英文注释看不懂,得回来谷歌才行。博物馆2楼有临窗木凳,可以边休息边俯瞰杜巴广场,风景极好。


弥勒佛(Maitreya),16世纪;空行母(Dakini),16-17世纪
弥勒佛,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空行母,意为“空中行走之人”,是女性神祇。在藏传佛教密宗中,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

冥想中的阿迪纳塔(Adinatha),16世纪,耆那教圣人,晚年在喜马拉雅山经历了严格的苦行并获得解脱。
阎罗王(Yama),17-18世纪。印度教中死亡与正义之神,负责颁布法律并惩罚罪人。他经常被认为是佛法的化身达摩天神。
在吠陀传统中,阎罗王被认为是第一个死后发现通往天界之道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了死者的统治者。
阎罗王被描述为太阳神苏利亚(Surya)和桑吉纳(Sanjna)的双胞胎儿子(他的兄弟叫Yami)。他审判死者的灵魂,并根据他们的行为,将他们分到前辈或是地狱,或回到地球上重生。他经常被描绘成一个皮肤黝黑的人,骑着一头水牛,带着狼牙棒捕捉灵魂。

因陀罗神(Indra),17-18世纪。因陀罗是“众神之王”,佛经中为“天帝”。

弥勒佛(Maitreya),17世纪。在佛教中,弥勒佛被视为释迦牟尼的直接继承人。这形象和国内的大肚弥勒佛相差甚远。

四臂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化身,身着绸缎,前两臂合掌当胸,后两臂高举至肩,右后手持水晶念珠,代表无止尽的救渡众生出离轮回;左后手持以白莲,代表净化一切烦恼。四臂代表四种佛行-息、增、怀、诛。

十一头观世音(Eleven-Headed Avalokiteshvara),19世纪

度母(Tara),17世纪

大威德金刚(Bhairava),17-18世纪。字面意为“可畏悲惨”,是湿婆的化身。他保护他的信徒免受可怕的敌人、贪婪、欲望和愤怒的侵害。
在佛教中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印度、尼泊尔、印尼、斯里兰卡和日本以及藏传佛教中颇受崇拜。

林迦(Linga),湿婆的象征,11世纪


湿婆和帕尔瓦蒂(Uma Mahesvara),印度教中湿婆和帕尔瓦蒂神圣夫妇,以仁慈的形式展示了印度教的两位神灵。
雕塑描绘了冈仁波齐山下的神圣家庭,湿婆坐着,一只手轻抚着乌玛,另一只手拿着一缕自己的头发,旁边有湿婆的坐骑公牛南迪和俩个儿子象头神迦内什和战神Kartikeya。
大威德金刚(Bhairava),湿婆的化身。它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凶猛的神,需要用血祭来安抚。
这是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顶部,一头母牛背上背着象征湿婆的林迦,身下是正在吃奶的小牛。母牛上方两侧是太阳和月亮。
四面林迦(Four-Faced
Linga),17-18世纪。
在象征湿婆的林迦上有4个半身像,它们有不同的发型、头冠。其中北面是在尼泊尔最受欢迎的Ardha
narishvara,它是湿婆和妻子乌玛(帕尔瓦蒂)的结合体。
迦内什(Genesha),17-18世纪
象头神迦内什以好战的姿态站在两只厚尾动物身上,穿着长裙,戴着围巾和头冠。
迦内什(Genesha),16世纪
苗条的迦内什,鼻子边放着一碗糖果,双手摊开表示在争论或解释。据说他的断牙是他为了取笑自己的肥胖而把牙的一部分扔向了月亮。
迦内什(Genesha),19世纪
象头神迦内什,张开的双手拿着三叉戟和套索,通常这些武器与愤怒有关;另外一只手拿着一碗他最喜欢的糖果。
迦内什(Genesha),18-19世纪
六头十二臂的迦内什坐在被编成辫子的蛇身上
迦内什(Genesha),17-18世纪
象头神迦内什原为油灯的一部分,人们把他做成油灯是因为他有创造力和消除障碍的能力。
蛇神那伽(Naga)下的迦内什,坐在一只大鼠身上,被蛇庇护着,其中一只手举着兵器斧头,有一只手拿着糖果。

太阳鸟驮着毗湿奴(Vishnu carried by the Sunbird),17-18世纪。骑在太阳鸟迦楼罗(Garuda)上的毗湿奴,上面双手中拿着妙见神轮和狼牙棒(mace),下面双手拿着海螺和象征永恒能量以及最高真理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