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波洛克抽象名画秋韵艺术 |
分类: 文艺评论 |
“我绘画的源泉是无意识,是直截了当,不做事先的准备。绘画就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不,或者可以说,绘画是一种自我寻找和发现,每个好艺术家画的都是他本人。”这段话出自美国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在波洛克的笔下,秋季不是果实累累的丰硕,也不是一片寂静的萧条,而是一种狂风卷落叶般的风魔。
学渣:所谓幸福对我来说是见他妈的鬼
1938年,他总算在联邦艺术工程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却因为长时间旷工而被解雇。波洛克这次需要住院才能控制住抑郁症了。
我们不知道波洛克的早期画作长什么样,据说是象征主义。但这不重要,因为1943年波洛克从具象转向抽象后,他的心灵才找到了释放负能量的渠道,他的个人艺术风格才开始浮现。
滴画:仿佛一个孩子在野地里肆意玩耍
这位三十而立的艺术家有着旁人所不能想象的饱满情绪。他画画不打草稿,全程即兴。他将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或挂在墙上的帆布画布上,接着从画布的四面八方随意作画。很像中国画中的泼墨,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从画作上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线条的走向,这些就是波洛克身体运动轨迹的记录,是鲜活的。兴致高昂的时候,波洛克还将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等材料抹上颜料后在画布上摩擦作画。此情此景,仿佛一个孩子在野地里肆意玩水玩沙玩石子一样。事实上,波洛克自己也表示,他的灵感来自于印第安人的“沙画”。
不要以为他只是在宣泄青年时期累积的负能量,因为此时的波洛克已经不孤独了——他找到了爱情。波洛克的妻子李·科瑞丝娜,比他大四岁,是个有主见、善交际的犹太女画家。两人相识于1941年举办的美国和法国油画展。科瑞丝娜感应到了波洛克强大的心理能量,她爱上了这个注定要颠覆规则成为大师的男人。后来,波洛克依靠“滴画法”果然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自由的美国精神的象征。
1945年,波洛克和妻子搬到了纽约州东汉普顿的斯普林斯地区。在新家的仓库里,仿佛与世隔绝的波洛克创作出了一系列抽象大作。下面要介绍的《秋韵》创作于1950年,是他的第30幅滴画作品。
《秋韵》长5.26米,宽2.67米,想象一下其庞大的画幅,是不是超有冲击力?画中的线条相当凌乱,大致分为白色、黑色和浅褐色三种,有时是直线,有时是曲线,毫无规律。但是,这一团巨大的乱麻搁在一起看,就是有一种吸引眼球的魅力。是视觉上的和谐,更是画家作画时运动轨迹的节奏感,宛如和着音乐的一支舞蹈。
为什么要叫《秋韵》?可以比较一下中西合璧的吴冠中的那些风景画。你就会发现波洛克就是纯抽象的吴冠中。你可以把这些凌乱的线条理解为枯枝或其他都可以,想象出怎样的秋天,那就是观众自己的审美个性化体验了。
抑郁: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
波洛克成功了,他的滴画受到了肯定。甚至因为其自由奔放的特色而受到过中央情报局的支持。波洛克也被塑造成了追求自由的偶像。
然而,这样的成功宛若昙花一现。没几年工夫,波洛克又跌回了低谷。他逐渐厌倦了这种类型的画,开始酗酒。另一方面,市场对波洛克的画也开始审美疲劳了,他的作品销路越来越不好。
波洛克开始哭泣,嚎啕大哭那种。他还把妻子科瑞丝娜叫到画室去,指着新画的作品问:“你说,这是绘画吗?!”甚至当着客人的面,他也会突然启动痛哭流涕的模式。他一边哭,一边指着画室里成批的“滴画”问道:“你想,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童年的阴影似乎又缠上了他。他回忆起之前在美院因为无法把一只手画好而受到老师同学嗤笑的经历。他心底那个自卑敏感脆弱的小孩回来了。波洛克的抑郁复发了,很抑郁。他无法工作,随之而来的是贫穷,很穷。
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得到了永久的解脱。一年后,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从科瑞丝娜手中购得《秋韵》,展出至今。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