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比阿瑟·休斯更懂少女心了。这名19世纪英国美少年画家的笔下,永远都有如梦如诗的美少女出现在如诗如画的花园背景中,仙气十足。《四月之爱》(april
love)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表现的是少女第一次被表白时的复杂心态。这一年,休斯自己也就26岁……

阿瑟·休斯自画像(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学刊物插图配的都是油画
阿瑟·休斯1830年出生于伦敦,有着学院派的基地,是一个早慧的美少年画家。17岁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19岁获绘画奖,20岁就如愿进入了如日中天的“拉斐尔前派协会”,与诸位偶像一起为改变学院派惯有的沉闷画风而执笔。
著名文艺理论家罗斯金曾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说:“这些拉斐尔前派画家,既不希望模仿,也从不佯装去效法古代绘画,他们仅要求尽力去描绘他们所见到的事物,或描写他们所设想的、他们希望表达的事物的真实面目,全然不受任何绘画规则的约束,他们选择了拉斐尔前派这一不幸然而并非不确切的名字……他们将在我们的英国为全世界300年来最出色的艺术流派奠定基础。”
的确如其所言,拉斐尔前派在西方绘画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其中,向文学致敬,是他们开辟的一条创作新路。
19世纪20、30年代是英国文学辉煌无比的时代。艾略特写出了《荒原》;劳伦斯写出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阿加莎写出了《东方快车谋杀案》……有血有肉的新现实主义率先用文字发出了呐喊。
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罗塞蒂、亨特等人皆醉心于文学,他们既翻译大诗人但丁的作品,也为当时还没成名的诗人济慈绘制插图。
当时出版的《康希尔杂志》、《良言报》等文学刊物在青年中广为传播,以至于青年画家们都以为这些刊物手绘插图为荣。阿瑟·休斯的这幅《四月之爱》就是那时应运而生的油画插图之一。
美少年画家最懂少女心

四月之爱

密斯赵手绘
阿瑟·休斯喜欢画少女,因为少女最适合表现他多愁善感的画风。在如诗如梦的画面下,唯有美丽的少女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敏感、多情、羞怯、哀伤等罗曼蒂克的情愫。
《四月之爱》并不是一个著名的小说作品,反而是这幅创作于1856年的油画插图成了传世的经典(现藏于伦敦泰特画廊)。紫丁香色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少女的长裙、纱巾甚至眼影和脚下零落的花瓣都是紫色的。被求爱者表白的少女,惊慌失措地躲进了花园的一隅,从表情到手势都充满了羞涩的女儿态。令人不免猜度求爱者究竟是怎样的一名男子。此画的意境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及戴望舒的《雨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来东方西方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都是相通的。
《四月之爱》展出后大获好评。当时的评论文章是这么写的:“相当优雅,可爱的色彩。少女颤抖的嘴唇,甜美温柔的脸,犹豫不决的姿态,就像在风中颤抖的树叶上的一滴剔透的露珠。”
阿瑟·休斯则习惯在自己的画作下附上诗句作为注释。比如,他给另一幅代表作《永久的婚约》所配的是乔叟的一行诗:“用尽世间所能知的甜美赞词,决非甜美的心酸。”。轮到画莎士比亚的奥菲利亚时,休斯则附注了“去向死亡吧,他不会再来了”的字句,十足文艺青年范儿。这次休斯给《四月之爱》配的则是丁尼生(Tennyson)的爱情诗:
'Love is hurt with
jar and fret.
Love is made a vague
regret;
Eyes with idle tears are
wet,
Idle habit links us
yet.
What is love? for we
forget:
Ah, no!
no!'
从诗词大意看,《四月之爱》似乎是一个悲情故事。
可惜的是,随着休斯的名气越来越大,他逐渐成了拉斐尔前派的骨干力量。1858年,学派创始人之一罗塞蒂邀请亚瑟·休斯等人一同接下了为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会议厅作壁画装饰的“大单”。于是,休斯便无暇再创作那些细腻唯美的插图小品了。然而,一直到他1915年辞世,壁画都还没画完。
更加遗憾的是,虽然罗塞蒂与妻子、情人的浪漫故事为世人所知,但休斯的私人情感经历却依旧是一个秘密。也许还是与他的性格有关,他并不是一个张扬的领军人物,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描绘着别人笔下的爱情故事——有名如奥菲利亚,无名似紫衣少女……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