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福1039、福1088之后,愚园路上又新开了一家老上海怀旧餐厅,叫福1015.。和前两家一样,餐厅坐落于愚园路1015号的一栋洋房内。三家福字号的老板方女士是某大户人家的后代,擅长吉他,父亲是有名的老克勒,往返于上海和澳洲之间。今朝便来讲讲这三幢老房子的故事吧。
福1015:先是周公馆,再是杜公馆

该独栋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前后,有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狭长型花园和三四百平方米的二楼露台。原先的主人是创建金城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周作民。抗战胜利后成了国民党将军杜隶明的公馆。解放后,老房子由上海警备区通讯部接收,后由长宁区工商联和民建长宁区委员会使用,接着又摇身一变为上海新丽都酒家。
如今的福1015将整栋洋房划成了15
间包房,最大一间可容纳20人同时用餐,并且带一个开放式厨房,试图营造出高档私房菜的感觉。老板像主人家人样热情地招呼你免费停车,但是人均800元的消费在本帮菜里算贵中之贵了。吃到顶也不过是鱼翅、松茸、鳕鱼、鹅肝还有福字号永恒不变的熏鱼和红烧肉。
福1039:一个令人想念老保姆的地方

愚园路1039号最早是一个法国银行家的私宅,后来捐给了天主教教会当幼儿园,解放后这幢小洋房就成了长宁区幼儿园。改造成餐厅后,房子四周种上了一片竹子,遮住了周边的高楼大厦。
福1039的老板特别有意思,人家希望顾客越多、店堂越闹猛越好,他却偏要把餐桌分布得很松散,而且只接待电话预定和熟客介绍的客人,路过的客人一律谢绝,说是为了保证客人的层次,不想弄成快餐厅。人均240元的定价一点不黑心。店里的收藏品恰如其分,仿佛是文革抄家前的一个大户人家,而不是暴发户的腔调。
用老上海女作家程乃珊的话说:“那里红茶叶熏出来的熏蛋和我家的老保姆是一个味道。熏鱼是热锅里腾出来的,不像普通饭店的冷盘都是烧好放在冰箱里的。家常的红烧肉啊,小辰光过年时吃的枣糕啊,还有醉鸡和冰糕,都做得很正宗。真正的好菜靠脑子是创造不出来的,只有靠回忆。福1039的老板他自己是吃过的,所以他是晓得什么是好小菜。”
这里的厨师长小李是安徽人,所以老板经常带他去上海老牌的和新开的饭店去品尝,从来不肉麻铜钿。灵光的是,小李本身还是绘画和摄影的高手,他端上来每道菜的卖相也是你无可挑剔的。比方说,糖年糕他会做成胡萝卜的样子,可爱得让人舍不得吃。
老板的待客之道是非常绅士的。有一次,程乃珊和朋友开完圣诞派对后,一个缺席的朋友半夜打电话给她说现在忙停了。当时已经是11点三刻。程乃珊带着朋友来到福1039,店里已经没其他客人了,但是老板却特意关照主管把灯通通再亮起来,让程乃珊很感动。这顿圣诞夜宵一直吃到凌晨两点半,大家都很尽兴。
福1088:李经迈请客张爱玲

福1088是一幢米黄色的西班牙式小洋房,曾是李鸿章小儿子经迈鲜为人知的一个居住地。与枕流公寓豪宅相比,此间更为静谧雅致。如今,整个餐厅的设计都是方女士亲力亲为的,她从各处掏来老古董家什,精心布置。
餐厅不设招牌,两扇落地雕花木门将你引入。底楼客门厅是一个专门供客人参观的餐厅。中间放了一张西餐桌,桌上是摆放考究的餐具器皿和烛台。靠窗是天鹅绒面子的复古沙发,沙发前的樟木箱用作茶几,其上花团锦簇。窗帘外是条花园小径,因为小,叫人舍不得走。
门厅往里是一个客厅,厅里也有一张餐桌,用屏风与走廊隔断着。每天晚上有老先生在那里弹钢琴,你要是喜欢可以坐在皮沙发里欣赏几曲。
餐厅上下共有16个包房。除了桌椅,房间里还有大橱、梳妆台、五斗橱、壁炉等家具,卫生间都是宽大通透并且一丝不苟地铺着拼花地砖,而穿着布鞋、温文谦良的侍者会静静侍立在旁。总之整体就像是一户要请客的老上海殷实人家。
最大的一个包房在顶楼,可坐18人的大圆桌摆在壁炉前,壁炉墙上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叫边上两盏壁灯一照,相当讨喜。有意思的是,这间大包房有扇暗门通向另一间包房。而这间位置最为私密的包房恰恰是餐厅最小的一间包房。房间里有扇窗,可以望见对面人家窗台上的盆花。
福1088的大师傅是上海人,以做本帮菜为主,兼带粤菜。这里曾经推出过限量典藏版的“张爱玲菜单”。招牌菜熏鱼是张爱玲的心头爱。她幼时跟私塾先生念书,把《孟子》里的“大王事獯于”记成“大王嗜熏鱼”。按照心理学的讲法,张爱玲是爱极了熏鱼才有了这样的口误。现在福1088的常规菜单上包括了其中的部分菜品,如熏鱼、蜜汁火方(“红玫瑰与白玫瑰”)、郎姆酒葡萄干冰糕。你可以再加点些其他本帮菜凑成一席,人均在370元左右。
你去过这三家餐厅吗?有什么故事分享?
欢迎加我微博一起讨论:http://weibo.com/misszha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