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在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举行了三周年庆典。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等领导到场祝贺。
“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是沪上首个专业性、制度化、高层次的旅游讲坛。三年来,讲坛坚持“构建行业学习平台,培养一流旅游人才;荟萃旅游行业精英,打造世界旅游城市”的宗旨,逐步在业内形成了品牌,并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东方讲坛优秀举办点”。
道书明指出,“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文化精神,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庆典上,卢湾、静安、长宁等区旅游局被授予“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优秀组织奖。此外,顾小鸣、肖潜辉等专家学者被聘为第三批特聘讲师。
会后,当期主题讲座嘉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作作了“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讲述了她心中的旅游和她心中的上海。
我心中的旅游:在旅途中遇见自己
我心中的旅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遇见一处风景一个地方;第二、遇见一种生活方式;第三、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最浪漫的一个词莫过于“邂逅”,这是一种不经意的遇见,让人们在平庸、枯燥的生活中,唤醒整个生命系统,笼罩在浪漫之中。
我们听过很多某某之旅,也经历过旅行社在餐饮、住宿、景点参观上的周到服务。然而,这往往是有旅而无游,缺少了心灵的游历。我们需要在旅途中遇见自己。我们之所以喜欢一杯茶、一抹阳光、一片云彩,那都是因为这些旅途中的片段准确地击中了你自己。水波、眼风,这些不经意的流动,使你听到在自己身体里哗啦啦流过的感动。
古人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不同的风景中走近自己,才能越发从容、勇敢、光明,风物跌宕中,人心才会成熟。
记得19岁那年我正读大三,中文系组织游学,半夜登山以观日出。我们打着手电一路攀登,两边的山石上镌刻着古代圣贤的教诲。一干少年仿佛是将道理压在肩上登顶的。到了凌晨四五点,终于来到了南天门。这一刻,我明白了儒家所说的“任重而道远”。
第二天,我又独自从后山登了一次顶。那里几乎没有路,只有两三个挑夫,所以得手脚并用网上爬。我当时穿着短袖短裤,身上到处都是血口子。但看到周围山花烂漫、老树伸展的自由景致,感到了道家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后殊途同归到了南天门,看到了那幅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一种多么荣耀的接纳,不是你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接纳你成为了山川的一部分。
相遇的不确定性在庐山最为明显。那里永远云山雾海,气象万千,连当地人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我那回抵达庐山已是临近黄昏,山脚下灰蒙蒙、湿漉漉,整个人仿佛笼罩在一片阴霾中。陪同的人却坚持要我立刻登山。于是,车盘旋而上,经过了诸多庐山有名的景点。却还是被阴沉沉的天包裹着。突然,眼前阳光万丈,俯瞰云海时你会发现,往日困扰你的阴霾居然变成了脚下的一道风景。这时才恍然大悟,阳光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当时站的太低。自然就是这样开发了你生命中的某种可能,并让你坚定地走下去。
中国的原生态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丽江。那是一个没有城墙没有惆怅的城市。当地朋友把我领进了宾馆房间,嘱咐我睡外边的那张床,然后又把窗帘留出了一道缝,关照我明天7点15分,我会叫醒你。很神秘的样子。第二天,当我迷迷糊糊醒来,眼睛一下子被烫疼的感觉,玉龙雪山在晨光中燃烧,仿佛是眼前的一柱火炬。那时,我光着脚就跳下了地,啊的一声惊呼,如初恋的心动一生铭心刻骨。
后来我在纳西族导游的带领下去听古乐,夕阳中三个胖乎乎的大妈在前边边逛边聊,挡住了去路。导游小伙上前打招呼让她们让开路,大妈回头笑着说:“小伙子,人生下来就是往同一个方向去,快快走还不如慢慢走。”我以为遇到了哲人,导游却说,我们这里的人都这样。丽江的生活方式就是活一个过程,在流光浪掷中颐养生命,不需要探讨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幸福就在于在那么多的地方安顿下来,找到心的归属,产生水乳交融的默契。
我心中的上海: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上海,就是这样的一方故乡。这个移民城市以宽容的气度、博大的气象接纳了人们,并给予他们一个成为自己的机会。
上海是一个把历史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地方,继承了江浙文化的凝定,又有多元的现代气质。
上海的建筑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有弄堂,有洋房,有别墅,有教堂,她并没有因为急速发展而失落传统。我在一些公馆、会所里住过,仿佛能感到那潮湿的呼吸、历史的文脉甚至历史人物的体温。上海有顶级的超五星酒店,也有石库门这一生活载体。
上海的音乐也是如此,有江南的紫竹调,有西洋的JAZZ,凡是全世界人类能够想象出来的音乐,你都可以在上海找到,那是一种杂糅的天籁。
上海的饮食如此多元。我奶奶家在徐汇区的一个小弄堂里,所以今天我一下飞机吃午饭就点了菜泡饭,那才是奶奶家的味道。上海的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市井的热情,百叶结烧肉、油爆虾、油焖笋这些家常菜令人垂涎。同时,上海也是西餐最早普及的地方,这里能满足你对咖啡、牛排的需求。
上海的这些元素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化合成一种全新的、不可替代的风标。上海给人呈现的是一个有创见性的未来。包容并不是目的,其结果是塑造出一个永远特立独行的自己,让这座城市可以在全球被识别出来。
2008年到2010年是中国的大时段,奥运、60周年大庆、世博都是中国话语权上升的通道。2010年,历史将上海推上了旅游舞台。这座从容、典雅、迤俪而来的城市将如何在世界的面前打开自己?场馆准备好了,精神呢?设施一流了,软件呢?意识呢?
长达半年的世博迫使人们不再是一个过客,而是必须在上海居住一段日子,沉浸一番,感受其国际化、人性化的特质。因为在上海你总能找到一处地方安顿你此刻的心情。一群朋友可以去新天地,两三知己可以去衡山路,瑞金宾馆的老楼可以让你一点一点地绕进去,坐下来,找到生活的坐标。
如果说在世博展馆中见识的是世界各地的文化,那么上海就是你遇见自己的地方,之所谓“乘物以游心”。在物质生活中穿行,感觉生命气场的博大,像孩子一样勇敢天真,又能像老人一样淡定从容。这一刻,你便潇洒、自由、从容、博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