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结构和语言看长篇小说《河床》的文本价值

(2008-07-14 10:52:13)
标签:

长篇小说

河床

评论

分类: 河床评论专题

从结构和语言看长篇小说《河床》的文本价值

陈启文长篇小说《河床》评论综述论点摘编之四 

 

雷达:越是风格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强、陌生化的特点特别突出的作品越不好把握。我觉得《河床》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它的艺术形态也好,它的生命形态也好,它包含着很多艺术情趣、艺术韵味、艺术意象的东西,当然也就把一些解读的难题留给了我们。我不是说《河床》就一定是经典,但接近经典,有向经典气质靠拢的迹象。每一次重读都有第一次读的新鲜感,不是看了一遍就不想看了的,而且每一次重读都有久别重逢的感觉,这一般就是带有经典气质的作品所有的。它放进了许多散文的抒情性的东西,写意性的东西,诗歌的意象性的东西。我觉得沈从文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湘西的世界,陈启文则在湘北洞庭湖创造自己的一个世界。整个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条河,这个河床。这是一个回到存在的现象。它在叙事上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去,深入到每一个经络里展开。我觉得这确实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

 

蒋巍:关于本书思想上、哲学上和文化上的意义,许多专家已经讲得非常深刻。让我最突出的印象是,《河床》作为一个很纯粹的文学文本,将文学作为一个审美的活动,这样的阅读也是一个很纯粹的审美过程。应该说就我的阅读范围看陈启文的这部长篇堪称是一部美文,全书通透着一种苍凉的诗意。很多同道都知道我反对现在的小说家们淡化人物,淡化情节,但是面对《河床》,我不能不缴械投降。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又精美的文学文本。我的目光经常回会在很多话上停顿,反复去品味,反复去惊叹这个作家怎么会去这样想象,怎么可以这样形容,或者是怎样这样的富有诗意,我觉得本书的这样的一个艺术风格让我看到了纯文学的一个典范性的文本。我这样的一种感觉,像一种诗意的浏览,诗意的徜徉,诗意的审美。我看我们许多大评论家还在非常执著地谈论关于本书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面对这样的文本我几乎忘却了它思想上的追求,我只觉得在纯文学的表达上,陈启文如此的纯粹,如此的精道,如此的富有诗意的想象,我不能不投降。《河床》这种散点透视般的对人物的描写,如潘桃花,我外公,我,包括通过我的眼睛里散点式地看到的各种人物,让我想到了印象派的绘画,那种略带一点朦胧,但是又相当的绚烂,那样的寥寥数笔。你说这个人物很生动,我仍然觉得好像又并不是那种传统上的人物形象的生动,我觉得它的一切生动是文学的生动,而不是生活的生动,或者是思想的生动,或者形象的生动。我想它的所有思想、形象、人物、情感等等归根结底表现为、或表达为、或凝聚为它的语言的生动,文学的生动。但这样的生动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就比如我吧,可能语言没怎么生动,于是企图老用深刻的思想来表达什么,而陈启文能够如此自信地用语言征服思想,征服人物,征服情节,所以他的笔下各个人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那样的一种灵动,让我感叹的最后还是要回到他的文字上来,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非常的罕见。

 

何西来:《河床》并不靠紧张的环环相扣的情节取胜,结构上也不十分紧凑,其中,分为五部,亦各自带着相对独立性,很像一组系列中篇。然而,放在一起,却无扦格之嫌,能够让人兴味盎然地读完,没有断续的感觉。原因是它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故事,以谷花洲的父族人等为主,只有第五部,写的是母族。血缘的纽带和割舍不了的亲情,从根本上使人物气脉相通。更主要的是叙事主人公“我”的体验,“我”的,同时也是作者的乡愁和情愫,把各个部分凝铸为整体。虽然陈启文说,他的这部长篇不是一口气写完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写作过程,但因为注入了他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家庭历史,而他的对乡土的爱,又是真诚的,所以称之为血泪文字,当不为过。王蒙在一首七律中谈到自己的小说写作时,曾有“长图裁制血抽丝”之句,用来说陈启文之作《河床》,也是庶几乎近矣。

 

贺绍俊:读陈启文的《河床》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这不是一般的小说也不是一般的散文所能够带给我的,所以即使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河床》的独特性也足以引起我们讨论的兴趣。我们或许会说,作者写作的成功一定是因为他具备了自觉的文体意识。但与其说这证明了作者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不如说《河床》所叙述的内容决定了作者只能采取这样一种独特的文体结构,他所要讲述的内容是如此独特,以致必须将其放置在一个独特的文体框架之内才能表达清楚。那么,它所叙述的内容很独特吗?它不就是作者对于故乡的回忆吗?在这回忆中不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情感,进而对于乡土的情感吗?阅读《河床》很容易唤起我们对乡土小说的记忆,《河床》里的基本元素大多就是乡土小说的元素,土地,河流,田园,传统伦理,原始朴素的人性,等等,有人因此将《河床》称之为“新乡土小说”。“新乡土小说”的评价显然敏锐地把握到了《河床》的新质,我很欣赏这一提法的眼光,但我又分明感觉到作者陈启文将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乡土小说的元素组合起来之后所表现出的主题是迥异于过去的乡土小说的,它跳荡着生命的活力,张扬着生命的个性,展示了生命的顽强,烘托出生命的神秘,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和感悟。

 

崔道怡:作为一部长篇,《河床》的“反结构”倒也是一种创新结构形态。五部中篇血脉相连,犹如观赏长廊画屏,晶莹辉闪夺人眼目,心血绵延动人魂魄。但既然流淌在《河床》上,那么它就又可以是循环变换的。今后再有属于这一系列的篇章,无妨重新排列组合。而我想提示的是,其中艺术更显精美的章节,应该葆有独立地位。作为中篇的《河床》,我认为就富有相当经典的意味。

 

何镇邦:当下的一些小说评论者习惯于把小说分为若干类型,如若一定要分类的话,我拟把《河床》称为诗化小说。这不仅因为作者的语言与小说营造的意境是富于诗意的,它运用若干象征,如用大河与河床的总体象征来象征他笔下的乡土和人类精神;用“桃花水母”来象征我大娘潘桃花;用“象形瓦釜”的图腾来象征永不割舍的血缘;用一条永远不停航的船象征我外公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等等,均使小说中的诗意更加浓郁。小说采用“我”(春仔)孩提时的视角和中年人的视角这种双重视角与双重叙述的方式来叙述谷花洲的故事,采用五个部分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联结在一起的结构形式来安放这个故事。这种叙述形式或大结构形式也是独特的。

 

周一民:陈启文的新乡土小说“新”在哪里?《河床》的文本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河床》换了一种叙事方式,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床》吗?很可能,那真的就是一部怀念故乡的小说……很多人把陈启文的新乡土叙事视为散文化写作,这是极大的误解。的确,他的叙事不是一般小说那种线性的展开,而是以“场”呈现,为的是寻找一种更为广阔的也更自由的乡土视野,他用心地、一以贯之地感受着,从《仿佛有风》中的诗意,到《太平土》的深厚,一变而为《河床》的大气象。它以磅礴的气势突入不同的时空,叙述是多层次叠加和反复穿插的,读者可以听到各种叙述的声音。陈启文试图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多重意义和复调性。无论从它的多义性、多重象征性到隐喻层面的表达,还有它的许多意象,都是认知和理性难以抵达的,而艺术的最佳状态,即难以言说的状态。陈启文创作这部作品,无疑也是处于他最佳的精神状态,你能感觉到,这一刻他完全属于自然和时间。

 

附:《河床》主要评论、评介索引

(按发表时间为序)

 

人文魅性的激活与成长的多样性关照

施战军/《花城》2006年第1期

 

北大评刊:评陈启文的《河床》

北京大学当代文学课题组、当代最新作品论坛

曹文轩、邵燕君、王振峰《北大年选·2005小说卷·导言》

《文学报》2006年3月2日

 

《河床》的人口文化意义

北乔/《文艺报》2006年4月20日

 

属于生命的最深刻体验

魏泉鸣/《作品与争鸣》2006年第5期

 

重构乡土的诉求与野性的思维

张弛/《作品与争鸣》2006年第5期

 

人性的拷问与抵达

蔡勋建/《文艺报》2006年8月29日

《湖南日报》2006年8月31日

 

现实的酷烈与回忆之美

李云雷/《中国艺术报》2006年(总第403期)

 

乡村与边地的双重变奏

王春林/《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中国大陆:一部爱与受难的生命史诗

周一民/《世界日报》全球版(WORDDAILY)文化评论2007年7月2日海外首发

 

又一部“生命的史诗”

奉荣梅/《长沙晚报》2007年7月13日(专版)

 

想象奇妙  意境开阔

谢作文/《文艺报》2007年8月16日

 

关于文学,关于《河床》——陈启文答湖南作家网记者问

黄中泉/湖南作家网2007年9月?日

《芙蓉国年鉴》2007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寻找观察和呈现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读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

李望生/《文学报》2007年10月11日

 

对人类精神源头的回溯——读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

何镇邦/《文学报》2007年11月29日

 

葱茏丰沛的生命小说——读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

贺绍俊/《文艺报》2008年1月5日

《芙蓉国年鉴》2007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中国武警》2008年第2期“橄榄书屋”转载并重点推荐

 

生命气息的真实弥漫——读陈启文新作《河床》

崔道怡/《中国文化报》2008年1月21日

 

《河床》:“有城市学历的乡下人”永远的烙印

徐虹/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22日

 

陈启文长篇小说《河床》展现湖湘文化

吴明/《人民日报》2008年1月24日

 

长篇小说《河床》展示湖湘作家创作实力

钟研/《文艺报》2008年1月26日

 

陈启文长篇小说《河床》:纯文学的一个典范性的文本

蒋巍/加拿大《华侨新报》(Montrel Chinese Online Chinese)2008年1月28日海外首发

 

谷花洲的生命之歌——读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

何西来/《羊城晚报》2008年2月2日

 

《河床》:极具韵味的新乡土小说

杨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2月14日

 

长篇小说《河床》以小见大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