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梁---碣石村穿越
标签:
碣石村狗牙山南大梁 |
分类: 游记 |
2022年10月30日
一年多没有参加户外了,报名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故早上赶第一班公交到达航天桥西时,才六点四十分,比约定集合时间早了50分钟。
今天走的线路是蒼穹之昴带队的“南大梁—碣石古村落穿越”。老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前年曾随老苍去过一次盘山,挺能侃的一位小伙。
碣石村坐落于门头沟雁翅镇的大山之中,是北京有名的古村落之一,心之向往却一直没去过。我们这次的路线是先爬山,后看古村落。
7点20时队员到齐后准时出发,9点半便到了登山口。从林子台村无名烈士碑处进山,开始翻越南大梁。
抬眼望着眼前的大山,已经百叶凋零,满目枯黄,提早进入了冬季。路口的烈土碑在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时期,这连绵的大山里即是抗战的根据地,也是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战场。所以说我们现在平静的生活来之不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他人砥砺前行为后人趟平荆棘罢了。
上山的小路清晰明显,坡度相对缓和,没有断崖和陡坡,对我这个许久没有活动的弱驴来说,强度刚刚好。只是或许这条路近此日子走得人少,两边荆棘茂盛,特别是野山枣树的细刺,扎手划脸挂衣服,感觉有些不适。
南大梁上风景一般,登上一峰又一峰,越往高处走,眼前的视野越开阔,看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心情也豁然开朗。遇到高耸突兀的大石,总有队员站到石头尖上去拍照。我的体能太差,光走路都累得很,没有精力去与爬高,错过不少景致。
快到山顶时,下起了小雨,本来就灰蒙蒙的天愈发暗沉。远处狗牙山的轮廓越发模糊起来。南大梁顶峰的标志是一座输电铁塔,我们在铁塔旁路餐休息。好在雨停得也快,吃过饭雨基本上也停了。
从铁塔旁边的小路直接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许是刚下过雨的原故,还很滑。半蹲着亦步亦趋,依拽着路边的野草,小树枝,好不容易下到平坦之处,回头一望,却原来我们身后是一座刀削斧砍般的直壁,想着刚刚就是从那直壁处下来,顿觉自己潜力无限。
再往前便是村民的机耕路,可边走边看风景了。路经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虽只剩几户人家居住,多半房屋已经坍塌,但防疫工作仍旧做的极好,村子被铁丝网围了,村口也装上了铁门。由此窥一斑而知全豹,大是大非面前,越是低层百姓越有大局观,这也许就是华夏民族能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基因所在吧。
两个村子离得不远,又走二十来分钟,便是碣石村了。
群山环抱的碣石村,位于雁翅镇西部,狗牙山脚下。据说成村不晚于金代,以前叫三叉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因村子周边有许多上百吨的巨石,因有"立石为碑,卧石为碣"之说,所以又名为碣石村。
此刻天已放晴,深秋的斜阳给这个整洁古村落渡上了一层暖意。村头只有几位老人在晒太阳,整个村子异常安静。村里的房子大都是北方特有四合院,一进、二进、三进的院落都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虽有倒塌荒废的院子,但大多保存完好。
村里古树甚多,特别是村内的两棵古槐,是碣石村的定村槐,据说已有千年,且有“先有二槐树,后有石碣村”之说。如今两棵古槐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机昂然,已成游客打卡处。
在寻找对泉寺遗址时,在村边核桃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他一边给我们讲村子的历史,一边给我们捡拾落到地上的核桃,并一直催促让我们敲开尝尝。里面的果仁确实香甜美味,比超市买的好吃很多。问起些老核桃树的树龄时,这位老人说他也不知道多少年了,他小时候这些树都已经这样了。看着高大的树冠随风掉落的核桃,再看看这位热情淳朴的老人,很是感慨,如此淳朴的乡民,现在已不多见了,这里虽已被开发,可能是交通不便的原因,来的人并不多,故商业氛围并不浓,依旧是清新淳朴的田园风。
碣石村还有一大特色便是井多,据说村里只有五十多户人家,最多时竟有72口井,现在依旧还有56口,被誉为“京西井养第一村”。除此村内还有医馆、杂货铺子等便民之所,由此可见碣石村曾经的富庶和繁荣。
目前碣石村是红色教育基地。它是抗战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也是很重要的历史纪念地。二槐树向南,一面墙上挂着“肖克指挥所”的牌子,顺着牌子往里走,是一排空置的平房,据说肖克将军抗日战争时期曾在这里住过。碣石村也曾是乡政府所在地,后来才搬走的。这些都说明了它曾经的荣光。
一座座古民居、一棵棵古槐、古柳、老核桃树、一口口老井、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巨石,都是碣石村的特色,它们一起勾勒出碣石村村容村貌,记载了这个村子的荣盛兴衰的历史。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碣石村与大山里的其他村落一样,慢慢的衰败了。目前村里都是些留守的老人,极少见到年青人,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这个村子会更加衰败。没有办法,这是历史的必然。
太阳开始落山,我们告别碣石村,也要返城回家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