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评他人 |




于方寸之地显无限生机
——女画家吴晓虹笔下的花果鱼虾之作
青年女画家吴晓虹,上世纪70年代出生,祖籍广西来宾,生长在广西南宁,大学文化,醉心于书画事业,且初有成就。黑龙江著名的《青少年书法报(少年版)》曾以整版报道她的事迹,发表她的书画作品及创作、教学心得。
吴晓虹从小基因遗传、家学渊源,生活在较好的家庭文艺氛围之中。其父自退休以后,即长年坚持书画创作,是远近闻名的丹青高手与老艺术家。吴晓虹追随乃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向就喜欢写字、画画,中学时代便曾获得过书画奖;随着年岁增长、阅历拓展,于求学、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勤奋习练,又得乃父及祁老等恩师在一旁指点有方、悉心引导,遂时有体会、长进。近些年她专事书画,一方面自己坚持深造、埋首创作,另一方面又在一些少儿培训机构、知名小学兼课授徒,佳作不断、人才辈出,她自己与她弟子的作品屡有获奖及见诸报刊,并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可谓成果斐然。
跟中国历代的许多女性画家一样,吴晓虹的绘画作品虽然在题材、手法上比较全面,山水、人物、建筑、市井等,水彩、素描、工笔、儿童画等,她都有所涉猎、努力发展,但她还是更潜心于、擅长于画花鸟虫鱼特别是花果鱼虾,而且是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比如她笔下的葡萄、葫芦瓜、荷花、牡丹、金鱼、淡水虾等,鲜活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情趣盎然,于方寸之地尽显无限生机,给人感觉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其中最好的还是那葡萄、葫芦瓜,画家对诸水果的形状、大小、色泽、光亮、位置、搭配甚至温度、气息、味道等都把握得非常好,手法精湛娴熟,且看那鲜果们滚圆熟鼓、晶莹剔透,肉质饱满、汁液四溅,或红彤彤、或黄灿灿、或绿油油、或蓝幽幽,肥嘟嘟的、脆生生的、娇嫩嫩的、水汪汪的,凸立于画面之上,似乎有3D效果,仿佛真的、活的、新的一样,实在是令人垂涎欲滴、爱不释手,恨不得从图画里抠出一颗或一块来吃。
说到葡萄,这是一种非常好吃的常见水果。中国人食用葡萄的历史悠久,早在两三千年前《诗经·七月》中就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这里的薁指蘡薁,就是一种野葡萄。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20多种,分布范围很广。《诗经·王风》中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这种叫葛藟的也是一种葡萄科植物。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当地葡萄栽种和葡萄酒生产技术。《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魏文帝曹丕是最喜爱葡萄的古人之一,他曾诏告群臣,说别的水果都比不上它。葡萄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文人都留下了咏葡萄的诗词,如唐代唐彦谦写的《葡萄》:“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宋代苏轼写的《谢张太原送蒲桃》:“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葡萄)。”但最著名的还是唐代王翰的名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中国古代,葡萄入画历史久远,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们所吟咏、颂扬的对象,很多画家都喜欢画葡萄。在国画花鸟画当中,葡萄已成为名师们信手拈来的素材,它代表着丰收和富裕,有吉祥喜庆、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一本万利的寓意。尤其是成串葡萄,它意味着硕果累累、多多益善;若再配以机灵的小鸟、蠕动的虫豸,使得画面静中有动、生机蓬勃,更加充满情趣、引人遐思。众所周知,明代徐渭是史上画葡萄第一人,他尤善画墨葡萄;此外还有南宋林椿、温日观,清代八大山人、慈禧太后,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苏葆桢等,亦都是画葡萄的大家。
吴晓虹多年来痴迷于绘画葡萄等花果,且小有所成,值得赞赏;但跟上述历代大师们相比,她毕竟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的功力与独创性还嫌不够,她将来要走的路还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