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出版信息 |


当然,曾国藩更是确有才学。十年京官,他交结了不少朋友。人以群分,这些人也多是有才学的,如邵懿辰、郭嵩焘、何桂珍等。他们讲究实际,经常商及国家政治大计、经济得失,有时还联系实际进行考察;如曾国藩在工部侍郎任上时,就常研究舆地学,对各地地理设置非常注意。
曾国藩以读书为本,居官操守廉洁,生活俭朴,为此并以“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为勉,自书自居为“求阙斋”。
鉴于长期的与各界人士交往,使曾国藩具备有善于识人、知人善任之才干,天生的统帅。
江忠源不拘小节,“任侠自喜,不事绳检”。曾国藩和他作了几次闲谈,认为他颇有才干,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塔齐布是绿营游击,曾国藩发现他每次训练士卒,必自执旗指挥,虽然暴风骤雨亦如同平时,就认为他出类拔萃,大加信用。
湘军名将鲍超、杨载福均出身行伍,彭玉麟是一个穷秀才,曾国藩在他们穷途潦倒时,就发现他们都是将才,即加以提拔、选任。
相传,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带着刘铭传、潘鼎新等4个部属去叩见曾国藩。曾国藩先是躲在屏风之后观察,故意迟迟不见。等了多时,他人只得耐心,而刘铭传就不耐烦了,即离开座位走来走去,大骂山门。曾国藩看在眼中,后来他对李鸿章说:4个都是将才,而此人(刘铭传)更是帅才,切不可等闲视之。后果应验。
曾国藩确有他的人才鉴定,讲实学,多以诚朴为准。比如他所定的湘军带兵之人,须具备所谓的4条标准:(一)才堪治民;(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耐辛苦。所以湘军统兵的营官,多数是读儒书的知识分子和绿营偏裨,他们是湘军的骨干。
因而,在他任两江总督期间,其幕府人才之盛、湘军将帅之精,据统计后来得以成名的就有182人,其中做到一二品官的,即总督有14人,巡抚有13人,提督、总兵各有20人,达47人。
这是一个集聚人才的群体,因而湘军前期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虽然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败而仍能凝聚不散。
(《太平天国十四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