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百年前清华就提倡“通才教育”

分类: 杂文言论 |
清华学校是外交部管辖下的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改名之后,其办学模式完全仿效美国。学校设西学部和国文部,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乃至课外活动,深受英美式“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影响,强调科学教育。学制分中等、高等两科,各为4年。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高等科毕业生全部资送赴美留学,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学习。其后,派遣留美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清华学校以“要求严、外语好、体育好”而著称。严格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各种会社团体与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学生勤勉朴实已蔚然成风。严谨的教学、频繁的考试、苛严的计分、很高的淘汰率,以及出洋的前途,促使学生们用功读书。如在1911—1921年间,学校共招收1500名学生,除在校学习的383人外,毕业的只有636人;而历年被开除的有301人、退学的135人,算上死亡的45人,淘汰率高达32%。在1959年公布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清华这一时期学生达28人之多,如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梁思成(1901—1972,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之子)、竺可桢、金岳霖等大师。
周诒春,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他在主政清华期间,卓有成效地实行了一系列方针,使学校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他极力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推行“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或称“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对于德育,学校总的出发点是:“盖以学校教育之精神,不徒在教授生徒以高深之学理,亦当养成其高尚之德性。”“提倡德育,端品励学,增进其自治之基。”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5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即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自1913至1925年间12次华北运动会,清华7次获得团体第一名。

【1914年清华校长周诒春】
周诒春曾推行著名的“强迫运动”: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1916年秋,为增强学生体魄、锻炼尚武精神,学校组织成立兵操训练营,并聘请美国陆军学校毕业生李寰伟为兵操营长兼教官。李寰伟把学生编入兵操训练营,设有营、连、排建制。学校还为兵操营定制军服、军靴和操练枪,并建立军乐队。此时尚缺少一面军旗。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的消息称:“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
1915年,14岁的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8年后赴美留学。对于清华的体育活动,梁实秋亲切而生动地回忆道:
“清华对于运动夙来热心。校际球类比赛如获胜利,照例翌日放假一天,鼓舞的力量很大。跻身于校队,则享有特殊伙食以维持其体力,名之为‘训练桌’,同学为之侧目。记得有一年上海南洋大学足球队北征,清华严阵以待。那一天朔风刺骨,围观的人个个打哆嗦而手心出汗。清华大胜,以中锋徐仲良、半右锋关颂韬最为出色。徐仲良脚下劲足,射门时球应声入网,其疾如矢。关颂韬最善盘球,左冲右突不离身,三两个人和他抢都奈何不了他。其他的队员如陆懋德、华秀升(1895—1954,蒙古族,云南通海人)、姚醒黄、孟继懋(1897—1980,天津人)、李汝祺(1895—1991,天津人)等均能称职。生平看足球比赛,紧张刺激以此为最。……”(摘自李子迟等人著《清华百年演义》一书,济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