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言论 |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在清华学堂里,工字厅外,那一串串白色、紫色的丁香缀满树枝,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开学伊始,清华学堂就爆出了首任教务长胡敦复的辞职风波。
胡敦复生于江苏无锡,祖父为当地知名教谕;父亲和仲叔是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水利事业家。他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后在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7月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在南京江南高等学堂任教。1910年4月,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聘任他为学务处学务提调,负责游美肄业馆的招生和教学工作。胡敦复参与了1910年第二批直读留学生的考选工作。次年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后,25岁的胡敦复成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
对于胡敦复辞职缘由,学堂监督周自齐曾解释:
“胡先生为人才学极富,但诸事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众职员亦不喜他,而且学生中又有许多谣言。”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胡敦复办事能力的肯定,而对其为人却不免有所批评。《吴宓日记》亦评价胡敦复“为人才学极富,且就任以来办事亦极有条理;但诸种举动皆嫌过于专制,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而且性气高傲。”看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的确道出了胡敦复辞职的原因。
作为“太上皇”的美籍教师,在清华早期的教职员中待遇甚优,月薪平均是中国教师的3倍多。在住房条件上,这美籍教师与中国教师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北院住宅区造价高昂,有整套的卫生设备,区内还有俱乐部、体育场,每套住宅都有5个以上的房间,后院还配有“下房”,时被讥为“小租界”。而数十位中国教师,多数要租赁附近民房,少数分到中式住所,尚须付租金。这让教务长胡敦复极为愤懑。此时,10位中国教员朱香晚、华绾言、顾养吾、吴在渊、顾珊臣、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和胡敦复一起成立“立达学社”,以研究学术、兴办学校为职志,胡敦复当选为社长。
由于清华学堂的中等科和高等科各采用一套试卷,一次招考4个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各有差别。如吴宓之前已接受较为系统的中学教育,考入清华的目的是为圆出国梦。吴宓曾在日记中写道:“将来果能靠住往新大陆一游,则静待几日亦无可奈何之计,否则机会不易得也。”胡敦复针对此种情况,在国内首次采用选课制。
胡敦复
何谓选课制?选课制是一种分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固定的年级,课程安排打破中、高等科的界限,按各个学科课程的深浅程度分成级别;同时依据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安排在相应的级别就读。胡敦复把全学堂的主修课程分成10大类,按课程的难易程度确定8个级别;对应中等科至高等科的8个年级,每个级别再分为上下学期。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给他们安排相应难度的课程,为每位学生制订了一张课程表。然而,美籍教师大都是美国普通中学教员,难以适应胡敦复这种类似大学教育的制度。
此外,胡敦复重视理工科,而美籍教师重视英文、欧美史地等课程。美籍教师主张“学生先把英文学好,还要着重学美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课程可到美国去学,在校内只学点最浅的”。再则,胡敦复聘请的多位中国教师,不少人是其南洋公学同学,擅长数学、理化等科学,学生甚为钦服。而美国教师薪俸远比中国教师高,但只能授低浅之课程,为学生所轻视,于是对胡敦复渐生不满。美国公使出面干涉。胡敦复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摘自李子迟等人著《清华百年演义》一书,济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