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生于人性和时代——读评《屈家冲》

标签:
屈家冲余春明网络矛盾文学奖 |
分类: 我评他人 |
悲剧生于人性和时代——读评《屈家冲》
文/布衣(余春明)
作家肖飞(李子迟)参加第二届网络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屈家冲》,这是一部典型的悲剧。描写的是主人公屈济、屈琳琳被农村封建保守落后的礼教、舆论所棒杀的爱情和生命。
文学大神级人物托尔斯泰先生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其实不然,所有不幸除却人性那不同的部分,还有大概相同的部分,就是社会造成的不幸。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的人性,因此,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屈家冲》描述的是南方某个乡村。里面描述的人物,却可以在中国几千年农村里寻到踪迹。屈济、屈琳琳代表未来和希望;屈承志代表德高望重的长辈;屈太平代表望子成龙,又在家庭一手遮天的家长;屈济母亲代表忍耐、疼爱子女的家庭妇女;牛鸿代表仗义的力量;义有余代表好吃懒做、无赖泼痞的一群;周波丕、屈缴带等代表扇阴风、点鬼火,祸害乡里的一群。农村各色人物描述是齐全的,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估计以后很久还会存在。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真正的悲剧所在。
故事发生的时候,是1986年。作者说这是一个封闭的乡村,但是,那时候已经有公共客车,也能够坐火车去地区,而且,已经有人外出到南方“见过世面”,所以,单就交通而言,故事发生的地方并不是封闭的地方。两个主人公在分别十多年以后,在回乡的客车上偶遇了。分别的时候,是两小无猜。相聚的时候,是情窦已开。借着几个人的回忆,文章对“文革”进行了大量描述,对于两家人来说,“文革”是一场灾难,是一个悲剧,作者也是这样断定的,这恐怕就是伤痕文学的重大影响。文章还借着故事,对屈家的祖先进行了考证,对家族历史进行了大量描写。
悲剧在两个主人公相聚时,似乎就已经注定。两人分别时,虽然年幼无知。屈琳琳心里却只装着屈济。屈济却有父命难违的一个未婚妻义荷花。还有一个纠结于他的女同学马燕。而义荷花却与牛有发相好。看上去很复杂,其实也很容易解决。特别于现在的人们看来,这个悲剧发生,有些不可理喻。1980年代,居然还有父母如此干涉子女婚姻,而致逼迫子女选择死亡。这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恐怕都不可理喻。却在《屈家冲》发生了。
这个悲剧发生的时代,已经不是如此封建保守的时代,也已经不是父母能够逼迫子女的社会。但是,作者笔下的农村,却仍然如此封闭保守落后,可见,农村被文明遗忘了。直接导致悲剧发生的谣言,还有看似充满正义的屈不平,都不值得尊敬。他原来只不过,是一个用正义包装起来的愚昧、封建、暴力的家长。但是,两个成年人,轻易选择放弃抗争,结束自己的生命,实在令人可怜多于可惜。不论对于谣言,对于家长,对于捍卫自己的爱情和人生,在1980年代,两个成年人已经有着若干选择。
作者的文笔是优秀的。文章用了大量描述手法,不仅用大量文字写景,还用大量文字写人。用了很多地方特色鲜明的语言,当然,没有自始至终使用地方语言。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提到大量名人和著作。这些都是作者文学修养和基本功的体现。而正是如此,使整篇小说的文人气息太重,过于“学院派”。作者干涉人物和剧情发展的痕迹很明显。没有做到塑造人物,而后,由着人物的性格去发展故事,总是用线牵动人物。虽然,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但是,人物的性格矛盾太大。这使悲剧看上去不是那么“顺其自然”,好像是制造的悲剧。
总的说,《屈家冲》还是值得阅读的,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或者五邻六舍的影子。笔者生于1970年代,对于这些人物,有着很大的认同感。农村曾经是很宁静的地方,虽然曾是保守、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却保存了最后的纯洁、安宁,多数农村的乡风是温暖的,并不是处处都发生《屈家冲》这样的悲剧。因此,这场悲剧里的两个主人公,并不是农村青年中的大多数。守住自己的内心,留住希望与梦想,前行,不要选择逃避!自我死亡,是最卑微的抗争!

后一篇:+“王八蛋”让乌龟背了千年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