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虐童奸童案看中国人只尊老不爱幼
(2012-10-30 08:25:50)
标签:
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公共汽车让座虐童案中国社会 |
分类: 出版信息 |
中国传统美德只有尊老没有爱幼
14年前,我从北京的一所全国知名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我已经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作品,并加入了省级作家协会,再加上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光环,想在北京一些报刊、出版社、文化机构或中央机关、国企找个工作那是非常容易的,况且许多单位也确实都给我发来了橄榄枝。可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回南方去,“义无反顾”。为什么呢?一方面我那时很想去大学当老师,而我只是本科学历,要留在北京这些重点学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地方找一个普通院校;另一方面我那时并不喜欢北京,原因有好几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所以很自卑。怎么说呢?我发现自己在乘公共汽车时,那些女售票员对自己恶声恶气的,很不尊敬。没想到,考上名牌大学了,应该算是有些社会地位了吧?可竟然连售票员这样社会最底层的人都看不起自己,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便对北京和北京人印象很不好,也就不想留在这里了。
可是,当我离开北京,回到南方后,随着岁月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了北京和北京人的可爱,在中国想要搞文化自然北京是首选,所以在7年前我又把南方高校的工作辞了,回到北京从事专职写作,又一次“义无返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但更加理解了北京和北京人的许多优点,而且也明白了当初为什么连公共汽车售票员都看不起我这样的“名牌大学高才生”。其实她们并不是看不起我,而是她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做派、习惯、态度,并非针对我一个人;另一点就是因为我那时年纪还小,一个小娃子,而她们是大人,故没必要对我过于尊敬、态度友好。等到后来,我长得越来越大了,成了大人了,她们也就越来越尊敬我了——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年来北京人的服务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这还得拜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等种种原由所赐。
通过这件事情,我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说,我们平时常说,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尊敬老人确实是有的,我们也一直做得很不错,“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弟子规》、《三字经》、《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类似的故事和名篇非常之多;可爱护幼年就并不见得。根据我作为中年人四十个春秋的经历、见闻和体会,我们哪有爱幼的习惯?反倒是长者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装腔作势、颐指气使,对青少年否定、指责、批评、谩骂。在社会的公共场合,似乎什么都是要先让着长者,而青少年就只有“靠边站”、“慢慢来”的机会。
其实我们稍微用脑子想想也就知道,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尊老与爱幼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怎么可能同时做到统一呢?要尊老就很难再爱幼,要爱幼就很难再尊老。只有一个机会、一个选择,没有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皆大欢喜的事情发生。妻子和母亲一起掉进水里,该先救谁?这个经典著名问题,在中国已问了无数年。父亲和儿子,对谁要更好一点?我曾经对人说,应该对儿子更好一点。然后就被人骂:你不孝顺,没有资格当老师,算不上知识分子,读书越多越不像话,人品有问题。
在公共汽车、地铁、火车上,或者是公众场合,座位都是先让给老年人坐的;当然也有小孩子的座位,但他不能单独占一个,必须大人抱着才行。尊敬老人固然应该,可有谁考虑过我们这些中青年人的想法呢?社会主要是我们在建设,每天起早贪黑地辛苦工作,为了这个家庭,也为了这个国家,我们压力很大、非常劳累,难道就不能坐一坐?对年纪很大、身体不好、站着困难的老翁,我们是应该让座的;可相对年纪略轻、身体健康、战立没事的长者,为什么就一定得给他们让座呢?[真的,有时偶尔在公车上得了个座位,暂时是坐下了,虽然感觉很困,甚至身体还不舒服,可仍觉得如坐针毡、周围无数人盯着自己看,似乎咱不是老人就只有站着的份。]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段日子里,中国各地发生的一些公车上为占座、让座而起的事件,还有幼儿园、小学虐待儿童、孩子的事件,女童遭性侵、猥亵甚至被奸杀,还有不少反映婆婆和媳妇闹意见的电视剧的一度热播,以及一些父亲和儿子之间酿造家庭悲剧的新闻,都是中国传统里只有尊老没有爱幼、中国人普遍对年纪相对较轻的青少年和幼儿不够爱护尊重,导致矛盾冲突聚集激化的结果。中国传统里有很多美德,但的确也有很多糟粕啊。
其实要说得更根本一点,那也是因为我们“老大中国”走过了几千年,传统已然式微,不但爱幼的糟粕没有改善,尊老的美德也荡然无存了,正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未建立,这个“转型期”究竟还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