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早年就读南京路矿学堂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02-17 01:02:24)
标签:

鲁迅

南京路矿学堂

赫胥黎

天演论

达尔文

分类: 散文游记

在我们的记忆与印象当中,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似乎只是一个成天静坐在书斋里、奋笔疾书的枯瘦文弱小老头。没想到,他当年也曾有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光。其实,大凡那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其在曾经的青春岁月里,又有谁不是理想远大、雄心勃勃、一马当先、绝不服输呢?

早在清朝末期,青年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的时候,不但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而且也很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那时候,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谈不上有多少锻炼项目。而鲁迅自己仍坚持锻炼,他最喜爱的运动是骑马,并自称“戎马儒生”。

每逢假日,鲁迅常常会约上几个好朋友,去野外骑头大马。骑马时,你追我赶,扬鞭奔跑,是一项相当剧烈的运动。起初,鲁迅练习骑马时,由于马不驯服,骑术也不高明,常常摔下马来,不是衣服哪儿撕破了,就是身上哪处流血了,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练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的。

有的同学劝他不要再冒险了,鲁迅总是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表示决不罢休。后来,他的骑术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熟练地驾驭着骏马,驰骋飞奔在旷原上了。

有一次,鲁迅骑着马路过附近的清军兵营。那些善于骑马射箭的八旗子弟,看到骑马而来的竟然是个身材矮小、相貌清秀的汉人小伙子,便吆五喝六地嘲弄他,侮辱他。但鲁迅决不畏葸不前,他满脸怒气,扬起鞭子狠狠抽了几下马匹,抖动抖动缰绳,两腿用力一夹马肚子,那马一声嘶叫,便“踏踏踏”地飞驰而去,背后腾起一溜烟尘,从而灭了清军们的傲气……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3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学而优则仕”,“售与帝王家”嘛;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绍兴师爷可是赫赫有名的);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而鲁迅所走的,却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第四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那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但鲁迅目光长远、思想开阔、标新立异,仍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条在当时具有开拓性的道路。

1898年,17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绍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此前他名叫周樟寿,此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其全名为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清廷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号称“格物致知”。

期间,鲁迅的两大爱好,一是阅读,二是骑马。可谓文武兼修,有往儒将方向发展的趋势。

他主要是阅读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境界,增长了见识。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这是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著名著作,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鲁迅对于功课并不非常勤奋地温习,而每逢考试却仍名列前茅。1902年初,鲁迅以优异成绩从南京路矿学堂毕业,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东渡扶桑,入东京弘文学院攻读。时年仅21岁。

 +鲁迅早年就读南京路矿学堂鲜为人知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