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中小学撤点并校不能“一刀切”
(2011-12-25 00:02:20)
标签:
中小学撤点并校校车特权江苏校车事故封建余毒救救孩子圣诞节杂谈 |
分类: 出版信息 |
中小学撤点并校不能“一刀切”:为什么总是以牺牲孩子为代价?
今天本来是一个很喜庆的日子——西方的圣诞节。在这个说好听点是世界越来越成了“地球村”、说不好听是我们自己越来越疯狂西化的时代,中国各地均是热闹、高兴非凡,却来谈论这么一个沉重、严肃的话题,实在是大煞风景、不合时宜了。因为今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撤点并校(即建设所谓的“中心完小”之类)实施10周年,该项政策及其具体情形的利弊已引起各界广泛的争议,但似乎仍以副面的反对和批评为主。
首先,我们尚且不管中小学撤点并校这个政策是对是错、有利有弊,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很多事情,总是要以牺牲天真无邪、朝气蓬勃、前途辉煌而又弱小无力的孩子们为代价呢?因为搞中小学撤点并校,间接导致了江苏丰县、甘肃正宁两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数十名孩子或死或伤——这可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可是血淋淋的事实啊!又如2008年汶川“5.12”地震,由于资金短缺或被侵吞,工程质量不过关,房屋严重倒塌的多是中小学,大量的中小学生被悲惨压死——这又是些孩子啊!套用一句俗话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啊!可我们为什么总是要先牺牲孩子,先拿孩子开刀呢?此刻,鲁迅先生在他的伟大著作《狂人日记》里的最后那句话“救救孩子……”,若振聋发聩般,犹在耳际,轰轰作响。
再说,国家提出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政策,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也确实有很多优点;可是,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城市有农村,有富裕有贫穷,有发达有落后,有平原有山地,有沿海有内地,有炎热有寒冷,有雨季有旱季,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教师、学生的数量,硬件、软件的条件……均大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根据各地的具体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灵活运用呢?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搞“一刀切”,蛮横粗暴、死板教条、不负责任地完全照搬、强令执行呢?
因为,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13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那么,我们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地制宜”了吗?是在“合理规划和调整”吗?我们确实是“有需要又有条件吗”?
我总觉得,虽然我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把皇帝老子(其实末代皇帝还是个小孩)推翻、建立中华民国已经整整100周年了,可是毕竟已有漫长复杂、根深蒂固的几千年封建王朝“大一统”专制集权的历史传统,所以封建的余毒至今仍如幽灵阴魂般游荡徘徊在中国的上空,经常地、不断地干扰着当今社会方方面面,这是应该时刻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