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种文学奖不过是文坛内部孤芳自赏和争名夺利罢了

(2011-08-20 20:58:59)
标签:

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文学奖

文学

文坛

分类: 出版信息

最近新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前后,各个网站连续上了好几篇谈论该奖的文章。其实,现在的各种文学奖,不过成了文坛内部、少数文人之间孤芳自赏的事情,会有多少人关注呢?所以,各网站不管如何大力推荐这些文章,似乎其点击量都非常低,网民、大众并不是太感兴趣。说穿了,这些文章,主要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局内人,自己并没得到奖(甚至连参与评奖的资格都没有),于是像怨妇一样喋喋不休地抱怨、失落、指责——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类是局外人,“用大炮打蚊子”,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来讨论这样并不值得讨论的事情——更有什么必要呢?(第三种是官方主办者等有关人士,见文学奖活动的人气实在是太冷清,看不下去,故为了宣传和炒作,不得不通过媒体运作一下,这倒还有一些其正当理由。)

对于现在的文学奖,中央的也好,地方的也好;官方的也好,民间的也好;专注于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历史小说方面的姚雪垠文学奖,综合性的鲁迅文学奖(除了长篇小说),戏剧方面的曹禺文学奖,散文类的冰心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个人全能”性的庄重文文学奖,针对少数民族的骏马奖也好,还有什么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巴金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孙犁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华传媒文学奖、网络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也好,都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其本身存在着两个致命的问题:作品的内容和标准、评奖中的人为因素。所以,它已经没有了权威性、规范性、真理性、社会性,基本上是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一张“画皮”罢了。

从作品本身来说,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远离社会现实,远离人民大众,没有真理、真相、真实,没有真、善、美,或者只知道玩弄文字和技巧,或者走火入魔地不知在“创造”什么“新名堂”,或者只会为权贵服务和牟取私利——这些作家与作品,我们普通百姓又有几个知道,有几个读过,有几个说好?所以,你不关心人民,人民又怎么会关心你?所以,今天的中国文学,空前的冷清、寂寞、疏远,所以也就变成了空前的孤芳自赏、“内部活动”。

从各种文学奖来说,问题就更加多了,不但没有标准、没有权威、没有规范,谁也不服——特别是对作者的地位、名望、级别、资历的看重,对作者是在首都北京和高层单位的看重,对发表该作品的刊物和出版该书的出版社级别的看重,对作品内容必须要求是“主旋律”,甚至在题材、风格、篇幅上都有限制;以及所谓的按性别、地域、题材、民族、职业而“平均分配”的类似计划经济的做法。而且,腐败阴暗的黑幕情况,沉渣泛起,尤其令人不齿。比如,用钱可以直接或间接交易、买奖,——神圣的文学殿堂,竟然出现了“卖官鬻爵”的奇闻,这岂不就是孔子所说的“礼甭乐坏”?比如,小圈子现象,其实就是“内部包揽”、“轮流坐庄”现象,大奖始终是在一批“哥们”和“姐们”之间轮换,别人无份,而他们自己则总会轮到的,不过多一次少一次、早一次晚一次罢了;比如,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奖励,或按冠名者或按刊物或按体裁或按题材或按地方,由于其种类太多、项目太多,且每次评奖的数量也非常多,人人有份,皆大欢喜,因而就泛滥成灾,光有数量哪里有质量?

历次评奖的胜利者,其中真正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富有个性的并不多;倒是四平八稳、严格按规定运作、但不乏优点的“庸品”在趾高气扬。天才之作难以获奖,其思想独特、超前,风格新颖、卓异,一时无法为世人所理解、承认,例子不胜枚举。种种评奖,偏爱的是漂亮的文字、赞美性的内容。符合规定、态度认真、规模(篇幅、数量等)较大,还只是起码的要求。它排斥思想与个性。批评的、否定的、深奥的、奇异的……则绝对“投错了衙门”。

现在的文学奖,还真是丢了鲁迅、茅盾、老舍……这些文学前辈们的脸,像鲁迅小说《风波》里的九斤老太所说的,“一届不如一届”。因为它本身致命的问题,内部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完全山穷水尽,勉强支撑,难以为继,所以还不如不搞算了。其实不惟文学奖,各种电影奖、电视奖、歌舞奖、戏曲奖、书法奖、绘画奖、新闻奖、图书奖、学术奖……情形都类似,大同小异。

你要真是有水平,就到国际上去竞争诺贝尔奖、龚古尔奖、普利策奖……嘛!拿到了那我才服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